弱势群体泛化的心理成因分析及预防

2017-11-26 03:50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23期
关键词:弱势心态群体

在我国,随着对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研究的开展,一部分人因其自身能力较弱、收入较少、生活无保障,被称为弱势群体。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弱势群体的人数在逐渐消减,但却出现了弱势群体泛化的现象:除了一些底层群众,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也以“弱势群体”自居。根据2010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对党政干部、知识份子、公司白领进行调查时,这三类人群中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的分别占45.1%、55.4%和57.8%。这些“强势群体”将自己归为弱势群体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弱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泛化

弱势群体是指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因经济困难而无力实现各项政治权利,或因政治权利难以实现致使其在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也有人称之为脆弱群体、底层群体。弱势群体在社会转型期无法避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在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缺失,也是社会结构不协调和不合理的体现。对弱势群体的界定,通常与其生产能力低下或社会机会较少相关,例如一些失能老人、残疾人,或是一些失业人员、刑满释放人员,他们或因生理性、或因社会性原因,不能与大众获得同等的工作机会和稳定收入,缺少充分的生活保障和权益保障,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所谓泛化,最早出现在巴甫洛夫的《大脑半球的功能讲义》,是指一种心理现象,表示条件反射的普遍化性质。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就是泛化的过程。在生活中,引起行为者类似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可能并非是最初的事件,而是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毫无关联的事件。弱势群体泛化,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它并不代表弱势群体范围的扩大,而是一种主观心理反应的泛化。产生这种心理反应的人,并不一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只是因为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了类似于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的弱势心态,而把自己归于弱势群体。当弱势心态产生时,人民警察、城管、体质弱小的人、被广告引导的消费者、私家车车主等拥有正常劳动能力和社会机会的人都可能把自己称作弱势群体。

二、弱势群体泛化的心理成因

弱势心态虽然属于个体心理范畴,但随着拥有弱势心态的人数的增多,其产生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造成弱势群体泛化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1.社会风险增强

乌克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幅提升的同时,大量的社会问题也涌现出来,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强,人们对权威的信任感降低,安全感也大大降低。三鹿奶粉事件后,消费者成为受害者,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中存在风险的疑虑。多地因为拆迁、执法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使个体感到权益难以保证,对国家权威产生反抗情绪。大量个人银行信息被泄露,个人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对社会安全表示质疑。为了降低风险,减少利益损失,人人都在竭力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当付出努力也不能很好地避免风险,而一些人却因为社会地位较高或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多,就能避免或减少风险时,这时承担风险大的人就会加剧不安全感和无力感,成为风险中的弱势者。

2.贫富差距加大

《圣经》中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说到:“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则寓言即马太效应,反映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改革开放后,我们推行市场经济,希望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起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贫富差距却在逐渐拉大。马太效应在近十年来更为显著,垄断行业在利益分配中占据大部分,大部分利益流向少数人群,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趋向两极化。比起少数先富者,普通大众只能得到少部分利益,被剥夺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弱势感。一些人的仇富、仇官,也是这种心态造成的。

3.公平公正欠缺

弱势感觉的存在意味着存在一个强势的群体与之相比较,以前的弱势群体可能是因为个体能力造成,现在的弱势感更多是由于遭遇不公对待而形成。当遭遇不公平、不公正对待时,乙肝求职者、医生、女性毕业生、蚁族、拆迁户、矿工等都会因为没有获得应得的权利和利益,或者是无力对抗强势的一方,而成为弱势的一方。公平公正的欠缺,意味着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损害了处于弱势一方的利益。

4.社会心态影响

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包括亚文化)影响下形成并不断发生着变化的、社会中多数成员或占一定比例的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构成一种氛围,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弱势群体泛化也折射出一种社会心态——弱势心态。人与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各不相同,但是社会却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相同的“标尺”,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人们按照这些“标尺”来生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基本生存有了保障,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物质上的“标尺”被凸显出来,使得社会各阶层,无论是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的成员,还是处境相对较好的干部群体、白领群体的成员,都按照较高的“标尺”来提升生活水平,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浮躁。在效率优先、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人被房价、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所困扰,当自己的期望无法实现时,他们如同弱者一般倍感压力,却不得不负重前行。

三、防止弱势群体泛化

弱势群体泛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但仅仅把“强与弱的对比”作为划分弱势群体的标准,将使真正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不能及时被听到,甚至剥夺这些人获得帮助的机会。同时,拥有弱势心态的人数日益增多,必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要防止弱势群体泛化,必须做好对个体心理辅导和引导。

1.确立弱势群体的标准

目前,弱势群体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在其内部也没有被组织化,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标准用于区分真正的弱势群体和被泛化的弱势群体。目前基本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失业者和贫困者,在有些国家还包括单身母亲、吸毒者、酗酒者、少数民族等。可以通过比对弱势群体的标准,对有弱势心态的群体进行纠正,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认同,摆脱弱势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2.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社会心态风险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因其是由广大社会成员内心集合构成,具有隐蔽性。但同时社会心态风险又常常隐藏于现实事件下,决定社会运转的性质和事件走向,从而具有不确定性。有些人总感觉自己是“被剥削”的一方,对自己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只看到一些人因为占有更多的资源而获得利益,却看不到每个人都处在风险中,别人的资源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而成。正确的风险意识是要人们在采取行为时,多些理性和思考,少些浮躁和焦躁,踏踏实实做事,尽量减少潜在风险。同时,在风险来临时摆好心态,不要随意否认自己的努力从而贬低自己。

3.培养社会责任感

弱势心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使一些民众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诉求,而降低对社会的认同感。“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导致民众和精英在很多社会事件和改革议程上出现分裂,每个社会阶层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对社会现状都不满意。”所以,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奋发向上、勇于担当的价值取向,自觉抵制弱势心态。特别要加强媒体对大众的引导作用,抵制炫富、高消费、煽动性内容的传播,多一些正面的、公益性、人性化的内容,将大众的目光从物质追求引向精神追求,营造出良好、宽松、积极的社会氛围。

[1]数据来源: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0/1207/11/6NA1C6T100014AED.html。

[2]乌克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

[4]王俊秀:《社会心态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5]蒋占峰:《社会稳定视角下弱势心态泛化现象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弱势心态群体
将弱势变为优势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做谦逊的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还是“看掐架”心态
为弱势妇女开辟阳光之路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