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八极拳发源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属于沧州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八极拳随着武术进校园活动走进中小学,既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其习练武术的兴趣,又有助于民族武术文化后备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推动这一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精品的传承。
关键词:武术文化 八极拳 传承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00-03
Abstract: The Hui Eight Extremes Boxing originated in Mengcun Hui Autonomous County, Hebei Province. I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angzhou Wushu culture, and also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Wushu. The Eight Extremes Boxing practi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ll help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physical quality and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Wushu practice, and will also promote ethnic Wushu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quintessence of Cangzhou Hui Wushu culture.
Key Words: Wushu culture; Eight Extremes Boxing; Inheritance model
在中華武术的大格局中素有“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之说,而沧州武术又有“镖不喊沧”之说,足见河北省沧州在中华武术界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沧州武林精英荟萃,豪侠云集,名人辈出,为抵抗列强侵凌,驱寇保国,传德授艺,沧州城乡‘拳涛滚滚、武健泱泱,更有名师高手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华章”[2]。发源于沧州地区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八极拳又是沧州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八极拳为我国武术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民间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3]。八极拳以其崩撼突击、贴身进发、拳路多变等特点,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这既属于沧州回族同胞的传统文化,又是整个中华武术文化引以为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八极拳武术文化的起源
关于八极拳的起源,武术界曾有几种不同说法:“云游高僧‘癞(原名赖蓝天、俗称癞和尚)、‘癖传于沧县孟村吴钟;一对老夫妻避难孟村所传;孟村丁发祥所传”[4]。八极拳起源于孟村在学术界几乎没有异议。
雍正十三年八月,沧县孟村人吴钟遵师嘱三打福建蒲田少林寺大胜,得吴神枪之誉,吴钟回到家乡后,受到了亲友和武林同道的敬慕,吴钟也由此正式创立武术门户,拳法名为开门八极拳,简称八极拳[4]。后人又称孟村吴氏八极拳。
孟村回族自治县是河北省两个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之一。古代的孟村,回族属于外来民族。随着回族人口不断的迁徙,民族间的冲突、械斗时有发生。为了不被外人欺负,村民大都习练武术,获得自卫的本领。久而久之,民间的武术逐渐形成规模。在这种全民习武、且武林高手云集的社会背景下,鉴于八极拳高手吴钟在当地的名望,四方习武之人纷纷前来拜师学艺,从此,八极拳便开始在孟村这块土地上生根、扩大并迅速蔓延。
由于当地的民众均以习练八极拳为荣,几年之间,孟村一带的武术场子都被八极拳习练者占领,尚武之风甚浓的乡民均以习练八极拳为时尚。从此,八极拳便声誉远扬,为海内外所知晓,并享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美誉,孟村也由此被誉为八极拳的故乡和发祥地。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八极拳早已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城乡所有的村庄普及。
2 八极拳的传承及其社会效应
2.1 传承模式
传播、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是社会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社会上的一些志士仁人,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在实施着武术文化的传播。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继续发扬,都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从历史与现实的情况来看,八极拳文化遗产主要有师徒传承和中小学校园传承这两种模式。
2.1.1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似乎成了所有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模式。八极拳自从诞生到目前已经有300多年,师徒传承功不可没。但是,就古代而言,这种传承主要是局限在个体与个体之间。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由于习练者众多,这种师徒传承就不再局限在个体之间,而是利用场馆或创建培训基地的优势,打出招生广告,以期迎来更多的习练者。这种招生面向社会各个阶层,不分职业、年龄不限,分期分批地集中对报名者进行培训,指导技术训练,往往是一个教练(师傅),面对数十上百的学员实施技术指导,达到掌握技术要领之目的。但是,这种传承模式依然属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只不过不再是个体对个体,而是个体对集体的培训、指导。
八极拳创始人吴钟的第七代传承人吴连技(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孟村县城创办了八极拳国际培训基地,常年面向海内外招生,学期或长或短,主要依据习练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这种以武术场馆实施的师徒传承模式,为八极拳在国内的普及和向海内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基地为国内外的八极拳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为传承、研究八极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前来参加培训学习的海内外学员,既包含远道而来的中小学生,也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人员。有专业教练每天陪伴、指导着习练者切磋技艺。久而久之,这里的八极拳武术场馆逐渐成了国内最大的八极拳传播基地。人们把学习到的技艺再向周围的人进行传播,武术场馆源源不断地培训,又使八极拳武术文化的传承功能在不停地向海内外辐射,使得武术场馆的传承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endprint
2.1.2 中小学校园传承
中小学校园传承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种传承模式,也是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沧州市曾在1992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5]。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文件[6],鉴于沧州市武术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普及的现状(拥有53个地方优秀拳种),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沧州市教育局决定实施《沧州市武术进学校工作实施方案》,从2009年开始,在沧州市的城乡中小学全面启动“武术进校园”活动。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孟村回族自治县便把早已在本县大街小巷、城镇乡村普及的八极拳作为教学内容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为八极拳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孟村教育局聘请了活跃在本地的八极拳知名教练,针对八极拳的特点,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编排成既易学、易练又充分体现该拳种特点的传统武术教材。将复杂的武术套路通过图示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便于习练者快速地掌握其技术要领。
国内外许多武术教练都善于将武术的一些套路进行适当改变,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便于中小学生等其他初学者习练。“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保留其基本精髓的基础上对动作和规则加以改良,使之更适合作为教学、实训的内容和比赛的项目,并通过学校作为主渠道向青少年推广从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7]。
根据2015年底在孟村的調查,孟村县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95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人人都会八极拳;不仅体育教师人人都具备带领学生习练的技能,在所有的中小学校,许多普通教师都习练过八极拳。孟村回族高中有120多名教师,习练过八极拳的就有110多名。
自从武术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八极拳已在孟村城乡所有的中小学普及,全县中小学生将近27000人,人人都在习练八极拳。据孟村县教育局武术科的老师介绍,在孟村所有的乡村,每个村庄都有习练过八极拳的人员,足见八极拳在孟村的普及程度。武术进校园活动和孟村八极拳广为普及的社会基础,为八极拳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和传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
2.2 八极拳传承的社会效应
2.2.1 增强了青少年的体质
“习练武术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习练者通过运动可以有效地刺激其骨骼的生长,增加骨皮质的厚度和密度,练习时可以使肌肉和韧带拉长并具有弹性,使动作幅度增大,并使骨小梁的排列更加符合应力的作用方向”[8]。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黄金时代,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
通过习练武术和传统的体育锻炼,骨骼在形态方面最明显的变化是:“肌肉附着处的骨突增大,骨外层的密质增厚,而里层的松质在分布上则能适应于肌肉的拉力和压力的作用。这些变化,使骨质更加坚固,使骨可以承担更大的负荷,就是说,这些变化提高了骨骼对抵抗折断、弯曲、压缩、拉长和扭转方面的机械性能”[9]。
孟村县的中小学在实施武术进校园的过程中,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确有所长进。孟村教育局武术科提供的学生身体测试数据就证明了这一点。2013年与2014年的测试数据显示:“学生的及格率分别提高了11.14%和30,85%,达标率分别提高了4.95%和6.56%”[10]。而且,习练武术还有其十分独特的教育功能,不仅可以增强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大有裨益的。
2.2.2 扩大了海内外的声誉
2008年,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孟村回族自治县已成为国内八极拳的主要传播基地”[11]。海内外的朋友与习练者在这里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分别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国际友人学到了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高考学子由于习练八极拳,通过了高等院校体育院系的专业测试;国内的一些企业单位和保安公司的员工来这里进修,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外地的各类朋友(包括小学生)来此习练,都得到了不同的收获。
孟村创建的八极拳国际培训基地,在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功勋卓著。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八极拳在几十年前就已“传入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国”[12]。每年都有数百名国际友人前来孟村学习八极拳。目前,八极拳的习练人数已达数十万人之多。
这种以武术场馆实施的师徒传承模式,为八极拳在国内的普及和向海内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国内外的习练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孟村创建的八极拳国际培训基地,在八极拳这一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功勋卓著。人们把学习到的技艺再向周围的人进行传播,使得武术文化不停地向海内外辐射,武术场馆的传承和普及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鉴于八极拳在孟村普及的广度和在国内享有的较高知名度,引起了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央视一套《见证·世家》、央视七套《乡约》、央视十套《人物》《夕阳红》等知名栏目相继播出了孟村八极拳武术的专题节目,使得孟村这一少数民族的古老拳种蜚声海内外。一个地方的武术拳种能在国际上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恐怕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3 八极拳武术文化已在中小学校园广为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当它成为人们直接或间接谋生的手段,或者对自己的发展有所依赖和需求时,它就容易得到普及和发展;反之,它便会逐步衰弱。因为,当人们不需要通过这种文化来谋生,或者对人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时,其文化项目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
习练八极拳无论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对成年人的强健体质、对保安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有裨益,因此,它的传承与发扬就有坚实的社会保障。
由于孟村回族自治县习练八极拳的人数众多、群众基础扎实的双重优势,学校在八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传统武术传承方面的成绩斐然又是必然的。近几年武术进校园的春风,使得八极拳在中小学的传播活动就像如鱼得水那样轻松自如。孟村回族自治县回民小学实施的“八极拳进校园”教学效果进行实况录像,曾在2014年12月份的中央电视台播出,足见其习武之风在孟村中小学的普及程度与质量档次。全县的中小学生人人都会习练八极拳的壮观景象,恐怕在全国也是举世无双的。endprint
八极拳这一传统文化已成为孟村回族自治县以武会友、推进开放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国际间的友好往来。目前,八极拳已由海外学子的传播走出了国门,并在在日本、欧洲、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开设了武馆,八极文化更是遍及五湖四海。
八极拳的传承不仅加强了国际间的交往,每年吸引了数百上千的海内外武术习练者前来孟村学艺,古老悠久的武术文化揉进入经贸发展的基因,改革开放的经济潮流伴随着民众习武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使得八极拳武术文化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八极拳武术文化已在沧州孟村县的中小学广为传承。
参考文献
[1] 刘永福.破茧化蝶的美丽嬗变—沧州武术文化概述[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28(1):79-86.
[2] 沧州市文史研究会.武林风起沧海潮[J].沧州文史研究(武术专刊).2008(2).
[3] 王晨伟.八极拳在桂林市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4] 禹成.八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概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addb80100961v.html.
[5] 马文慧,李蓓,张小青,等.河北武术文化的传播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沧州武术为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2):117-121.
[6]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體质的意见》的通知[Z].教体艺[2007]14号.
[7] 岳志荣.武术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传承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8] 睿儿.儿童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提高孩子注意力帮助长高[EB/OL].http://www.ys8.com/taiji/25541.html.
[9] 百度文库.体育锻炼与青少年骨骼发育的关系[EB/OL].http://wenda.so.com/q/1365361039060854.
[10] 马文慧,周志平.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5):47-49.
[11] 张光芬.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山八极拳的保护和高校传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3):15-16.
[12] 经雯.世界经济指标[J].国际资料信息,2004(9):45-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