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着重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促进英语教学改革以及其他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本文首先对跨文化意识的内涵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指出了大学应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一、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存在明显的中西方差异,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因为这种差异而产生相对敏感度。而且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的时候会根据自身的语言特点对英语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和解释。这种理解和上述提到了敏感度都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这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文化强国”和“教育兴国”理念问世以来,我国教育行业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1世纪以来,我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奥运会,之后的上海世博会以及杭州G20峰会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良好形象,给全世界国家和人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为了促使我国进一步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英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只有学好英语,全面了解西方文化,才能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现阶段,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大学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一问题,指导他们辨别西方文化的优劣之处。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整体。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教学,让學生可以充分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要知道,一个地域的文化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发展反过来也能丰富文化的内涵。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意识过程中应该教育学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使用英语,尽量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才能更好的利用英语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因素有很多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都会给跨文化意识培养造成影响。
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外阅读材料的学习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将眼光放在教材上,而应该不断拓展大大学生的视野,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适当加入课外阅读材料,这是对常规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能向大学生展示更加多元化的英语文化。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与东方节日具有很大的不同点,在课堂上学习到这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节日的产生、发展以及特色等等。除了在课堂上讨论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他们去搜集其他节日的信息,并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出来,有条件的同学甚至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采用这种方法,必定比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更加有趣,能极大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加深相关英语知识的印象。
2.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否则就不能很好应用英语单词,在正式交流的时候经常会闹出笑话,“中式英语”就是这么得来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出英语语言环境,定期邀请具有西方留学经历的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聘请一些外教老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近距离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对英语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3.增加英语课外活动
大学英语教师在常规教学活动之余,可以举行英语话剧比赛、辩论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说话的勇气。在业余时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立英语角和英语沙龙,还可以定期开展英语讲座,邀请具有留学背景或者外教担任主讲人,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更多的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大量实践证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英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就不知不觉的积累起跨文化底蕴,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的开展和国际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然后根据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适当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特色。
作者简介:罗敏(1961.7-),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北省麻城市,单位: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晓敏.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管理学家,2011.
[2]建平,李秀琴.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及能力调查与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