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旭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要练好内功,还要向世界讲好“中国主张”“中国道理”。
8日至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0日到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越南岘港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全球会通过这两场中共十九大后的重要外事活动,听到中国进一步宣示开放决心、彰显开放胸襟的主张。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大门开得有多大,全球为之瞩目。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时,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并给出明确的预期信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近年来,从“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和新理念。
全面开放新格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体现出更大的胸襟和气魄,也意味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和任务。过去30多年间,中国参与全球化,也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前期更多是以跟随者的角色顺势而为;随着步入新时代,越来越多国家搭上中国持续发展的便车,从参与者到靠近舞台中心的引领者。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与困难逐渐显现。中国的开放不会走回头路,只会更加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治理,进而在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推动和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提升世界人民的福祉。
换句话说,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要练好内功,还要向世界讲好“中国主张”“中国道理”,让世界了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在全球治理改革中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
中国要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首先要强调制度性话语权。
国际制度既包括国际组织和条约等有形制度,也包括“惯例”“共识”等“无形制度”。竞争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实质上就是竞争对国际规则的制定权。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期待增长新动力,一个走向强大且负责任的中国越来越为世界所倚重。相形之下,旧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短板与不足愈发凸显。这是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机遇期。
其次,坚持道路自信,进行阐释、对话和引导。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人甩掉贫困的帽子,实现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发展奇迹,迈向全面小康,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托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和理论总结,可以以全球视野探究治理体系的关键并予以阐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对全球话语主张的逻辑。
第三,充分重视网络空间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弯道超车”占据更广泛话语权。
网络空间和信息技术作为新兴领域,对人类和世界的未来具有革命性、广泛性和根本性的影响。中国互联网起步虽不算早,但发展迅猛,且近年来在基础性技术和研究中取得了较大成果。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中国可以借助网络,让世界更广泛了解中國主张。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是光靠中国自身敞开大门即万事大吉,还需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命题高度相关。反之亦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亦离不开各个国家的开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