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困与育人相结合

2017-11-25 05:42彬彭玲慧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刘 彬彭玲慧

帮困与育人相结合

刘 彬1彭玲慧2

当前,我国高校助学体系已经建立。但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存在分歧;重视物质帮困、忽视精神帮困;没有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等。在今后工作中,应“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并重,把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须要进一步努力,做好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

资助育人 心理脱贫 自强自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巨大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做出了两项重大调整:一是教育成本的补偿与分担政策,二是扩大招生政策。这两项政策的调整,为更多的青年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这两项政策的实施,客观上也造成高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从贫困生群体的构成看,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生,二是城市中因父母下岗、家庭成员生病或其他的家庭变故等造成的家庭困难学生。据初步统计,在贫困生中农村学生占2 /3以上。如此庞大的贫困学生群体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了一系列资助体系,以帮助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已经形成以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近来,国家又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从政策上制度上都进一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学生的关心,和对他们受教育问题的重视。目前,国家、社会和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采取的主要方式有:

(1)多元化助学体系的建立。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基本保证了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2)社会救助风气逐渐形成。现在一些政府、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越来越多。这些爱心资助不仅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完成学业的希望,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和谐团结的力量。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国家出台了新的资助政策之后,各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建立了自己相对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1)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准确认定有困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偿的奖助学金资助,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认定。从表面看,这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顺理成章,但实现中仍然有很多漏洞。比如,学校认定的依据之一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其中第一个是由学生生源所在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后面一张表由学生本人填写。这些认定,在表面看来很能证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不少地方开的证明随意性很强,可信度较低。

(2)重视物质帮困,忽视精神帮困。长期以来,人们都只关注到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困难,事实上,高校中的贫困生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贫困,所以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学习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压力。我们现有的帮困助学措施大部分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如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而缺乏对贫困生在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关注、教育和帮助。与种类繁多的物质帮困措施相比,在精神帮困方面确实缺乏有力的措施。而且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远比摆脱经济上的贫困要来得困难、来得复杂。

(3)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参考其他一些国家的资助政策,可以发现,大多数国家基于高等教育缴费上学的原则,各项资助措施以有偿的贷款为主,各种资助大部分是有条件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资助,完全无偿的无条件的资助很少。而我国现行资助体系中仍有较大比重补、减、免等无偿资助方式,部分学生和家长到校之前就备齐了各种贫困材料等着学校减免学费和给予困难补助,促成了学生的等、要、靠思想,不利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三、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将资助政策落实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下措施

(1)“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并重。现行的帮困机制在经济方面已经使贫困生受益较大,但是在精神方面还缺少有力的措施。目前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心理指导,积极做好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经济上的还大。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也是帮困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在心理上关心他们。由于多数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内心比较封闭,需要学校、特别是辅导员多主动了解、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平时要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贫困生支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因为物质上的贫困而导致精神也贫困,使学生树立自强不息、搏击人生的意志。其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使贫困生的烦躁、压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寻找到合法、合理、合适的宣泄和释放渠道。最后,要帮助贫困生树立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摆脱贫困,而应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的思想,强化贫困生的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教育。总而言之,要将帮助贫困生把“心理脱贫”放到“经济脱贫”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心理教育与经济帮困相结合,才能使贫困生真正“脱贫致富”。

(2)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它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校可以自身创造和联系一些适合学生业余工作的岗位,例如家教、办公室助理、科研助学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通过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治学经历讲座,身残志坚人士励志讲座,成功校友、知名人士奋斗经历讲座及优秀贫困生事迹的学习讨论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教育,从舆论上支持和鼓励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收益来解决经济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积极自我造血的自立自强精神。

(3)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既是高校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顺利完成措施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营造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强化诚信意识,普及诚信和感恩规范,优化学生素质,提高贫困生中的诚信水平和感恩意识。而对于助学贷款的学生应加强其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于大学生诚信的重视及工作中诚信的重要性,使贷款还贷工作顺利进行。通过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使学生具有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在道德上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四、结语

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共同的努力才能很好的完成。同时,各高校要加强以人为本,注重服务的教育管理理念,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温暖,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完成学业。同时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材。

[1]李栓久.”助困育人”:高校扶贫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

[2]姚君君.帮困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探析[J].世纪桥,2006(2).

[3]黄建美.高校助学帮困育人工作思路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单位:1.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2.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他用大爱改变孩子一生命运——周堃于井冈山助学记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简单助学:照亮困境儿童前进的路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关爱·帮扶·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