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1-25 05:42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师德大学生

张 丽

浅析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 丽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网络设备的普及,在校大学生受环境的影响存在道德意识淡薄的倾向。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后一站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高校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因此,从多方面、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道德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师德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加之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们对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淡漠,自私自利的思想逐渐滋生蔓延,思想道德产生消极影响。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观察到高职学生们自我意识越发强烈,例如部分大学生一边抱怨学校不能提供好的平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一边又不愿积极参与学校及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没有目标,对人生没有整体规划;少数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毫无大学生该有的朝气和活力。面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高校应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全球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尤其是网络游戏、动漫、电视娱乐、互联网信息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比较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却没有那么高的热情。在大学生们传统文化意识淡化的同时,有些大学生不以在公众场合亲热为耻;不再崇尚尊老爱幼的美德;对他人的帮助不知感恩,一副本就应该如此的样子……坚持美德和正义,无私和奉献的人越来越少了,追求个人享受、崇尚美色、金钱与权力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学生们在这样的时风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

当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多方家长们的宠爱于一身,不太懂得如何包容他人,不善于留心身边的一些小事,处理事情过分依赖他人。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不懂得珍惜生命、动不动就以自杀来逃避责任。忽视了每个人存在于社会中需要肩负的责任。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巨大影响,部分大学生呈现出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有些学生不能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他们的责任意识的狭隘局限,当责任与利益冲突时,更多的会强调自我需要,忽视甚至抛弃社会责任。

(三)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淡漠

作为一个公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道德是每位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仍然有大学生随处丢垃圾;学校再三禁止学生在课堂吃东西,但依然有少数学生明知故犯;校园内张贴标语禁止游烟,但依然有烟民我行我素……也有一些表现“聪明”的大学生们,明哲保身,面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熟视无睹,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甚至有的学生因为道德意识的缺失,校内偶有发生大学生触犯法纪校规事件。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漠,不文明的行为屡禁不止,虽有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其他同学不以其为示范,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高校教育者的关注。

(四)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缺失

有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为了谋取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的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的需求,更有甚者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他们只关注自身个人的发展和暂时的利益,笔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就发现有少数学生虽然担任班委,却缺乏集体服务的意识。在校园里,攀比之风滋生蔓延,部分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乐,个别学生甚至沦丧了做人的道德底线。有些学生来到大学校园里,失去了学习目标,也没有个人的职业规划。这让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倍感责任沉重。

二、重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意识上的统一,从教学管理抓起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对大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认识,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尽可能让他们曾做过的有益的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用制度让其固定下来,让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高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的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措施,使高校的德育课不再流于形式,要让大学里的德育课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一门课,让它真正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和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隐形教育作用的力量。所谓隐形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参与中,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能端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重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所以老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或者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活动过程中,要多增加一些隐形教育的内容,淡化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意识,使其融于其景,乐在教学之中,寓教于日常生活中,使高校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效。

(2)信息网络中延伸思想道德教育。现代网络已经普及进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们又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主要群体,因此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当今高校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上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作为高校教育者们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教育栏目,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软件,开设网络课堂,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进入网络;通过网络上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疑答惑;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科技平台,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互动,走进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当然,实施网络教学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和政府在网络管理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逐渐完善网络法规,规范网络操作流程,严格控制网络信息来源,尽可能地避免有害信息在大学校内网里的传播,使思想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中得以良性延伸。

(3)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我国现在正处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生们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如何把他们在校内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观点,确立正确的三观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这些公益活动中得到锻炼,深化思想认识。其次学校也应该鼓励大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展现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而生活则是具体真实的,学生即使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理论知识,但在社会实践中遇到复杂的生活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学校不仅从理论上指导学生,更应该让学生进入实践中去锻炼,加强他们的应变能力。

(二)素质上的提升,从教师师德抓起

古人云:“治校之道,师德之本。”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通过他们的专业教学活动,全部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往往在不自觉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无形的魅力也是最珍贵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的培养,通过师德方面的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自身师德素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建设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高低是衡量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师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与时俱进的师德理论知识的培训,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更要把师德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强化。高校应该多组织辅导员以及后勤人员参加师德培训等活动,积极参加各高校联谊活动,互相借鉴长处。

(2)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注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形成一个健全的体制来完善师德师风体系。规范教师行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对个人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标准,学校不能再以试卷分数或者论文发表数量为定论师资水平的唯一标准。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完善制度改革相结合的道路,形成规范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及教师考评制度。

(三)行为上的养成,从学生自身抓起

在我国对各大高校的评估其中最主要的是看其生源数量等硬性数据指标,这些量化指标的要求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上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培养。大学生们是具有思想和独立个性的生命个体,他们不同于一般工厂里的普通产品,对待大学生的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复制和批量生产。现在很多高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努力不足,开设的思修课程里面很多观点与时代脱节,尤其是职业高校的教材缺乏个性特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大学生的专业指导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故出现有些学生到了毕业找工作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依然一筹莫展。一所高校的文明程度如何主要靠大学生们日常行为的展现,所以在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初期,在实践行为养成上可以积极采取校规和法规相结合的办法。首先,可以通过权威影响,直接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们虽然已经步入成年,但是他们三观的形成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空间。其次,利用从众心理采取榜样激励法。树立榜样模范标兵,并设置一些具体目标,激发师生共同积极参与活动中去,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从而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办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学校团委、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督促、自我提升、自我评估等。要引导学生开展文明行为的训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做一个守时的人,能按时上课,不迟到旷课;讲究个人卫生,除了自己的着装干净、大方得体外,也要做好宿舍卫生;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情尽量要去完成;待人和气、豁达,克己忍让,遇事多替别人想想……经过这些反复教育和行为的训练,让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和稳定下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最后一站,他们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取向。当代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佼佼者,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道德品质状况。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提高其道德素养已经不仅仅是高校教育的职责了,同时也是新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们得到一种健康、良性的发展。

[1]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9(3):21~24.

[2]王金龙.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81~82.

[3]李颖.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J].现代情报,2007,27(3):187~188.

[4]朱小蔓,金生钹.道德教育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02~209.

(作者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张丽(1978-),女,助教,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辅导员,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师德大学生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企业形象魅力——浅议如何巧用国学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致良知与师德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探索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老少三代恋关工——记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郭景国和他的家人
老树春深更护花——记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岳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