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欢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刘 欢
主观幸福感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领域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自我、人格和成就动机,而外部因素则包括人口学变量与生活事件、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和父母教养方式。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影响个体对幸福的体验和感知。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积极心理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观幸福感伴随着心理学领域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重视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主观幸福感指个体主观上对自我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等方面做的整体性评价。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针对主观幸福感构建更为全面的理论框架,更能够为增强个体幸福体验,提高生活满意度提供建议。本文尝试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探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自我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因素之一,包括自我概念、自我和谐、自我同一性、自我复杂性等,都不在不同程度上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程雯雯的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并且自我接纳的两个维度——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对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个体的自尊水平同样对主观幸福观有相当程度的作用,自尊作为个体自我概念的评价性成分,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人格特质是主观幸福感较为稳定、有力的预测源之一。无论是在“大三”人格理论或是“大五”人格理论框架下,神经质和内外倾是各项特质中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力较大的两项特质。同时,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特质对于提升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例如,刘平的研究显示高中生性格优点中的爱、毅力、洞察、感恩、正直等特质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毅力、创造、好学等特质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有研究显示大学生成就动机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指数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避免失败的动机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一现象说明,避免失败动机越高的个体, 往往其幸福感水平也较低。另一研究进一步区分了内隐动机和外显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结果显示只有外显成就动机表现出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内隐成就动机则不具有对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作用。但是,内隐成就动机并非不重要,同时具有高水平的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的个体表现出了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说明外显和内隐成就动机的一致性是提高个体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在因素有很多,比如早期研究关注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不过近期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只能部分解释主观幸福感,并且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生活事件是否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外部因素,不同学者的观点也并不统一,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更多地是通过个体内在特质等中介因素而产生影响的。比如王玉梅的分析显示,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的作用后,情绪智力中的表达情绪能力对主观幸福感有限制的正向预测能力;同时,拥有较低或中等的理解和推理他人情绪的能力的个体在面对生活事件时可以缓解其负性影响。
黄桂仙的研究关注宿舍人际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宿舍人际关系越融洽主观幸福感越高,而人际冲突越多则主观幸福感越低。其中,宿舍人际关系的亲融性和深度沟通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与人际关系作用密切另一影响因素是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宋佳萌的元分析表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并且与消极情感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通常指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一般态度和行为,众多研究表明其是主观幸福感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曾晓强的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另有研究显示父母拒绝与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利于提高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而积极的教养方式则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综上所述,主观幸福感虽与外界因素密切相关,但更多的是由个体内在因素所主导的。也就是说,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不仅需要关注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家庭内部的教养,更需要从构建积极人格,增强自我接纳,培养合理的成就动机等方面入手。
[1]程雯雯,郑雪,孙配贞.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41~243.
[2]刘平,毛晋平.高中生性格优点及与主观幸福感、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44~1546.
[3]王玉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情绪智力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64~1266.
[4]黄桂仙,李辉,浦昆华.研究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22~424.
[5]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357~1370.
武警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