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看其生死观

2017-11-25 06:30许迪
唐山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死观先祖先民

许迪

从《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看其生死观

许迪

《诗经》中出现的动植物意象比比皆是,而这些动植物意象正是早期先民所崇拜的对象,从其意象的选择上更能窥探出早期先祖的生死观念和生命意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涉及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后人研究先民社会习俗、社会崇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中大量的动植物意象便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先民的生命观。

一、生存观

动物和植物意象对于先民来说虽然体现了不同的生存意义,但归根结底却表达了相同的生存观。动植物意象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现时很大程度上就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小雅·皇皇者华》中提到的“驹、骐、骆、骃”这几种马的不同类型,也都是作为交通工具来满足出行或者战争的需要。包括贵族宴飨宾客的“鲿鲨”、“鲂鳢”、“鰋鲤”皆是饱腹之用。同样的《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大部分也是用于生存来说的,这些植物可以用来果腹也可以用来治病,但不论是哪一种用处都离不开生存价值。“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里出现的植物做过分类,其中草37种,木43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几乎有一大半是可以食用的。”《诗经》中这么多可食用植物被反复使用或者说吟诵,无一不体现了先民对生存的向往。在战争诗中可食用的植物正是将士们的食用之物,《小雅·采薇》中的薇菜今名豌豆苗,士兵们采它充饥,这就是在战争中对生存的渴望。可食用植物解决了生存问题中的饱腹问题,药用植物则解决了生存问题中的健康问题。《诗经》中选择了一些药用植物作为起兴的对象,这正是先祖们对生命的关注,《国风·周南·卷耳》用卷耳起兴,卷耳,又叫苍耳,是石竹科植物,嫩苗可以食用,子可以入药。《国风·王风·中谷有蓷》用蓷起兴,今名益母草,是一种药用食材。这些大量出现的食用和药用植物是先民对生存的追求,对健康的渴求。

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同时,动物和植物意象也被当作农事活动的象征或代表。对于处于农业生产生活阶段的祖先来说,农业活动是其生存的根基,动物和植物意象代表了特定的季节概念,为农业活动的进行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先民们对季节的体悟就从植物和动物意象中发展而来。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农事诗《豳风·七月》,反映了早期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状况,描写了一年四季的劳作场面。里面不乏植物和动物意象的描绘,这首诗不仅从植物的变化上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更从动物意象与人的关系上体现出季节变化。“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七月》中动植物意象中流露出时间流逝的变化,就是先民对生命生存的体验。“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动植物意象构成了《七月》的全部内容,先民正是从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里感悟时间的变化,感受生命的存在。

二、死亡观

动物意象除了直接出现之外,还大量出现在旗帜或图腾上。《小雅·出车》中“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旐,画有龟蛇图案的旗。旄,一种饰有牦牛尾的旗竿。旟,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图腾或旗帜是先民所崇拜畏惧的对象,而这些旗帜上出现的动物物象是先民们对强大力量的畏惧,更是对死亡的畏惧。在战争中的鹰隼旗,双龙旗一方面是用来震慑敌人,鼓舞士气,使得战争中我军力量倍增,从而取得胜利,减少死亡;另一方面,是先民们对于强大力量的崇拜,认为这些虚构的或者夸大的动物有一种神圣的作用,能给予自己保护,赐予力量,避免死亡。除了虚构出旗帜上的动物之外,在祭祀诗中出现的动物更是直观地表达出了先民对死亡的畏惧。《我将》中“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周王手捧牛羊等献祭品向上苍祈求保佑,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对天神的依赖,对万寿无疆的渴望。此类祭祀诗在“颂”之中数不胜数,每一篇祭祀诗不论是祈求农事,还是祈求国运,都是生命的需要,都离不开对死亡的畏惧。

《诗经》中还有许多祝颂君王长寿的诗,如《天保》等,无不是渴望生命延续,畏惧死亡的代表,通过动植物意象的描绘来表达对生命延续的追求,对死亡的畏惧。其中很多动植物意象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繁衍后代的能力,选择这类意象就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自古以来先人们在不停地追求长寿,尽管出现了渴望如松柏、南山意象一样长寿的愿望,但死亡仍在威胁着我们的先祖。正是先祖们真正意识到死亡的威胁,从而开始不断地追求繁衍更多的后代来实现生命的延续。“鱼”的意象在《诗经》中重复出现,正是因为鱼多子多福的象征,驱使着先民选择这种意象来表达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对死亡的逃避。植物意象中“花椒”“芣苢”也是多子的象征,诗歌描写这些植物来表达对生命延续的渴求,渴望生生不息的生命。

三、结语

《诗经》中的动物和植物意象所体现的正是先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追求,对生存生命延续的渴望,对死亡的畏惧和逃避。这些动植物意象通过比兴的方式渗透到诗歌中,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阐释了先民的生死观和生命意识。

许迪(1994年—),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生死观先祖先民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大河村奇遇记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