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2017-11-25 02:41:03张忠燕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思想

张忠燕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张忠燕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生活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也展示了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所付出的努力。陶行知在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立足于中国国情并运用先进的生活理论为指导,努力改变我国落后的教育现状,对我国当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有积极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教育改革;现实意义

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陶行知从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那里受到的启发。而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通过八年的经验发现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于中国而言是行不通的,因此陶行知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提出了自己的新方向—“生活即教育”。

1 生活教育的目的论

在陶行知的一生的教育奋斗中,都有一个目的:真心诚意为使劳苦大众及其子女能够接受教育。这成为他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也是他办教育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为人民大众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提升中国人民大众的素质,进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可是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却并不被看好。因为很多学校把自己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通过高考上面,所以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基本上不教,即所谓的课内外活动基本上都放弃了,所教的只是书,所考的也只是书。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氛围下,老师们也渐渐出现了不正确的思想和做法: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等。上述种种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针对这样的现状,首先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良好的教育应该惠及每个学生,其次,要积极引导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不要与素质教育渐行渐远;再者,对于老师的师德方面应该加强,逐渐淡化老师的选拔意识,引导老师更多的关心学生本身,让老师的教育充满爱。

2 生活教育的内容论

2.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何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这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作用。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他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以为读书之外无教育,只是大错特错了。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2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他认为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面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认识,更谈不上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教育内容过于狭隘,局限于书本上的考试内容;教学形式单一等现象。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作为教育者需要了解生活,包括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了解实际生活发展的趋势、实际生活对人的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变化等。进而学校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这些人才进入社会生活,才能更好的为造福于社会服务。

3 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学做合一”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在进行教育时,要强调在劳力上劳心。两者一旦割裂,就会产生所谓的“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现在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存在一种“高分低能”现象,这正力证了学生没有实践在劳力上劳心,没有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可是中国的未来需要在劳力上劳心的知识分子,所以学校在教学方面需要进行调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把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实现“高分高能”的转换;其次,应该让学校中的教职人员相信“行是知之始”,在教学中不能够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把它们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不愿意行、不敢行、最终不能够行;最后,“教学做合一”启示我们注意注入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法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脱离了学生和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必须要逐渐改善这种教学模式,教学要真正的考虑到学生的学、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含有非常珍贵并且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1] 泄菲.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比较[J].科教文汇,2008.12.

[2]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G40— 050

A

1672-5832(2017)10-0220-01

猜你喜欢
杜威陶行知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让我们摇起橹来
绝世武功的奥秘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