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 农
莫让“帮扶”变“绑缚”
□ 村 农
在扶贫攻坚中,各地纷纷采取联村入户、下派结对、专项救助、信贷支持、技能培训、产业引导、社会捐助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开展帮扶活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大力提倡。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要防止越俎代庖现象,决不允许让“帮扶”变为“绑缚”。
“帮扶”是指帮助扶持,而“绑缚”则是指捆绑束缚。帮扶活动是向困难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关切关怀的有效方式,通过帮扶,使困难群众摆脱贫困,而决不是个别领导干部个人的“政绩作业”。我们看到,个别地方和部门为了完成“帮扶任务”,大搞形式主义,重复演绎“固定化、简单化、仪式化”的模式。甚至有的人在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情况下,便领取了扶贫任务,一厢情愿地制定了帮扶计划,但在实际帮扶中却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原定的帮扶计划遭到抵制,只好搁浅,帮扶任务更是难以完成。
扶贫攻坚是场硬仗,必须要实打实,硬碰硬,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好高骛远。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帮扶活动中,帮扶者只是外因,而被帮扶者才是真正的内因,帮扶者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充分调动被帮扶者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造血”功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迅跑。在帮扶活动中,如果帮扶者乱指导、瞎指挥,只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要他们这样,或要他们那样,就会捆绑住困难群众的手脚,使其不知所措,磨灭其主观能动性,由此将“帮扶”变为“绑缚”,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甚至起到不应有的负面作用,进而变为“绑负”。
为防止“帮扶”变为“绑缚”,就要深入完善帮扶考核机制及帮扶人员述职报告制度,帮扶考核指标不仅仅限于下基层次数、帮扶人数等等,更要紧抓帮扶的实质,促使帮扶人员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把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件数及成就作为考核的重点,让帮扶的人员有压力、有动力,摒弃“走过场”,只讲“求务实”。同时,还应注重从源头上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谋生技能,为他们谋划致富项目,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泥潭,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