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朝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白虎通义》中的体用思想对后世影响
刘思朝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白虎通义》是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政治性著作。汉代的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而每一大派之内,对同一经学的解释又各有不同的家法,造成了对经义解释的分歧,令学者无所适从,因此需要由当时的皇帝出面来统一经文。如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以及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东汉政权是在西汉政权和新莽政权政治得失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儒家伦理制度规范。具有一般性的正义原则,所体现的体用辩证观点,对今天的现实世界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白虎通义;体用观
《白虎通疏证》是清人陈立所撰写,由中华书局于1994年出版的一本书籍。《后汉书·班固传》记载:“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长期以来,学界对于《白虎通议》的研究大多围绕着政治社会秩序、经学源流辨求、引文释例考证等方面展开研究。长期以来, 《白虎通义》 研究一直是一个不太受学术界重视的领域, 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一部研究性的专著, 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类:一是在较大部头的中国哲学史、 思想史、 政治史、 伦理史或断代哲学史中作为一章或一节出现, 如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发展史》 , 刘泽华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 金春峰著的《汉代思想史》 , 祝瑞开著的《两汉思想史》 , 章权才著的《两汉经学史》 , 于首奎著的《两汉哲学新探》等等;二是研究论文, 五十年来总共只有十几篇, 涉及白虎观会议的时代背景、 政治目的、 《白虎通义》 的理论体系、 神学特征、 历史地位、 作用、 影响等等。①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②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儵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於戏,其勉之哉!"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③同时,政府内的官员及鸿儒之士也上书奏请调和经学内部纷争“终又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④
正如同任继愈先生所言,“为了提高神学的学术价值,使其与经学密切结合,他们要求神学经学化。为了使经学符合宗教神学的思想体系,更好地为政治服务,又要求经学神学化。”⑤《白虎通义》的神学政治观主要就是把天子和伦理神化,让皇权成为不可置疑的统治力量,让人们在伦理上自然的认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把“三纲”神化,使民众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自然之事,无需置疑。这为自汉以后,直至清朝方才终结的中国社会的纲常名教奠定了基础。在《白虎通义》中,汉儒设计了一个等级森严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天、君、臣、民构成了这一序列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处在这一序列中的各个等级只能行使与其等级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就社会而言,其所倡导的伦理价值观念,一方面有利于人际之间的和谐,并进一步实现了统治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道德的虚伪。就思想而言,神学政治观为“名教”产生奠定了基础。⑥
何谓体用?“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⑦
“用”则表现在各章节对具体行为的规范。《白虎通》中通过对于爵制、谥号、祭祀、婚丧嫁娶等等的具体规定,构建起名实相宜的礼乐秩序。故《乾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兆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阳唱阴和,男行妇随也。”⑧通过自然规律,阴阳五常引出三纲六纪的人间礼法秩序。验证天人感应理论下阴阳有序、男女有别的合理性。
“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⑨人伦秩序中各司其职,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构成社会共同体。
白虎观会议是由汉章帝亲临主持的儒学学术会议,面对当时兴起的谶纬之学与今文经、古文经之间的对立,《白虎通》的成书代表着权威性的理论意见。首先,东汉一朝,文风之盛是前朝所无的。汉章帝时,曾参与白虎观会议的贾逵“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⑩
在白虎观会议设计的政治层次中,“三纲六纪”最为核心,士人通过名望入仕,位居首位。正如同顾炎武所言“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未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故范晔之论,以为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
注解:
① 王四达,五十年来中国大陆有关 《白虎通义》的研究状况述评,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二〇〇一年第一期。
② 《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③ 《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
④ 《后汉书》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许列传》
⑤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98-99页。
⑥ 申瑞斌:《论《白虎通义》的神学政治观》,2014年,第3页。
⑦ 《白虎通疏证》卷八《三纲六纪》清·陈立 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⑧ 《白虎通疏证》卷八《天地》。
⑨ 《白虎通疏证》卷八《三纲六纪》。
⑩ 《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
刘思朝(1994.08-),男,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 研究方向:秦汉史。
D92
A
1672-5832(2017)11-0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