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晨译《末代太监秘闻》中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研究

2017-11-25 08:19包学敏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宏观译者文本

包学敏

孙海晨译《末代太监秘闻》中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研究

包学敏

作为一部跨越百年历史,蕴含深厚中国特色文化的著作经孙海晨译成英文版后在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译者采用以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的翻译策略是此书获捧的关键,在这个亟需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时期,孙海晨的翻译策略为中国文学“怎么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孙海晨 末代太监秘闻 宏观目的语读者 翻译策略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其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但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是非常不相称的。而且,由于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语言,英语和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侵蚀和威胁,使得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面临着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传播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我们一直是重点引进外国文化和历史,翻译活动也是以外译中为主。可是近些年来,人们渐渐认识到了,中国的翻译应该到了以中译外为重点的时期,但是路重道远,第一中国的翻译者经验不足,主要是在对外翻译方面,中国译者的中译外的译本受译语读者喜欢的不多。第二是欧美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

2008年,孙海晨翻译的《末代太监秘闻》受到了海外目的语读者的欢迎。这对中国的译者在中译外的活动方面确是件让人让人振奋的事情。他的翻译方法是我们中国翻译者在中译外时非常值得参考的。此文便是对《末代太监秘闻》的译者的翻译活动进行研究,找出其在翻译中采用的策略,期望能为今后的中译外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对孙海晨的翻译活动进行细致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从目的语读者的对源语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阅读兴趣和习惯出发,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四种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即“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叙事方式的改变”以及“叙事情感的转移”。

一、内容的增删

(一)内容的删减

由于西方主流意识和媒体的影响,绝大部分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知之甚少,对于源语文本中的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恐难以全部消化,译者为求让目的语读者保持对译本的阅读兴趣,在不影响主线发展的前提下,大刀阔斧修剪源文文本,将一些生涩难懂的内容和细枝末节的情节等进行了删减。使得整个译本主线突出,主体文化和历史脉络清晰,目的语读者能轻松阅读。

例1.原文:晨晖,映在河畔那些乡人铜钟般的脸上,反射出油亮亮的光彩。他们议论纷纭,眼中透出新奇的目光。一个土坡上,不显眼地伫立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仔细瞧上去,矮小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那个硕长的身形却是一个壮年汉子,背上还驮着一个浓眉大眼的伶俐的小孩儿。(Jia Yinghua, 1993, 6)

译 文:Among the crowd fo people on the canal bank was a tall,hefty middle-aged man carrying a small boy on his back. By his side stood another boy of twelve or thirteen (Sun Haichen, 2008, 3)

(二)内容的增加

同样是因为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不了解,有些主体部分,非译不可的内容因为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式,译者通过内容的增加这一目的语读者取向策略将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的内容加以说明和解释,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的理解主体部分的内容,流畅的阅读。

例2.原文:……纯朴的爹决然没想到,这一番话竟奠定了儿子一生的道路——不仅使他走上了与小德张相似的宦途,也使留金在近一个世纪后成为世上末代太监最后仅存于世之人。

偶然的契机,居然可以笃定人的终身命运。运粮河畔父子俩的这一番对话,铭刻在留金——孙耀庭步入坎坷人生转折的记时碑上:

光绪三十四年,秋。(Jia Yinghua, 1993,8)

译文:This was a typical example in which a small incide nt in a person’s life produces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The brief exchange between the small boy and his father on that fateful autumn day in the 34th year of Emperor Guangxu’s reign(1908) eventually led Liujin, whose full name was Sun Yaoting,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Chief Eunuch Zhang. He was to become the last surviving eunuch in China in the final years of the 20th cenuty.( Sun Haichen, 2008, 5)

二、结构的调整

源语文本的语言及写作特点是重意,而译文文本的语言和写作特点则是重形合,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掌握叙事主脉,译者将段落乃至章节进行了调整。

例3.原文:

“皇上退位”的新闻,实际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发生了。只不过,传到这个穷乡僻壤迟了些。

……

净身的太监,似乎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讽刺。小留金,无疑成了历史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并不知。知道了,也晚了。(Jia Yinghua, 1993,25)

History often plays cruel pranks on ordinary people.Emperor Хuantong’s abdication had taken place tow month before, but news from the imperial capital did not travel fast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the Sun family lived. An armed uprising in the city of Wuchang had touched off the famous 1911 Revolutinon, which put an end to Qing, the last imperial Dynasty of China. The last “imperial edict”, issued by Empress Dowager Longyu, proclaimed the abdication of Emperor Хuantong. All this took place a month after Liujin’s castration. Even if news of the revolution had spread instantly to the village, it would still have been too late.( Sun Haichen,2008,18)

三、叙事方式的转变

为了让目的语读者的视角出发,用目的语读者习惯的叙事方式,译者一方面采取内外视角叙述的转变,目的语读者能更好的把握情节的发展顺序和内容;第二方面将倒叙、补叙、插叙等叙述视角改为顺叙,整个历史事件发展的画卷如流水般清晰而又明朗的在目的语读取面前展开;第三方面是空间叙述视角更加逻辑,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本中中国清代独特的空间建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例4.原文:起初戏台上还想修一个大罩棚,可还没修起来,“宣统”退了位,此事便不了了之。(Jia Yinghua,1993, 40)

译文:A plan to build a canopy over the stage was cancelled because of the 1911 Revolution.(Sun Haichen, 2008,32)

四、叙事情感的转移

“叙事情感的转移”是指源语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在译本中发生了转移。这也是出于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历史背景不同,民族情感不同,目的语读者是不太可能像原文读者一样对书中的内容产生相同的情感。所以翻译者干脆对叙事情感做出处理,把翻译的终极目标锁定在信息的传播上。[1]重点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的了解书本中的历史信息和加强理解上。

例5.原文:纷纷扬扬的雪花,随风飘洒。古都银装素裹,眨眼间,变幻成了茫茫一片混沌的灰白世界。冰冷的雪片被狂风裹卷,不时灌入行人的脖领,路人无不撩起棉袍的前摆,缩紧围脖,步履匆匆…… (Jia Yinghua, 1993,36)

译文:It was the 16th day of the 12th lunar month in 1961,the fifth year of the Republic. The imperial capital was dressed in white amid heavy snow and strong wind. Carrying a small baggage roll on his back, Liujin, or Sun Yaoting, stood with his brother before the giant red gate of the Northern Mansion north of Shichahai Lake. They were covered in a thick layer of snow, and even their eyebrows had turned white.After staring at the gate for a long time, they finally plucked up the courage to walk up and knock on it. ( Sun Haichen,2008,24)

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叙事方式的转变和叙事情感的转移即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通过运用这四种翻译策略,译者所翻译的译本成功的吸引了目的语读者,并广受欢迎和好评,实现了外译中的终极目标,即传播中国文化。显然,这四种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有可行性,当然也有其限制性。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播还在起步时期,所以译者必须更多的衡量译文读者的历史文化背景,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更好的翻译策略,译出受目的语读者喜爱的译文文本能翻译出目的语。另外,不一样的源语文本需要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赖斯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重内容文本、重形式文本和重呼吁文本,不同文本的主要交际功能不同[2]。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是因为翻译者翻译的目的各有不同。翻译重内容文本时,就不宜采用“内容的增删”这一宏观目的语读者翻译策略了;翻译重形式文本时,“结构的调整”也是不宜采用的,因为译文将源语文本的行文特点大大改变了;在翻译重呼吁文本时,“叙事方式的转变”和“叙事情感的转移”[3]是不太合适的,因为此类文本的目的就在于用故事中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去激发目的语读者的情感。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作为弱势文化想要走向世界,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在这个阶段,采取一些宏观的翻译策略可作为权宜之计。第二,宏观目的语读者也绝非适合每一种类型的作品,比如经典作品的解释就要慎用。第三,在中国文化西渐的过程中,是需要多种翻译策略齐用的。宏观目的语读者翻译策略对源语作品进行的是大刀阔斧的调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前就有像傅东华、林纾、严复这样的翻译大家充分利用目的语读者翻译策略而使得译本大获成功的例证[4],今天,译者孙海晨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成功又再一次证明了目的语读者翻译策略的可行性,成功典范不断涌现。当然这些宏观目的语读者翻译策略还并不成熟,也不成体系,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去验证,不断的去发展。可是,鉴于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播仍处在起步时期,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是肯定要采用的。因为只有译文受到欢迎,成功吸引目的语读者的眼球,才能达到传播历史文化的目的。

[1]罗永州.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1(3).

[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朱健平.翻译:跨文化解释——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朱健平.归化与异化:研究视点的转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宏观目的语读者翻译策略应用研究——以孙海晨译本为研究对象”(项目编号:16C0757)。

包学敏(1986-),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学。

猜你喜欢
宏观译者文本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