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
论儒道思想对阮籍的影响
王 彤
在魏晋这个动荡的时期,阮籍的思想充满着复杂性,他既有着儒家思想的生命底色,又有着道家思想的生存智慧,同时还有这齐一儒道的“大人先生式”的理想人格。他这一复杂思想人格是魏晋之际儒道两种不同思想文化冲突、碰撞以及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并且阮籍这一思想人格在中国士人阶层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对阮籍思想中的某一部分进行简单的划分,而是要充分探究分析当时儒道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对阮籍思想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阮籍玄学思想形成的原因,而且通过阮籍的思想人格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士人心态。
儒家 道家 阮籍
所谓天人观指的就是人们对天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中国历史上有关天人关系的探讨最初是以宗教的形式出现的,主要表现在对天这一人格神的信仰崇拜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神关系成为儒家天人关系的思想源头。孔子在《论语》中说“天生德于予”①,在这里孔子赋予天以道德的内涵,并用天道来论证人道,到了孟子,更进一步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②,则是更进一步肯定了人性与天道的统一。当然,对于把天人关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明确表述的,则是从汉代董仲舒开始的,他建立了一个以天为最高主宰、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结构的世界图式,以此来作为论证政治合理性的策略手段。
阮籍从小受儒学士族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是认同传统儒家的天人观的。面对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拥有济世之志的阮籍,在思考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单纯的强调道德教化,而是从天人关系的高度论证礼乐制度的合理性。比如阮籍在《通易论》中指出:“易之为书也,本天地,因阴阳,推盛衰,出自幽微而致明著”③,他认为《周易》这本书根据天地宇宙的规律变化而形成的,因此社会统治者制定社会秩序的最好方法就是因循天地宇宙的规律,这样人类社会才会和谐有序。同时他是根据儒家“德合天地”的天人思想,为当时的曹魏政权设计了一幅秩序井然的社会蓝图。阮籍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和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④在阮籍看来,乐是因循天地万物的本性的产物,是宇宙规律的体现。在这里,阮籍虽然运用了道学的“自然”等相关概念对儒学加以改造,但是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论证儒家理论的合理性,没有离开儒家“天人合一”这一主题。在一个宇宙秩序与社会秩序相统一的社会中,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乃至夫妇之间的关系能像宇宙万物关系那样协调顺达,各得其所。那么这就是在儒家“德合天地”的天人观下一种和谐、舒达的社会面貌。
儒家的礼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体现了儒家传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原则。上古时期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出于法天敬神的目的,人们制作礼乐以敬畏天神。最初是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用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尚书·洛诰》中曾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由此可见,制礼作乐对于维护统治的积极作用。礼乐观念经夏商二代,尤其周公的发扬,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就已经正式提出“天尊地卑,君臣定矣”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在“天人合一”的思维之下就找到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奠定了儒家传统礼乐观念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礼乐思想虽然强调等级名分,但其核心是和谐,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正是由于其兼容并包的特性,奠定了其和谐有序的特征。
阮籍在《乐论》详尽的论述了礼乐在治国安邦、移风易俗上的作用,并且将其作为教化的有力工具。他认为宇宙自然界的秩序是人类社会的秩序的根本法则,其都是以“和”作为本质特征的,因为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就是说圣人做乐是依据的是自然界的本质,又由于自然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有序和谐地运行着,所以作为依据“万物之性”而成的礼乐自然也是有序和谐的。如果制作的礼乐“离其体,失其性”,那么礼乐就会失调,就不能起到移风易俗、治国安邦的效用。当然,所谓的乐也有也有正乐和淫乐之分,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本质的正乐,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舒畅。在阮籍看来,礼乐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观,九州一其节”,“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从而使得整个自然与社会和谐有序。在《通易论》中,阮籍几乎是接着《乐论》中的礼乐思想来讲的,对礼乐中的等级名分观念进行了更强有力的论证。他强调“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故道不可逆,德不可拂也”⑤,并且“顺之者存,逆之者亡,得之者身安,失之者身危”⑥。阮籍所倡导的礼乐,其目的在于使每个人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自己本分的事情,各守其道,不要做超出自己本分的事情,这样就是履行上天的意志,按照上天的意志行事就会顺当有序的进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儒家的价值观念对阮籍的影响还是初始的基础性的,对于后期阮籍复杂矛盾的人格形象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儒家这些价值理想也构成了阮籍的生命底色。
《晋书·阮籍传》中记载阮籍“本有济世志”⑦,从他的诗文著作当中,我们会发现阮籍从小就有儒家积极入世的志向以及建功立业的热枕。他在《咏怀》第15首中写道“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⑧阮籍从小崇奉的是儒家著作,并且以儒家圣贤作为自己的目标志向,看重闵子骞与颜回身上儒者们那种有志于道和信守节义的凛然气节。同时在《咏怀诗》第42首中写道“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 ”,就是认为帝王之业需要良臣辅佐,建功立业还需英雄相助。并且还赞扬“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⑨也就是赞颂才子八元八凯的事业伟绩,希望所在之世能够人才济济,以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以上这些这些都十分符合儒家的治世理念。
“济世之志”的理想与情怀一直埋藏在阮籍的心底,但他却是遇到了政治环境最黑暗的时候,“典午之变”后,司马集团的残忍暴政,使得天下名士减半,这不仅使他们对曹魏政权推行的以“孝”治天下的假名号深恶痛绝,同时士人们也对魏晋政权失去了信心。《晋书·阮籍传》就有相关的这样记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⑩这种忧生之疼在其《咏怀诗》中得到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其中有比较有代表性的诗篇这样说,“一日复一日,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在曹马集团为争夺政权相互残杀的时候,不仅仅名士惨遭迫害,也使得百姓生活流离失所,白骨蔽野,深受其害。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阮籍表现出放达纵酒,遗落世事的形象,看似游戏人生的态度,实则内心隐痛难耐,各种佯狂是其内心深处痛苦与愤懑的表达与发泄,这是一种极为悲凉、痛苦但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的根源乃是基于儒家“济世之志”的理想信念。当忧患没有解决的方式,实现理想、正义的主张遭到现实的打击的时候,就会有人想办法从忧患中解脱自我,去选择超越自我与现实的解脱方式,比如阮籍在精神领域所设计的超越现实理想人格,这其实就是其深沉忧患意识的另一种反映。
“万物齐一”的来源于庄子的思想,这是庄子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同时也是其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这一理论又可以具体体现为“齐物我、齐生死、齐是非”。在庄子看来,所谓“万物齐一”就是要泯灭主观上的一切差别,在道的层次上,天地万物为一物,圣贤智愚为等同,万物都是一样的。有了这样的一个认知,对世俗上的尊卑贵贱,人生的祸福喜怒哀乐,就应该抱着一种“齐一”的态度。阮籍在《达庄论》中说:“故至道之极,混一不分,同为一体,乃失无闻”⑪,在这里他从宇宙间万物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去说明事物之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界限,他们的处在一个混沌体即自然之中,没有绝对之区分。在此关系上,阮籍进一步将人事与万物混同,认为人也没有绝对的自我观念以及是非之心,在这里阮籍用“万物同一”的思想推出人事的无是非善恶,主张是非善恶实为一体。
庄子从“齐物”的角度出发,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⑫并且阮籍尤好老庄,这就会使他不自觉的接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阮籍在《达庄论》中说道,“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有大观之,则万物某不大。”⑬很显然可以看出阮籍思想受到庄子“齐物”思想的影响,并借之以此来展开论述,他用不同的视角和标准来判断事物,事物的大小、生死会呈现出的不同状况,既然如此,生死就不是绝对的了。从“齐物”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各种事物无所谓大小、长短、生死可言。我们之所以觉得秋毫不会比泰山大,殇子的寿命比彭祖短,是因为我们我们先入为主的世俗的主观的观念导致的,如果转变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此看来,世界上就无所谓贫贱与贵重,用“齐物”的视域看待问题可以淡化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由此可见,阮籍以齐物的方式来分解世俗价值,他把生死、富贵、大小看成是齐一的,不为世间荣辱得失所左右,达到超然自由的状态。阮籍正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才会采取如此达观的态度,以此消遣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魏晋之际的两次血腥的“禅让”,这样黑暗的政治环境使得人心惶惶。残酷的现实使阮籍不得不放弃一直所崇尚的儒家圣贤的理想人格,并逐渐选择了与儒家理想人格对立的,以倡导“自然”、“自由”的道家理想以此来慰藉自己失落的心灵,不仅仅阮籍如此,当时很多士人阶层选择了道家思想这个心灵的庇护所。
庄子愤世嫉俗,向往自由,渴望“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自然无侍的逍遥境界,这样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对于处于紧张压抑的政治环境中的魏晋士人来说同样是很值得向往的,因此庄子的逍遥思想对阮籍是影响至深。在庄子看来,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需要做到自然无为、持虚守静,从而使得万物自然而然,各得其所,最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⑭的理想境界。阮籍吸纳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用另一种方式来超越现实,追求自由,并把逍遥的“大人先生式”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精神世界追求的目标。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 ,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⑮表现了阮籍对世人礼法,内外情欲等有限事物的否定,高昂地表达了追逐无限自由的理想。阮籍在其《咏怀诗》中也多次呈现出他逍遥的境界。比如其诗云:“飘飘云日间,邀与世路殊。”“岂效路上童,携手共遨游。”“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道遥游荒裔。”⑯阮籍越是幻想理想的自由国度,越是说明黑暗的社会关系令人窒息,严重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士人阶层必会深感孤独,所以他们通过逍遥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大人先生”式的理想人格满足了他对所有理想境界的幻想。但这种境界毕竟是只存在于阮籍的主观世界中的,是无法真正摆脱与改变黑暗的现实社会环境,因此从他的《咏怀诗》中我们能深沉的感受到其心焦与恐慌的内心真实情感。
阮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从他的诗文中,我们能感受到其儒道思想的复杂性,体现在出世与入世,崇礼与背礼等各个方面。但同时,这种思想的复杂性在中国士人阶层中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兼综儒道。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支柱,尤其是在魏晋时期,当这两种思想以不同的两种张力出现在某一个人上,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阮籍思想的复杂性是魏晋之际儒道两种不同思想文化冲突、碰撞以及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产物。透过阮籍那些至今仍然是归旨难求的《咏怀诗》,我们会发现儒、道两种思想几乎是贯穿阮籍一生的,纵观其一生,看似是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实则内心隐痛难耐。不管社会政局如何变化,归根结底,儒家的理想信念作为阮籍的生命底色一直埋藏在其心底,这是阮籍思想性格矛盾复杂的主要原因。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以下所引《论语》均出此版,不另注).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以下所引《孟子》均出此版,不另注).
③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④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⑤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⑥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⑦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阮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0.
⑧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⑨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⑩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阮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1.
⑪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⑫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⑬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⑭同上.
⑮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⑯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曲阜师范大学)
王彤(1991-),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在读中国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儒学哲学及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