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纪以前“黄泉”概念的扩大化与地域化研究
——以泰山、东海等为中心

2017-11-25 06:17
长江丛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阴间指代东海

齐 娟

六世纪以前“黄泉”概念的扩大化与地域化研究
——以泰山、东海等为中心

齐 娟

中国古代人们对死后世界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构建,而“黄泉”、泰山、渿河、东海等则是这套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们是古人在死后世界的归宿。死后世界的归宿由一开始的黄泉到后来泰山、东海、华山等的转变,表面上看是黄泉概念不断扩大化与地域化的体现,实际上正是中国古代人们信仰地域化的一种反映。

黄泉 泰山 济水 东海 信仰地域化

在《“魂兮归来!”——论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灵魂与来世观念的转变》一文的结尾,余英时先生曾有过如下深刻的揭示:总之,将阴间和泰山联系起来的汉代大众信仰,为中国人适应更有影响力的佛教“地狱”观念完全改变了。结果,阴间二元论最终由阎王掌管的“十地狱”的信仰取代。但是,由于泰山府君没被彻底忘记,他成为佛教阴间的十王之一,得到了一个永久的位置—泰山阎王。[1]中国古代民众的死后世界观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泰山、渿河、蒿里等地成为死神出现频率很高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与传统的“黄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正体现着中国古人死后世界观的地域性。

一、通向死后世界的“黄泉”

“黄泉”二字的定义,历来有多种说法。比如《说文解字》中:黄,地之色也;泉,水原也。而《说文解字.释水》曰:“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沢出也。”[2]从《释水》的记载中可知“泉”即指地下水,因为其涌出地面的方式不同,而名称不同。最早将“黄泉”二字连用指代阴间是《春秋左传》中郑武公对其母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杨伯峻先生对此作注:“地下之泉。此二句犹言不死不相见”。此处的黄泉既指地下泉水也指代阴间。

事实上,中古常常将事物与五行说联系起来,对于“黄泉”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论证。[4]周先生认为“黄泉”得名与五行中“天玄地黄”有着密切关系,笔者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同。

综上, 关于“黄泉”的定义,虽说众说纷纭,但不外乎两种解释:第一,本身义:地下的泉水;第二,引申义:指代阴间并且与中国古代的五行之说有关。事实上,“黄泉”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二、“黄泉”与泰山

从上节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黄泉”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死后灵魂在地下世界归宿的寄托,有着特殊的意义。泰山,古称岱宗,是万物相交代之处,也是帝王高代之处,后来衍生出其执掌生死的职能,泰山职能的演变与其境内的蒿里有很大关系,人们结合将人死后葬于草中的习俗,慢慢赋予本义指荒草之地的蒿里以鬼魂归依之所的意项。在《“黄泉”源于泰山蒿里原型研究》[5]一文中,李杰玲、曹旭探讨了古诗中“黄泉”的源头,着重考察了黄泉与蒿里及泰山的关系。但是,该文大多局限于黄泉源于泰山嵩里的考证,对于泰山本身的特殊地域特征论述较少。

古人因山为墓的做法并不罕见,他们认为山里是死后游荡魂魄的归宿。比如:《襄阳.旧记》曰:“羊公与騶润甫,登岘山,垂泣曰:我百年后,魂魄尤当归此山也。”[6]古代即有山葬的习俗,《尔雅.释山第十一》云:山顶,冢。长期以来,泰山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神仙之地,又是鬼神之府。《泰山志校证》引《福地记》云:泰山洞天周回三千里,鬼府之府。”。周郢先生在注释(50)中指出:“《福地记》:道家著述,久佚。其书始见于唐李泰《括地志》征引,云:“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回二千里,多芝草玉食,长津甘泉,仙人室。又有地狱六,曰鬼神之府。‘从西上、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鬼神考谪之府。’”[7]同样,《淮南子》卷四“地形”曰:“高者为生,下者为死,”顾迁引原注说:“高者阳,主生,下者阴,主死”。[8]可见,人死后由泰山升天或入地狱的观念往往为先民所重视。不仅是泰山,作为一般意义的山也往往被看作是生死的起源与归宿之地。而深藏地底的“黄泉”与山的结合作为阴间的指代,就不足为怪了。

人死后灵魂归于泰山的观念自古被人们所重视。但这种观念产生于何时?自明末清初顾炎武以来就存在种种不同说法,有战国末、西汉初、汉武帝以后、两汉之交诸说。[9]

可以肯定的是:汉代以后泰山治鬼之说非常盛行。班固曾在《白虎通德论》中记载:“东方为岱宗者,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10]可见,泰山既可以作为新生事物诞生的神圣之地,亦被看作是阴阳交替、万物萌发的神秘之所。三国时,管辂就曾谓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也”。[11]而刘桢《赠五宫中郎蒋诗》有曰:“当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汉之世乎?”

那么,泰山与“黄泉”有什么关系呢?泰山的职能由一开始的阴阳交替、万物发育之所演变为皇帝告代之地,再演化为为掌管死人魂魄的地方,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诸多社会文化因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事实上,泰山职能的基本定型也应该是在东汉时期,在泰山还没有被赋予阴间色彩时,“黄泉”作为阴间的代表与泰山作为生命萌发之处相对立。李杰玲、曹旭认为:“黄泉源出于泰山,并且很可能就出于蒿里”。

总之,“黄泉”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死后灵魂在地下世界归宿的寄托,有着特殊的作用。泰山,古称岱宗,是万物相交代之处,也是帝王高代之处,后来衍生出其执掌生死的职能。泰山的职能由一开始的万物新生之所转变为兼具新生之所与灵魂归处的结合体,既是东汉以前人们生死观念转变的反映,更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堆积的催化结果。

三、“黄泉”与济水、渿河的关系

(一)黄泉与济水

想要探讨黄泉与济水的关系,就不得不先了解济水与泰山之关系。根据《读史方與纪要》卷三十的记载:

其大川则有济水。济水旧自河南流入境,其上源曰沇水......郭缘生述征记:济水入河,性与河别,渗漉入地,伏行而溢为滎,今之历下发地皆是流水,济所过也。

从地理位置来讲,济水临近多水的泰山,《读史方與纪要》卷一引《史记》曰:“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笔者推测渤海或者清河可能就是以济水代指“黄泉”的原型。又《禹贡.济水》曰: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縈,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有东北入于海。”释义曰:“济水性沉下而力劲,故伏见无常。发源于翼州王屋山下,名为沇水,遂潜行地中,一伏也;及其东出,二源合流,乃名为济,一见也;自济而下,又潜入河,再伏也;及截河南出,溢为縈泽,再见也;自縈而下,复行地中,三伏也......。

从上述材料中可知济水有“性沉下”、“穴地伏流”的特点,而这往往会使人将其与流经地底下的“黄泉”汇流的场景联系起来。

《读史方與纪要》卷三十一《山东二》载:

“趵突泉:在府城西南,一名爆流,平地涌出,盖济水伏流重发处,......盖泉自渴马崖潜行地中 ,至此复出也。”又:“百脉泉......曾巩云,历下诸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

古人认为济南附近泉水较多,而这些泉水是泰山阴面的水伏地为行,涌出地面而造成的,趵突泉就是济水潜行地下而后涌出的。结合泰山的岱宗地位,加上其多河泉的地理环境特点,古人对“黄泉”的构想就很容易产生了。因此,人们往往将泰山上的“趵突泉”和“济水”与“黄泉”联系起来。

(二)“黄泉”与渿河

“黄泉”与泰山密切相关,又因济水与泰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关系,因而派生出来的以济水指代“阴间”的意项。事实上,“渿河”(又称“奈河”)和“奈河桥”,亦位于泰山附近,它往往也被当作阴间的代名词。《泰山志校证》卷一《山水》曰:“(泰山)以河名者四,曰渿河、源出岳顶西南诸谷,汇为西溪,由白龙池出大峪口,经天书观左,南流入泮,会汶以达漕河。城西郭河津曰渿河桥,西南隅河津曰金银桥。”

张相文在《庚戌齐鲁旅行记》中记载:“有山溪由城之西濠南浜,名曰渿河,上横桥石桥二、曰金银桥,曰渿河桥。水浅多石,桥亦仅长数丈,乃僧道托之,竟以哄动天下,岂不异哉?”又说:“今诸桥均已改建拆迁,仅存金桥头地名,并有古碑座在焉。”仅从地理位置来讲,笔者认为以渿河指代阴间与其与泰山的特殊联系有关,泰山的治鬼地位与多河特征使得济水与渿河均与“黄泉”紧密联系到一起,从而使济水与渿河也有了指代阴间的意项。

四、“黄泉”概念的扩大化与地域化

事实上,汉代以后“黄泉”所指代阴间的含义在不断地扩大化与地域化。在吐鲁番所出的众多移书(文)中,常常出现“海”或“东海”。比如:“若欲求海东头,若欲觅海西壁”在大多的移文书中均有出现。有的移书(文)更直接记载死者住于“东海畔上”。阿斯塔那170号墓所出的《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孝姿移书(文)》,是最早出现“海”字的吐鲁番移书(书),刘安志先生认为,人死后归于东海这一观念,至迟公元6世纪就已产生。“泉水,地之血”、“水乃地之血脉”这些词经常出现在《太平经》一书中,可见古人对地下“泉水”的重视。东海不仅与水之关系密切,更是“天下之水”东流汇聚之地。此外,到了唐代,还出现了华山治鬼的信仰和观念。

五、结语

“黄泉”最早出现于《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不相见也”。关于“黄泉”的定义虽说众说纷纭,但不外乎两种解释:第一,本身义:地下的泉水;第二,引申义:指代阴间,并且与中国古代的五行之说有关。泰山作为古代祭祀封禅的重要选择,地位特殊。汉代以后泰山治鬼之说盛行一时,泰山的职能由一开始的阴阳交替、万物发育之所演变为皇帝告代之地,再演化为为掌管死人魂魄的地方,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诸多社会文化因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泰山的蒿里一直以来被当作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处。“黄泉”源出于泰山,并且很可能就出于蒿里。同时,“泉”会形成是因为泰山阴面的水伏地而行,奔涌而出。“黄泉”作为特殊的部分,就是其中潜行地底而不涌出者。

因此,不得不说,黄泉与泰山密切相关,又因为泰山与济水的关系,因而济水指代“阴间”的意项也被广泛应用。另外,泰山还有一个“渿河”(又称“奈河”)和“奈河桥”,黄泉与奈河(桥)便被联系在了一起。因为黄泉的定义不断扩大化与地域化,至迟公元6世纪,东海神已经取代泰山神,成为掌管死亡的神灵。值得一提的是从黄泉到泰山再到济水、奈河与东海,所有这些变化正是中国古代信仰地域化的重要表现。

[1]余英时.“魂兮归来!”—论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灵魂与来世观念的转变.收入候旭东等译.东汉的生死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2~15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569.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00:14.

[4]周宗旭.也说“黄泉”得名[J].咬文嚼字,2009(1).

[5]李杰玲,曹旭.“黄泉”源于泰山蒿里原型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1).

[6][唐]欧阳询著,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7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357.

[7][明]汪子卿撰,周郢校证.泰山志校证[M].合肥:黄山书社,2006:110.

[8][汉]刘安等撰,顾迁译.淮南子.卷4[M].北京:中华书局,2009:64.

[9]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M].北京:中华书局,2005:86~87.

[10][汉]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5.

[11]罗贯中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卷14.曹操试神卜管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6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齐娟(1992-),女,陕西商洛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隋唐史。

猜你喜欢
阴间指代东海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聊斋志异》中的阎王形象
东海采风作品选
天堂和“阴间”,马代有两张脸
爱国婊
送信
阴间好得很
李东海的诗
“指代”难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