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

2017-11-25 05:42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源域模态隐喻

路 慧

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

路 慧

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使交际手段和形式更快方便、快捷、和视觉化,关于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更多的关注多模态的表现形式,将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模态结合起来,探索多模态隐喻的本质。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政治漫画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特点,尝试分析政治漫画中的隐、转喻现象,进一步说明多模态隐喻形成过程中,源域的选择及其与目标域之间的密切联系。

漫画 多模态 隐喻

一、前言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化”时代开始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在进行话语分析时,仅集中在文字意义的阐释已不能满足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和表达。本文主要从多模态角度出发,首先对政治漫画的语篇特征进行说明,然后分析新闻类政治漫画中出现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对意义的形成进行详细解读,并且指出源域的选择及其文化内涵,对目标域意义的形成和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多模态的发展

在对多模态隐喻研究之前,必须对“模态”和“多模态隐喻”进行说明,对于“模态”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Forceville(2009)把“模态”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他的定义把模态和人的5个感官联系在一起。在多模态理论发展方面的代表人物Kress&Leeuwen认为,“多模态指的是运用几种符号学模态或者使用多个符号学模态来加强一种意义的传达,或者发挥补充功能”(Kress&Leeuwen 2001: 20)。在多模态语篇中,读者需要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多种模态的符号,然后通过不同的感官模式理解的信息,不同模态之间会进行积极互动,从而形成某种意义作为文字文本的一部分等。多模态语篇指运用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并且通过声音、图像、语言、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意义传达的现象(张德禄2013)。

三、隐喻研究的多模态转向

隐喻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式,之后也有许多学者都专注以修辞为研究方向对隐喻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用身体能够感知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多模态隐喻”通常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模态呈现源域和目标域相互联系,表达隐喻意义。在形式方面,新闻漫画一般指的是报纸上社会评论部分的插图,一般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这就要求读者要结合自身知识和经历,对背景的了解以及对政治事件等相关的背景,从而完成对政治漫画中的意义解读。在多模态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由多个模态呈现,目标域和来源域分别在不同的模态中表现出来。因此,多模态隐喻意义的理解往往通过多模态中目标域和来源域来呈现。

四、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

政治漫画中,图像占主要地位,文字发挥辅助作用。虽然文字比较简单,但缺少了文字的辅助作用,读者就会很难理解漫画中的隐喻意义,漫画作者的交际目的也很难实现。例如,关于一幅中国在海洋主权方面的漫画,源域通过一条龙的图像来呈现,目标域则通过英文 “China”呈现出来。然而假如龙的身上没有写明“China”的文字,读者就很难辨认出它指中国,或者认为这龙属于西方文化里的意义,就会解读出另外的意义, “中国是巨龙”这样的隐喻也就不会存在。另外在中国这条巨龙周围是插着美国国旗的船只,说明中国在海上的权力已经严重受到威胁,美国的庞大势力将中国在海上的主权团团包围,限制中国在海上行使自己的主权的自由。

在另一幅政治漫画中,背景是一片蓝色的海洋,其参与者是海洋中的生物,鲨鱼和其他鱼类,中国和美国这两条巨大鲨鱼的形象十分明显,以海洋中鱼类的战争来隐喻中国与菲律宾美国等南海主权的争端问题,以鲨鱼鳍上的国旗来指代不同国家。两天大鲨鱼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体现了“体积大是强势”这一概念隐喻,而画面中一只小鱼以“International Court Ruling”的名义向中国发起抗议和挑战,只占据了画面的右下角,体现为“体积小是弱势”的隐喻。政治漫画中的隐喻图式 “A是B”经常出现在政治漫画中,即“隐喻中的目标域是源域”。源域的选择和目标域的呈现,一般与体验性和源域的文化内涵相互联系。也就是说,该源域的选择往往会产生新的意义和构建新的身份。

五、结语

新闻漫画的作用就在于表现其特性,促进读者对信息更具体的解读。一个常见的漫画创作手段就是隐喻。将人们熟悉的概念域映射到文本中,通过隐喻建构,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促进读者对信息的解读。隐喻建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层面,本文以新闻政治类漫画为例,从图像和文字两个模态分析隐喻的建构,发现两个模态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彼此增强隐喻表达效果。相对来说,视觉模态更直观,在隐喻建构方面更生动形象,文字层面对信息的传递和解读同样重要。

[1]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2009.Multimodal Metaphor.Berlin: Moutonde Gruyter.

[2]Kress, G. & T.van Leeuwen. 2006. Reading Images.London:Rouledge.

[3]张德禄,郭恩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J].外国语,2013(1).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路慧(1992-),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猜你喜欢
源域模态隐喻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