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译本中的动态对等

2017-11-25 05:00张慧卿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奈达译本宝玉

张慧卿

《红楼梦》译本中的动态对等

张慧卿

《红楼梦》目前公认的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本。本文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角度分析这两个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进而论证奈达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

译本 对等理论

一、对等理论与红楼梦翻译

动态对等力求让译入语读者读译文的反应与原语读者读原文的反应相同。意思与形式同样重要,但若保留形式会损伤意义,就应改变形式,确保意义准确传达。很多人认为该理论不适用于文学翻译,但《红楼梦》的霍克斯译本却非常成功,本文结合《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笑道”的翻译分析动态对等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

二、杨译与霍译“笑道”

(一)译出“笑”的实质而非形式

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

杨译:Baoyu smiled.

“Would you listen if I said two words?” he asked.

霍译:Baoyu could not resist teasing her a little.

“How about two questions? Would you wait for two?”

杨紧跟原文的形式,直接把“笑道”译为了“smiled”,这里用smile虽然看似对等,但实际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当时贾宝玉的心情,因为这个笑感觉是一种坏坏地笑,体现出了宝玉的得寸进尺,想要小小地调戏一下黛玉。霍克斯的“Baoyu could not resist teasing her a little.”,teasing用的非常好,没有“笑” 的表达,却准确而直接体现出了当时贾宝玉的心情。此处译文虽与原文形式有别,但显然从目标语读者理解的角度来说非常成功。由此可见并不一定非要用笑来翻译笑,只要用对了词,即使字面上没有smile读者也可以想象到主人公当时在笑。

(二)可从人物话语中表现出来,不必按原文形式译出笑

那薛蟠三杯下肚,不觉忘了情,拉着云儿的手笑道:“你把那梯己新样儿的曲子唱个我听,我吃一坛如何?”

杨:After three cups Xue Pan grew rowdy and seized her hand.

“Sing a nice new song for me,”he begged, “and I’ll drink a whole jarful of wine. How about it?”

霍:He seized Nuageuse by the hand and drew her towards him:

If you’d sing me a nice new song, I’d drink a whole jarful for you. How about it, eh?

此处杨重点是翻出了“beg”的意味来,而不是以笑译笑。霍也并没有译出笑,然而通过一个“...eh?”十分巧妙地体现出了当时薛蟠的情态。非常棒!由此可见,有时一个语气词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增加解释性成分

林黛玉听他这话,便知他心里动了疑,忙又笑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说什么誓?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呢!”

杨:Daiyu knew from this how hurt he felt.

“What nonsense,”she scoffed. “Why make such oaths for no reason? ...”

霍:Seeing him genuinely bewildered, Dai-yu smiled in what was a reassuring manner.

“I wish you wouldn’t make these horrible oaths...?”

此处杨用了scoff:to talk about sb/sth in a way that makes it clear that you think they are stupid or ridiculous.如果这么理解的话,就是黛玉认为宝玉就这么发誓很傻。但我认为霍的翻译更好一些,特别是in a reassuring manner用的特别好,看到宝玉真的动了疑,黛玉就笑了,因为想要安慰一下宝玉,此处霍依然没有按照“笑道”的形式译出,而是对“笑”增加了解释性成分,使读者一看即懂。

三、结语

由此可见动态对等理论亦适用于文学翻译。形式固然重要,但若保留形式会伤及意义,可以改变形式以准确传达意义,让目标语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读懂。正如奈达所说,但凡在一种语言中能表达的,在另一种语言也能表达,除非形式是意义的必要元素。

[1]Eugene A 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张慧卿(1993-),女,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奈达译本宝玉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论宝玉之泪
论哪吒的“肉身成圣”与宝玉的“归彼大荒”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