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
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语言状况调查
李 红
语言变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语言问题。曾经长期使用方言进行交际的“新市民”,在城市多元化的语言环境中,其语言使用也从“单一化”转变为“双语化”。普通话与方言也有了交际场所和交际对象的功能分工。普通话主要用于工作正式场合,适用于亲近、熟悉的交际对象;而方言主要用于家庭和非正式场合,适用于疏远、陌生的交际对象。“新市民”的语言使用在未来会出现方言与普通话的长时间并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被改造为城区,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成为了城市的“新市民”。这些“新市民”舍弃过去农村的生活工作方式,慢慢融入城市生活工作环境。在城市语言的接触过程中,他们的语言使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因此,“新市民”的语言问题成了目前城市语言研究的一个内容。本文仅就洛阳市的“新市民”的语言使用展开调查,分析探讨洛阳市“新市民”的语言状况,并结合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心理、文化、经济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当前城市生活中的语言状况,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更好地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洛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又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重工业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洛阳市市区下辖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等6个行政区。洛南新区位于洛阳市南部,是《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年—2010年)的重要内容。1998-2008年,洛阳市城镇化水平从15.8%增至42.57%。洛南新区的建设加快了洛阳城市化进程,对洛阳城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伊滨区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部,是《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的城市发展主要方向,是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选择洛阳市的洛南新区和伊滨新区作为观察城市“新市民”语言状态的调查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2016年10月-11月,我们以洛南新区、伊滨新区为范围展开问卷调查。我们采取偶遇法,每个区发放50份,共发放100份,当场收回,回收100份,有效率有100%。对于文化程度偏低者,由调查人员逐个问题口头询问,帮助被调查对象填写。
本次调查从三个方面考察“新市民”的语言使用情况,一是“新市民”的普通话水平,二是普通话与家乡话的使用频率,三是在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交谈对象时语言选择的情况。
总体来看,“新市民”中会说普通话的占82%,不会说普通话的占18%。在会说普通话人中,能够流利使用普通话的占31%。可见,在“新市民”中,会使用普通话的“新市民”比例很高,普通话已经被大家基本掌握。
“新市民”年龄越年轻,普通话水平越高。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80%的人都会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但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50%的人不会说普通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和教育环境有关。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大部分都受过普通话教育。而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没有受过学校普通话教育,而且长时间居住在乡村,日常交流都是使用方言,没有使用普通话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57%的“新市民”选择经常使用洛阳话,经常使用普通话的占32%。可见洛阳话的使用频率高于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洛阳话仍然是洛阳“新市民”生活中的主要交际工具。
但普通话使用率也在逐渐上升。有6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近年来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变高了。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接触普通话的机会变多了。以伊滨区为例,在一所高校的附近形成了校园商业圈。本地人在与高校学生接触中,大部分都会使用普通话。另一方面是我国普及普通话工作和学校普通话教育的成效。而认为普通话频率没有增加的都为50岁以上的人老人。他们大多只会说本地方言,平时身边接触的也都是本地人,他们的语言生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把学校、工作场所、商场、政府机构等划分为正式场合,把家里、菜市场、亲戚家、朋友聚会等划分为非正式场合。
在正式场合中,普通话的使用频率高于方言。在工作场所和学校,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最高,分别为53%、46%。在非正式场合中方言的使用频率高于普通话。在家里和菜市场,洛阳话的使用频率为70%、38%,而普通话使用频率为16%和13%。
可见,场合越正式,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越高;反之,方言的使用频率越高。非正式场合时“新市民”选择使用方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他们一直长期使用方言,对方言产生了普遍的认同感,“新市民”在搬迁后,仍保留着之前的言语习惯。第二,在家庭氛围中,使用方言更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和亲密度,是一种情感需求;第三菜市场是一个市井气息浓郁的地方,卖菜商贩多为农民,他们较少使用普通话,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因而在买卖过程中,双方自然使用洛阳话或其他方言进行交流。而正式场合多使用普通话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环境的影响。学校和很多工作场所都要求使用普通话。
综上所述,家乡话和普通话出现不同的功能分工。家乡话成为维系家庭和乡土情感的内部交流语言,而普通话则成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外部交际语言。
我们按照关系远近亲疏,列出10种关系人,分别是父母长辈、配偶、兄弟姐妹、孩子、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老师、陌生人。
调查结果显示,“新市民”普通话与方言使用呈现出三个层次。普通话使用率最高的对象是陌生人、老师,分别为47%、46%。其次是同事、同学、朋友,分别为30%、28%、27%。使用率最低的是家庭成员,分别为15%、13%、11%、7%。而洛阳话的使用率最高的对象是父母长辈,为81%,远高于其他交际对象。其次是兄弟姐妹、朋友、配偶、亲戚,分别为56%、40%、42%、39%。最低的是同事、陌生人、老师,分别为13%、14%、16%。
可见无论在家庭内外,“新市民”的语言选择与交际对象的关系有密切联系。与交际对象的关系越是亲近、熟悉,使用方言的比例就越高;反之,与交际对象的关系越是疏远、陌生,选择普通话的比例就越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新市民”家庭内部的语言使用具有代际性差异。“新市民”在与父母、配偶、孩子交谈时,其方言的使用比例依次为81%、40%、25%。可见,随着交谈对象年龄的降低,“新市民”方言使用呈下降趋势,普通话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社会语言学非常关注语言“进行中的变化”,认为共时的变异实际反映了历时的变化。从洛阳“新市民”的语言使用情况,我们可以预测未来“新市民”语言的变化趋势。未来“新市民”的语言使用会出现方言与普通话并存。普通话的扩散模式是从低年龄的群体开始,逐渐扩散至高年龄群体,从社会交际中渗透至家庭内部。
因此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针对“新市民”的普通话培训工作,同时城市居民和用工单位也要宽容地对待“新市民”的语言习惯,对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要求要适当。而“新市民”群体也需要自觉、有意识地提高普通话水平。我们应当提倡普通话与方言并存分用,充分发挥普通话的主导作用,同时保留方言的使用空间,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李红(1980-),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4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