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凤秋
摘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多元培养”、“三课融合”、“完善评价体系,打造优质师资队伍”等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技术型创新人才;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04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必然的环境下诞生,是历史的召唤,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深刻反思。
一、高职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技术型创新人才,指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型创新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以及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市场意识、良好的组织和学习能力,具有复合性和时代能动性的特点。首先,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需要培养大量技术型创新人才。其次,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核心。本科院校以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为主,而技术型创新人才則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培养。将“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确立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再次,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需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企业、行业的需求。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技术型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大量优秀的技术型创新人才为己任,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贡献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明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然认识到了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并未体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边缘化、政治化。
2.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价值观培育课程。技术型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开拓进取精神、社交能力、抗挫折精神等优秀品质,而目前核心价值观培育类课程比重过小,或价值观培育浮于表面,过于注重价值观理论知识的传授,却缺乏价值观的内化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宽厚的价值观积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弊病。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离不开实践。一项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75%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论课为主,实践活动较少。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陈旧,理论性强,实践环节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浮于表层。
4.价值观评价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技术型创新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仍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知识的考核,未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培育和践行效果纳入评价标准或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不高或磨灭了学生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此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的资队伍不足,也是导致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传授的知识老化、政治性强,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专业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渗透较少,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导致学生个人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沦为普通的技术操作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院校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实行“多元”培养。创立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联合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的机制,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的“一元”化转向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多元”化共同完成。首先,高职院校要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次,培育和践行技术型创新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更是家庭、企业和行业等共同的责任。学生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在企业或跨企业实习、实践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中学习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2.构建“三课融合”的课程体系。依据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除了学科理论知识课程之外,构建“创新创业类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性课程”三课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①学科理论知识课程。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搭建专业框架,夯实专业基础,是学生学习专业实践技术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课程外,创新创业类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在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②创新创业类课程。技术创新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除了专门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还需要注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例和创新创业方法等,使学生能够将创新创业原理和创新思维与专业知识融合,这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涌现。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类科技竞赛、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创新创业能力,扶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技术型创新人才,应具备宽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富于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市场意识,良好的组织和学习能力等素养。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品质,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和创新成果的实现。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传授,更应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如专业教师的价值体系、校园的人文环境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④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创新想法得以实现的平台和基础。创新离不开实践,通过丰富的实践性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创新想法,提高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可调整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完善评价体系,打造优质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逐渐完善评价体系,将价值观评价纳入考核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中记录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如“两人给分”、“匿名给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等,以全面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知识、技能、素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的迅速发展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建设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培养大量技术型创新人才,切实培育技术型创新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5).
[2]王英杰.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7.
[3][美]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1-52.
[5]李前进.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