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伟
摘 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日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庸小说全集在日本成功译介,受到了广大日本读者的喜爱。其中,译者在金庸武侠小说的日译本中加入了众多的日本元素,实现了其大众化和本土化,赋予了其现代意义和活力。本文主要对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日译本的翻译情况和传播原因进行考察,并探讨日本国内“金庸热”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跨文化交流;译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2
金庸是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在20世纪50~60年代在华人社会风靡一时。香港文评家林以亮曾说:“凡是有华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直以来,香港的电影、音乐及饮食文化等在日本大受欢迎,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日本的传播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金庸在《书剑恩仇录》日译本的《给日本读者序》中谈到:“我的小说虽有英文版、法文版等,却很难引起西洋人的共鸣。而以朝语、印度尼西亚语、泰语、越南语等东方语言来翻译却能博得好评,这是因为文化背景相似吧”。其实,相较于在东南亚等国家的传播,金庸小说在日本的翻译与介绍起步较晚。较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当时北九州大学的华裔学者叶言材先生通过《武侠作家金庸》及《关于武侠与武侠小说》两篇文章,向日本读者介绍了金庸。此次伴随金庸武侠小说日译本的出现及传播,日本读者定能加深对中国通俗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一、日语版金庸小说
起初,在日本除了极少数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及研究香港的专家对金庸有关注之外,普通民众几乎没人知道金庸。金庸本人也表示自己的小说没有日译本甚是惋惜(金,1996)。到了90年代中期,日本的得间书店根据大量的市场调查信息,得知金庸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华语作家之一,便斥巨资购买了金庸小说的全部版权。1996年4月,金庸亲自赴日和当时得间书店的社长得间康快签约。此后,得间书店便邀请了一大批精通汉语的译者进行金庸小说的日译。其中包括早稻田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冈崎由美和众多大学讲师及专业译者(土屋文子、小岛早依、小岛瑞纪,林久之、金海南、阿部敦子、松田京子等)。冈崎由美是日语版金庸小说的主编,其对中国武侠小说的造诣颇深,她浏览了全部的译著并做了润色和修订。除金庸小说之外,她同时还负责监修古龙小说的日译。
在这个翻译团体的共同努力下,日语版金庸小说在保留金庸武侠小说原文神韵的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日本元素。拿《射雕英雄传》日译本来说,译文中出现了诸如“暖帘”、“知事”、“父上”、“御辞仪”等充满日本文化的词汇。关于翻译方面的问题,笔者也请教了《射雕英雄传》的译者金文京教授和金庸小说日译本的主编冈崎由美教授。金教授说:“我在翻译《射雕》的时候,对原文既有删减,又有添加或修改……由于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翻译的,所以会和原作有所出入,现在看来可谓‘超译[1]了”。冈崎由美教授认为:“在翻译的时候,有时候也需要揣度读者的知识量和文化背景来进行”。由此看来,这种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量的日本元素的加入,以及翻译向“归化”翻译倾斜。
金庸小说日译本总共13部。可分为单行本(32开本,平装或精装版,价格较贵,适合收藏)和文库本(以普及为目的,体积为A6大小,便于携带,价格较便宜)两种。其译者、发行年
和中文版的金庸小说相比,日译本的金庸小说改变了部分书名。例如《秘曲笑傲江湖》、《神雕剑侠》等等。此外,将《越女剑》、《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三部作品收录于《越女剑——杰作武侠中篇集》中。除了改变部分书名之外,日译本还采取了与原版不同的分卷方式,而且给每一卷又重新起了一个名字。还是拿《射雕英雄传》日译本来说,其总共为五卷(原作为四卷),分卷名分别为:第一卷“沙漠霸者成吉思汗”,第二卷“江南有情”,第三卷“桃花岛的决斗”,第四卷“云南大理帝王”,第五卷“撒马尔罕攻防”。
二、金庸武侠小说在日本流行的原因
第一、受香港电影的影响。自1970年开始,香港电影在日本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香港武侠电影不仅在电影院上映、电视上播出,还以录像带、DVD等方式大量流入日本,从而间接地使部分日本人对中国武侠小说产生了兴趣。对于部分香港电影迷的日本人来说,其实早在金庸小说日语版出现之前,就已经对“东方不败”、“东邪西毒”、“少林”、“武当”、“丐帮”、“轻功”等词非常熟悉。
第二、金庸小說本身兼具娱乐性和文学性。日本读者除被小说的故事和描写方法吸引之外,对小说中所呈现的人道精神、正义感以及人情味等也有共鸣。在早稻田大学研究法国文学的秋山骏也对日语版的《笑傲江湖》赞赏有加。“金庸先生凭借武侠小说成为了汉字文化圈内最畅销的作家。我刚看完第一册便深感佩服。金庸武侠小说其作为大众文学来说是近乎完美的(小岛,1998)”。除此之外,甚至连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田中芳树先生也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加赞赏。“金庸先生的作品不能以为学‘历史而读之。只要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就能接触到中国的历史和人物,那是一种无法抵挡的魔力(田中,1998:6)”。
第三、日本传媒的重视。从2002年1月开始,NHK电视台以《射雕英雄传》汉语版为教材,播放了为期三个月的“中国语讲座”(讲师:冈崎由美),金庸接受了节目组的电视采访。随着讲座节目收视率的增加,“金庸热”在日本进一步升温,日本国内不少大学的中国文学或中国历史课程中,都加入了以金庸小说为主题的讲义或阅读材料。此外,日本NECO收费电视台也积极引进并播出中国武侠剧。在2000年左右,以每周两集的速度播出了张纪中版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以及《笑傲江湖》,同时还发行了DVD正版影碟。2005年又开播了新版《神雕侠侣》,由于播放以来收视率高升,电视台决定再用4个月时间回放《神雕》。
第四、日本人对历史小说(特别是剑豪小说)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金庸小说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说到历史小说,当推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宫城谷昌光及陈舜臣。除了历史小说,NHK大河剧也保持着极高的收视率。日本人能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感受到和日本剑豪小说相通的东西,即两者都是以忠义之士锄强扶弱为主线来叙事的(金,1996:3-4)[3]。当然,金庸的小说中也有日本剑豪小说所缺乏的东西,即将武侠、历史、言情结合起來的表现技巧。具体说来,日本剑豪小说的内容较血腥,而且并不重视对女主角的刻画和男女之间感情的描写。与此相对,金庸小说的内容庄重严肃,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历历在目。其中登场的女主角大多娴静而又爱憎分明。这是大多数剑豪小说所比不了的。所以,日本人对于金庸小说感觉既新鲜又浪漫。
第五、日本人对金庸小说进行大幅度的加工,将其融入进了日本的流行文化之中。比如在动漫和电子游戏中随处可见。最早的日语版动画片是《神雕侠侣》,从2001年10月开始由富士BS卫星放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加入了日本动画审美元素,淡化了中国美学特征。在日本“变形金刚系列”动画片中,将“机动武斗传Gガンダム”(1994年,全49话)的形象设定为“东方不败”,其身份为亚洲武术冠军。此外,中国出品的武侠游戏在日本也不乏人气,例如智冠科技公司制作的“金庸群侠传On-Line”。日本的很多年轻人都沉迷于金庸小说的世界,大多数的日本年轻人也是接触了这类金庸小说的副产品之后才购阅日文版金庸小说的。虽说金庸小说的大众化及文化商品化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情况。但也说明了金庸小说引起了日本年轻人的兴趣。从这一点上来看无疑是成功的。
三、日本金庸现象给予的启示
全球化促进了国家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跨文化交流变得日趋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香港文化不管在电影、音乐还是饮食方面在日本都大受欢迎。而“金庸热”也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现象。但比起众人周知的成龙电影、王菲的音乐,还有所差距。
1996年以后,日语版金庸小说在日本带来中国武侠小说热的同时,还伴随着出现了多种文化产品,比如动漫和电子游戏。但不管是日语版金庸小说,还是其制作的金庸动漫和电子游戏,其中都加入了大量的日本元素,或多或少都将金庸大众化和日本化了。而这种热衷于将经典作品大众化后投入市场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等。
其实文化产品的多语言版本随处可见。比如,日语小说的中文译本或汉语小说的日文译本等等,它淡化了世界各地在文化上的分界线。译本中很难再找到纯粹的中国文化或日本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合作日趋频繁,其不仅出于削减开销、降低风险的考虑,还出于开拓市场、增加创意的考虑。日本人非常重视同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等国的合作。日本人制作的金庸动漫和电子游戏中也全都有中国人的参与。
金庸小说在日本的大众化和本土化或许可以认为: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的交流赋予了金庸小说的现代意义和活力,笔者推测,金庸小说日后在日本将会愈加普及,金庸小说也将以更多的文化形态广为传播。
注释:
[1]一种新式翻译手法。以实现地道的日语为目的,以不失去日语本来的语感为绝对条件。
[2]其中收录了《越女剑》、《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三部短篇。
[3]金庸指出:日本的剑豪小说强调“忠”,而他的武侠小说重视“义”。
参考文献:
[1]金庸,1996,《日本の読者諸氏へ》(给日本读者序),冈崎由美译,《书剑恩仇录》,得间书店.
[2]小岛瑞纪译,1998,《秘曲笑傲江湖》,得间书店.
[3]田中芳树,1998,《金庸ワールドへようこそ》,冈崎由美编,《きわめつき武侠小説指南》,得间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