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粗野之音
——浅析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2017-11-24 15:00申明鹤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斯特拉少女节奏

申明鹤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广东东莞 523000)

斯特拉文斯基被称为音乐界的毕加索,他早期创作的三大音乐剧——1910年的《火鸟》、1911年的《彼得鲁什卡》、1913年的《春之祭》,使他名声大噪,奠定了他西方现代派音乐领袖人物的地位。

斯特拉文斯基出生于奥拉宁堡,自幼酷爱音乐,9岁学钢琴,10岁后即兴作曲,大学期间,学法律的同时自学音乐。由于没有太多音乐教条的束缚,他用全新的目光审视传统,喜欢使用那些听起来极其奇怪的和旋组合,这些往往令音乐学院的人无法理解。1908年,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管弦乐《火焰》,那任性而活泼的音色吸引了戏剧活动家佳吉列夫的驻足聆听。欣赏完这支一鸣惊人的曲子后,佳吉列夫凭着自己敏捷的专业意识,察觉到了斯特拉文斯基所具备的超世绝伦的音乐才华,立即聘请他日后给剧团谱曲。这才有了后来为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的芭蕾舞剧谱写音乐《春之祭》。

1 《春之祭》主题结构分析

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在管弦乐色彩方面多少带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痕迹,《彼特鲁什卡》虽然不协和音运用突出,节奏强烈多变,但体现的仍是一种温柔典雅的精神,那么在《春之祭》中,在音乐、节奏、和声等方面,则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语言。正因为如此,《春之祭》首演时,那强烈的节奏、刺耳的音响引发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骚动,台下观众分成了支持和反对派,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那么,这首在当时引发分歧且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春之祭》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呢?

《春之祭》是一部被斯特拉文斯基想象成一场庄重严肃的异教祭典的作品,主要描述俄罗斯古代原始民族以少女祭献大地的风俗及仪式。包括大地的崇拜和献祭两个曲幕,前者分为7个章节:引子、春天的征兆、劫持、春天的轮舞、对抗部落、圣者登场、大地的崇拜,后者分为6个章节:引子、少年神秘的环舞、赞美被选中者、召唤祖先、祖先的仪式、献祭的舞蹈。

其中,大地的崇拜中,引子主要描绘春天原始大地的苏醒、鸟兽的抓挠、咬啮和抖动,这一段,以大管独奏一段立陶宛民歌主题引入,另外狭窄的音域和片断的重复,赋予这个主题原始的特征,造成一种奇异的遥远、怪诞的效果;春天的征兆主要描绘春祭前夜,野外月光下,青年男女跳起了粗野的舞蹈,这一段,以击鼓开始,弦乐器在低音区重复着复杂而极不协和的和弦,之后,八支圆号激烈地响起,并反复吹奏各种不规则的“复合”节奏;劫持主要描绘男女间狂热的戏谑之情,这一段,以粗犷音乐为基调,注入了变化频繁复杂而不对称的节奏和大量复合节奏;春天的轮舞主要描绘男子托举着一个姑娘,跳起了持续而沉重的“春天的轮舞”,这一段,以原始风格旋律为主调,由第一、二单簧管隔八度奏出,长笛持续颤音作为衬景;对抗部落主要描绘部落间战斗的舞蹈,这一段,通过两部应答式写法和有限制地使用多调性手法,构成两个对立的音乐群像,在低音部固定音型基础上,由乐队的木管、铜管同时吹奏颤音,打击乐器喧染强烈的节奏,造成一种乱哄哄让人倍感恐怖的音响;圣者登场主要描绘在一群少女的伴随下,贤德智慧的长老来到,这一段,注入缓慢庄重的音乐以及大管吹出的很轻的和弦;大地的崇拜主要描绘男女青年们都在起舞,长老在祝福大地与舞者,召唤春天女神以保丰年,这一小节,以一个细微而又诡秘的不协和和弦构成,是上一小节瞬间停止后的一个尾音,它与之前突然的震耳欲聋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而在献祭中,引子主要描绘部落长老和少女们一动不动地坐着,凝视着神坛前的火。长老必须选出一名少女献祭,以保土地的肥沃。这一段,一个感人肺腑的俄罗斯民歌风的旋律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悠悠奏出,音乐宁静柔和,增强了神秘荒凉的气氛;少年神秘的环舞主要描绘少年在舞蹈,这一段,由十三个声部的弦乐器组,奏起了一支阴沉的、忏悔似的旋律;赞美被选中者主要描绘青年们为赞美被选中的少女而欢舞,这一段音乐节奏出现剧烈的不规则节拍,制造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一段怪诞的音乐冒出来。木管与铜管齐奏后,出现一个特别的音响,仿佛在黑暗中显现了祖先的灵魂;召唤祖先主要描绘这个场景的古老仪式,这一段以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长音为背景,加上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一连串野蛮得近乎不讲道理的和弦,反复奏响,给人焦虑之感。在它们之间,时不时穿插着定音鼓和低音鼓的声音,就好像是催促被选少女跳“献祭舞”的魔音;祖先的仪式主要描绘祖先祭奠的情景,这一段奏出了一支粗野的歌曲,仿佛是一个古老的咒文,使得原始人在举行神秘祭祀仪典的咒语声中感到震颤;献祭的舞蹈主要描绘被选少女在心神不定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不受自己意识控制地跳起了献祭舞,这一段,短笛飞快地吹奏了一个疯狂昏乱的死亡动机,少女在铜管与打击乐震耳欲聋的音响中,发了疯似的舞着,直至精疲力尽,倒地而亡。

有人听完《春之祭》后,说斯特拉文斯基是一个十足的疯子。这并不奇怪,因为据说斯特拉文斯基为了追求野蛮的音效,扩大了音乐的编制,每件木管乐器增加到五个,一共用了小号和圆号十三件,长号五支,通常只可能用一支甚或不用的大号,不可思议地用了五只,可谓是疯狂至极。如此庞大的管乐组,用最强音奏出不协和弦,其中一些乐器还持续在几乎不同的高音上,这样,奏出来的音响就不仅仅是粗犷这么简单了,简直变成了粗暴野蛮。毫无疑问,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手法完全打破了西方音乐的既有模式,使用矛盾的调性,配以冲突的和弦,使节奏变得稀奇古怪,如在《春之祭》的最后一节献祭中,竟然混合着使用了九种节拍,每一小节的节拍都不一样,这些节拍变化充分表现出了人在野蛮的社会背景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下狂热的精神状态。在这部音乐作品中,所有的音乐元素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他试图去接近她,音乐场景设置在了缓慢的晚餐过程中,他的动作犹如慢动作回放,轻柔而细腻,这时音乐背景转化成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她仿佛被这钟声所惊吓,快速逃离了他的怀抱,迅速远离他,他靠近的努力失败了,她重新回到了自己主妇岗位。本来浪漫的场景又重新归于平静,用一种闹剧似的方式构建了温馨结局。市井平民平淡的婚姻生活就以一种无声的悲喜剧形式展现了出来。对历史的引用也收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穿着红色裙子的荡妇形象使人联想到伊莎多拉·邓肯,再加上她通过有点浮夸的动作模仿了男人的求爱行为,那种让人觉得男人不切实际而又可笑的形象跃然纸上。

严格意义上地说,这里的幻想与现实的场景没有被区分开。就像当男人试图接近女人时,总会被“钟表音乐”打断一样,在回忆中也是穿插进现实生活的场景。舞台上那个魅惑性感的女人酷爱吃甜食,何况以用手指从碗里捞奶油吃的姿势出现。由此产生的诙谐到近乎胡闹的可笑行为有助于达到一种陌生化效果的意图,将人的内心压力和男性沙文主义的道德准则表现出来。

2 《春之祭》现实意义分析

《春之祭》是一部伟大之作,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情。而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与作者丰富的阅历不无关系。事实上,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春之祭》时,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借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经过以上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春之祭》的巫术主题,而这些在一位波兰牧师编辑的大量立陶宛婚礼歌曲集中能找到相似素材,如献祭中,同“跳到筋疲力尽”的固定音型变奏曲相同的代表作有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但斯特拉文斯基对素材的应用,并不是追求主题,而是主题的突出于彰显,作者更希望通过这些素材来展现音乐风格的转变与音乐形式的跳跃,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内涵。为了充分达到自己的目的,斯特拉文斯基将整个作品的旋律与结构变得更加激进,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内容素材丰富而多样,且这些素材相互融合掺杂,我们很难寻找到素材的来源,在他的作品草稿中我们获取了作品原貌,更好地感受作品意义。《春之祭》是典型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作品抽象地展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殊性,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让人们感觉到非常刺耳,同时脱离了传统欧洲音乐的风格,营造出全新效果,《春之祭》便镀上了现代派音乐的传奇色彩。

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看《春之祭》,它的内涵并不深厚,无非原始、古朴、野性而已。但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音乐语言上,其贡献主要在不协和音、音色运用、节奏多样等方面,反映到音响上,因定位准确、音场宽阔、声部关系清晰而平衡、乐器质感强等,从而形成粗野之音,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听觉冲击。在这种变革创新之下,表现出一种最纯粹最强烈的情调,并与传统结合在一起,而且不会有违和感。正是基于此,斯特拉文斯基的佳作展现出了惊人的文化上的真实和深刻,从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看上去仿佛要颠覆,实则成了经久不衰的传世名作,且获得了超然的地位。

猜你喜欢
斯特拉少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一击即中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全球最大飞机首飞
轻快漫舞
卧室里的蜘蛛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2016/2017年度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甘蔗产量可能减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