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红梅 陈 钧
《重庆日报》:地方党报参与“一带一路”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 文/张红梅 陈 钧
在“一带一路”报道中,地方媒体如何发挥能动作用?《重庆日报》的经验是,既要报道这一战略本身,更要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做文章,把握关键节点的重点报道,主动设置议程,将报道做出彩。
一带一路 重庆日报 中心工作 关键节点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重庆日报》在全力以赴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同时,抓住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这个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文章,把握关键节点的重点报道,为地方党报参与“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战略报道,做出有益探索与实践。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并做出重要讲话。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庆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重庆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载体,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在重庆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重庆发展把脉定向,不但明确提出“一个目标”“两点定位”“四个扎实”的具体任务,还要求重庆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中谋划和推动自身发展,在加快自身发展中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处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如何在国家战略中谋划自身发展?如何通过自身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重庆日报》找到的切入点是: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不靠海,不沿边,地处内陆的重庆要发展,必须进行内陆开放,让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通道建设相当重要。因此,《重庆日报》格外关注一条名为“渝新欧”的国际联运大通道。
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是重庆为探索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改变我国国际贸易主要经过海路运输,尝试打通向西开放通道,探索开辟的一条国际贸易陆上铁路物流大通道。
从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开始规划建设时,《重庆日报》就全程跟踪,并实现了在关键节点的全方位关注:2010年10月大通道首次测试,2011年1月二次测试,2011年3月正式运行,2013年2月回程班列开通,2013年7月“安智贸”项目启动,2013年10月常态化运行等,我们都浓墨重彩地予以重点关注和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7月18日,《重庆日报》一版关于渝新欧的报道《火车快跑!300小时“饮马”莱茵河》还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的批示。
2013年8月,在“感知中国·穿越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媒体特别行动”中,《重庆日报》又派出记者,沿渝新欧途经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六个国家,从经贸到文化,全方位、多层面报道渝新欧对沿线国家的发展带动。系列报道见报后,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
2014年3月29日,渝新欧迎来重要时刻——当天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德国北威州杜伊斯堡港时,见证了铁路班列经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抵达港口的情景。习近平表示:“中德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是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也是渝新欧铁路的起点和终点。两国应该加强合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这意味着,渝新欧不仅仅被视为连接亚欧两大经济体的通道,也成为了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纽带。
《重庆日报》对渝新欧的报道立即掀起新高潮,在《习近平在德国杜伊斯堡港观看渝新欧铁路列车到达》消息发出次日,就策划了专题报道《渝新欧:打造世界品牌的优质通道》,推出了《渝新欧开创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全程运邮先河》《渝新欧铁路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新的活力》等重点报道。
此后,《首趟“渝新欧”后谷咖啡专列今日开行》《首趟“渝新欧”平行进口汽车回程专列20日从德国发车》《“渝新欧”成首个突破千列的中欧班列》……等报道也陆续推出,充分体现出《重庆日报》作为地方党报,参与“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战略报道的高度自觉。
我们还抓住一切机遇,利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访的机会,无缝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如:2016年6月,大龙网波兰海外仓启动,《重庆日报》随行记者采写了《举办“网上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大龙网波兰海外仓启动 渝企再次带领中国制造“掘金”欧洲》等深度报道。
为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把握发展机遇,重庆市委、市政府推出了许多举措,不但为《重庆日报》结合本地实际,参与“一带一路”报道指明了方向,还提供了大量素材。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重庆市委、市政府研究并确立了贯彻落实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具体“三大目标、六大任务”。“三大目标、六大任务”既是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也是《重庆日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重点。在此思路下,《重庆日报》加强了对“三大目标、六大任务”的报道。
2016年5月4日至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乘船顺长江而下,沿途调研江津、长寿、涪陵等11个区县,深入了解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在调研中,他指出重庆正在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重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本依托。要坚持“全市一盘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在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上下工夫。
对此,《重庆日报》不仅对市委书记孙政才本次调研活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报道,还开设了“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专版、专栏,从全市一盘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方面展开连续报道,展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主要载体的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建设,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主要载体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以及重庆如何进一步融入、服务、依托国家战略,以更大力度、在更高层次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让黄金水道释放出更大的黄金效益。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谋发展,重庆不仅要创造好内部条件,完善基础,承接转移,也要和兄弟省市联手,推动内陆开放。自古川渝一家亲,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2015年5月20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考察,交流学习、加强对接、推动合作,共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化两省市交流合作,携手共筑成渝城市群。《重庆日报》随即跟进,策划了大型报道《协力推动成渝城市群建设 书写川渝合作新篇章》。
目前,《重庆日报》正在策划一组“中国创新企业行”的大型报道,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如上海、湖南、湖北等地的企业都将是采访的重点。2017年5月,《重庆日报》还将派出记者,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作为地方党报,《重庆日报》还十分注重把握关键节点,向读者传递重庆如何积极行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信息。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重庆日报》每年都抓住全国两会这个重要时期,深挖重庆代表团与“一带一路”有关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浓墨重彩地给予报道。
如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报道《重庆代表团提出全团建议——重庆应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两带”建设枢纽》;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报道《重庆代表团提出全团建议——呼吁支持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报道《重庆代表团提出全团建议——支持重庆加快打造“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同饮一江水 共抓大保护——长江沿线11省区市省级党报联合报道》等,以及反映重庆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庆影像报告》。
又如利用每年在重庆举办的重大国际经贸活动——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简称“渝洽会”)和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这两大“黄金平台”,对重庆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展开探讨。如在2015年5月举行第十八届渝洽会期间,推出重点报道《把握重大战略新机遇 把重庆内陆开放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重庆日报》还注重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不仅要有本土视角,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多听听各方意见。
如2015年5月24日,《重庆日报》在一篇题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重庆行动》的深度报道中,报道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观点:“过去我们老以为连云港是最好的通向中亚、东欧、西欧的路,但是最近考察发现,重庆能够在‘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利用了长江水道,这条水路使成本大为降低。”
厉以宁没有单纯罗列建议和数据,而是比较了连云港与重庆,比较中渗透了经济学家的思考,讲出来的话让人耳目一新。
2017年1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视察一周年之际,《重庆日报》推出了“牢记嘱托 继续奋进”系列特刊,《扬起长江经济带巨龙之尾》《走好黄金水道的绿色发展之路》等深度报道和言论,再一次掀起了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宣传高潮。
(一)地方媒体应当探索建立专家智库。作为地方党报,能接触采访到厉以宁这样的高层次专家学者的机会并不多。地方媒体应当探索建立专家智库,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专家学者资源,引用其观点建议,为新闻报道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为地方如何更好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这样的国家战略出谋划策。
(二)相关部委办局多举办类似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样高层次的会议,并给地方媒体参会机会,让地方媒体有可能站在更高的高度把握和思考国家战略。
(三)建议有关部门举办“一带一路”宣传报道培训班,请高层官员和专家来授课,讲讲在国家战略的推进中我国媒体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有助于各媒体下一步推出更好的策划,再掀“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高潮。(作者张红梅是《重庆日报》编委、经济新闻中心主任,陈钧是《重庆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