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永霞
寻找“新乡贤”:时政类杂志深度报道如何创出独特视角
□ 文/王永霞
传统媒体特别是时政类杂志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影响力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生存压力也与日俱增。深度报道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武器。作者结合《半月谈·内部版》近年来所策划的部分选题,谈对深度调研报道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时政类杂志 深度报道 半月谈
时政类杂志能否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深度报道成败之关键。时政类期刊在策划选题时,必须从时度效三个维度统筹考虑,找到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握好时机,选准突破口进行报道,才可以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纲要明确指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而在纲要发布之前一个月,《半月谈》杂志编辑部就已开始策划,并推出一组3篇《发现“新乡贤”》的专题报道,在重塑乡村文明的时代大背景下,以独家视角、前瞻眼光,发现、聚焦、观察、分析“新乡贤”现象,系统阐释了“新乡贤”的概念、来源、群体构成等。文章认为,中华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建设的意义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新时期如何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再次吸引和凝聚各方贤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成为中央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这组专题报道,《半月谈·内部版》共组织了十一个省份的新华社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走访了数十位对中国乡村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政府官员、长年扎根乡村的“新乡贤”群体等,分析诊断新时期需要什么样的“新乡贤”,在推动新乡村文明建设过程中,“新乡贤”面临的制度瓶颈与现实考验等。
在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半月谈·内部版》编辑部再次把焦点集中,推出另一组专题报道——《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包括5篇重头报道:《市长还乡做“农夫”》《从局长到“村官”》《精英反哺:十位官员返乡记》《接续传统:绽放人生第二季》《田园当归:畅通官员还乡路》。文章分为人物篇和观察篇,有故事,有探索,有思考,有建议。文章指出,这些退休官员具有“跳出农村看农村”的优势、较高的文化层次、丰富的从政阅历,使他们在观察和解决“三农”问题时视野更宽、办法更多。同时,回归田园奉献桑梓,也为退休官员们找到了一条延伸价值、发挥余热、大有可为的新出路,开启了人生第二季。
2016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科技三会”刚刚闭幕,《半月谈·内部版》就在全国媒体界率先推出一组大力倡导重塑“科学家精神”的专题报道。《半月谈》杂志独家发现并推出一批默默为科学事业奉献、坚守的科学家。包括坚守18年的轮椅院士金展鹏,被誉为“中国霍金”,勇敢挑战未知领域的裴端卿,“土豆书记”杨林栋,寻找有品质光源的江风益,30年研究一条鱼的桂建芳院士等。此组专题报道独家系统总结出“科学家精神”内涵,挖掘其时代价值和意义。通过采访大量的科学界的院士、专家,得出科学家精神包括几个方面:追求真理、济世情怀、坚韧执著、兴趣与好奇心等,指出当下需要重建科学家精神。此组专题报道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科星新闻奖”二等奖。
调研越深入、细致、扎实,报道就越有深度、高度、厚度。
编辑要以独家专题报道取胜,首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对于别人可能漠视的现象,编辑要有独到的观察力和辨析力,能够深入地分析和认识事物,探寻全新的报道视角。在采访调研之前,应认真选择采访的人物、调查的对象,做好充分准备。其次,采访调研要深入,了解相关的新闻事实和背景。通过观察生活、深入调研,大胆切入社会焦点,抓取具有震撼力的事实,可以进一步挖掘事物的本质,使受众产生认同感。
《半月谈·内部版》2015年6月5日推出的一组《离婚率何以“十连增”》专题报道,分上中下三篇:《离婚凶猛拉响警报》《离婚代价有多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婚姻》,是一组独家直击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度调研报道,对我国离婚率连续十年增高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与透视,并首次提出“婚姻赤字”概念。专题呼吁重建婚姻道德和家庭秩序,打赢婚姻保卫战,把家庭真正打造成命运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
《半月谈》杂志编辑部精心策划,组织8个分社10名记者深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西、湖北、吉林、重庆等地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鲜明的案例,采访了国内外众多婚姻、法律、心理、教育、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报道客观、理性、深入,对造成“离婚率十连增”的多重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稿件既有各地离婚数量逐年递增的翔实数据,又有内外部深层分析,包括观念变化、责任弱化、立法变革、社交网络影响、流动之变等;稿件既肯定其积极进步作用,又指出其存在的危害,并结合各地以及国外处理离婚问题的做法与探索,提出解决对策。
专题报道追求报道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就必须探寻到能体现报道深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形式。在篇章结构安排上,当采取单篇报道的形式不能完整地呈现新闻事实时,为达到全面深刻的报道效果,可以运用组合式报道形式。
《水中“软黄金”遭疯狂开采,长江砂石采挖乱象调查》(上下篇)是一组跨越多个省份、突破重重阻碍深入危险采访地,直击现场,挖掘长江砂石采挖乱象以及黑码头野蛮生长的深度调研报道。来自四个分社的新华社记者在沿长江的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多个省份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调研采访,掌握了长江流域挖砂及黑码头的真实整体情况,避免了以偏概全,以丰富的一手资料权威得出长江干流禁采之后,干流偷采不绝、支流挖砂猖獗、黑码头危害公共安全的结论,整体风格大气犀利。
记者以第一手资料生动展现黑码头横行长江、水中“软黄金”疯狂遭开采的情况。记者调研了解到,长江挖砂利润丰厚,利益链条极为复杂,往往涉及黑社会等组织。记者独家采访多个利益相关方及权威部门,客观严谨剖析非法挖砂背后的成因与解决办法。为了解挖砂及黑码头屡禁不绝,成为长江“牛皮癣”的原因,记者突破重重阻力,对长江航运有关主管部门、各地海事局、地方政府、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进行采访,抽丝剥茧,严谨客观分析问题实质及解决之道。
《矿城危机:破局断崖式下跌需“思维革命”》是一篇展现新华社记者优良调研作风的独家深度报道。稿件立足于长期观察,又抓住社会关注时机,深刻反映以陕北为代表的典型资源型地区危机,并剖析其发展路径,引人深思。
“黄金十年”中,陕北榆林和延安两地经济高速发展,财富大量聚集,成为有名的“暴富”地区。在煤价、油价双降的大背景下,当地“神话”不再,经济骤然降温,甚至是断崖式下跌,这将高度依赖资源的单一经济模式的风险暴露无遗。
在与编辑充分沟通后,记者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蹲点调查,深入一线,排除困难,挖掘到大量一手素材,从民营企业、政府债务、地方财政收入等多方面着手,多维度、全景式展现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调研中,很多企业家、基层干部最初并不愿接受采访,但记者利用长期驻地优势,多方联系、多渠道做工作,克服困难,不仅挖掘典型案例,拿到翔实数据,还了解到当地居民、民企、干部等各个群体深层的忧虑、看法。
在发现和展示问题的同时,并不是一味“唱衰”,稿件也在深入观察、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和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为当地和资源型地区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在分析如何转型发展,摆脱资源依赖问题时,与世界上其他具有此类问题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借鉴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调整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作者是半月谈杂志社主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