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玭家法:修齐治平之箴

2017-11-24 08:03:25易雨江苏盐城
清风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家法柳氏

文_易雨(江苏盐城)

柳玭家法:修齐治平之箴

文_易雨(江苏盐城)

柳玭,唐末名臣,柳公权的侄子,柳体字的传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柳家世代高官,门第显赫,又以严格教育子弟出名,被后人誉之为“柳氏家法”。在严谨家风影响下,柳玭写下了《诫子弟书》和《柳氏序训》,从做人到治家,集中体现了柳氏家法的精髓。清朝顾景淦、柳善维编辑的《柳氏家乘》(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本)的重要内核即是“柳氏家法”。

“家齐而后国治”。家庭是国家的细胞,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先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在今天举国上下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背景下,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发扬显得至关重要。“柳氏家法”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德教为先,立身自律

柳玭小时候听过父亲柳公绰讲论家法,他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

立身。“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气义为凶人。”一个人处世立足社会,要以孝顺父母、敬爱兄弟为基础,以恭敬严肃、不乱议论为根本,以小心畏惧为要务,以勤劳节俭为准则,不搞拉帮结派、意气用事那一套。其祖母韩氏为督励儿孙读书,常命用“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赐先公及诸叔,每晚学习时含在嘴里。”这就是柳母“和丸教子”的故事。正因为柳氏祖孙注重立身修学,所以这个家族繁荣昌盛,子孙列位通显。

肥家。“肥家以忍耐”,要使家庭富足,家人必须相互忍让,和睦相处。子女敬爱父母之情,应如珍爱自己的眼睛。父母年老,定要保护、报恩。子女能使父母不感到遗憾抱恨,就是最好的孝敬。其母韦夫人家门显赫,却每日坚持孝道,事必躬亲服恃舅姑,这种严以律己的良好家风为柳玭所推崇。

交友。“保交以简敬”,保持朋友之间交情,必须在书信往来中谦逊恭敬。“百行备,疑身之未周;三缄密,虑言之或失”。意思是说,即使是各方面都已经做得很好,也要时刻警醒自己是否还有不周到的地方。即使是再三谨言慎行,也还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否有失言之处。“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去吝与骄,庶己减过。”意思是说,即使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想到还有不及,求取功名不要那么执著,而要从无意中得来。要注意克服贪鄙吝啬和骄奢淫逸的习气,大致上就可以减少错误和过失。

为官。“莅官则洁己省事,而后可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廪禄虽微,不可易黎甿之膏血;榎楚虽用,不可恣褊狭之胸襟。忧与福不偕,洁与富不并。”意思是,任职为官,首先要清廉简政,然后才谈得上恪守家法,恪守家法才谈得上将子弟培养成才。为人正直不会接近祸事,为人廉洁不会沽名钓誉。薪俸虽少,却不可轻看这些百姓的膏血;刑具虽要用到,却不可凭自己狭窄之心胸而为所欲为。忧患与祸事、廉洁与富足都不是同时并存的。

在《诫子弟书》中,柳玭以自己的见闻,列举了一些注重德行文学家教的成功例子,阐述德教的重要性。柳玭指出:号称四大名族之一的崔氏家族,之所以上百年兴盛不衰,是因为他们世代注重以孝悌为本。崔琯的曾祖母年高无齿,饮食困难,崔琯的祖母唐夫人竭尽孝心,婆婆病重时说:“我难以回报儿媳,只希望子孙皆得如妇孝。”如此看来,崔氏的门庭又怎么会不光扬光大呢?

尚书裴宽子孙兴旺,家族发达,其家看重信义。武则天掌朝时,裴宽与宰相魏玄同约为儿女亲家,儿子还未及成婚,魏玄同获罪入狱,全家人被发配岭南,地位一落千丈。及魏玄同回京,女儿已成年,家里又无衣食供养,魏女愿削发为尼,但裴宽不以为然,他不仅没像势利之徒那样毁坏婚约,反而冒着风险为儿子迎娶魏氏之女。诸如此类,柳玭一一列举,认为每个家族都要有自己的立家守业之本,家教要督促子孙严守家规家法,只有这样才能长盛不衰。

永宁王涯(王相国)的女儿嫁给窦氏为妻,一日女儿回娘家,对父亲王涯说:“有一枝玉钗巧压天工,需要70万枚铜钱才能买下。”王涯说:“七十万,我一个月的薪水,给你没有舍不得的。但一枝玉钗值70万,此妖物也,必与祸相随。”女儿不敢应声。后来这枝玉钗被外郎冯球的妻子买下,王涯听说后表示:“不过是小小的外郎,妻子的首饰却值七十万钱,怎么可以长久呢?”冯球为贾餗(贾相国)的门客,后来因为得罪了贾餗的仆人,被仆人酒中置毒毒死。玉钗也不知所终。第二年,王涯、贾餗皆遭遇灭顶之灾。

据《太平广记》记载,贾餗布衣时,常去拜访有同宗之谊的滑台节度使贾耽,贾耽亦看重贾餗的文才。某日,贾耽大宴宾客。席间有文人看出贾餗阿谀圆滑、品行不端,待贾餗离开后,对贾耽说:“贾餗公子神气俊逸,当位极人臣。然而可惜的是,他执政之时朝廷将发生变化。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各位宜早早回避。”等贾餗朝中为相,掌管选拔人才大权时,有一半的知情者都选择潜匿山谷,不出来应选,从而避免灾祸。

戒惧战兢,杜绝“五失”

唐代后期,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经济走向衰落。柳玭没有沉浸在家族过去的繁盛回忆中,而是要求后世子弟心怀戒惧,时刻居安思危。他总结了世家子弟的五点失误,认为这样会导致“坏名灾己,辱先丧家”的恶果。

失之于安逸。“自求安逸,靡甘澹泊,苟利于己,不恤人言。”像懒人那样自求安逸舒适,不甘于恬静寡欲,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别人议论,拼命去追求。柳玭指出,“审命知退者,早业荒文芜,一不足采”。意思是,有的人认为自己命运不济,故不思上进,早早地荒废学业,不习书文,以致一点才用也没有。柳玭认为,正确的态度是:不管能否得到任用,始终勤学不怠,“研其虑,博其闻,坚其习,精其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否则,“岂为君子”?柳玭还举例当时的叶子戏(因为纸牌牌面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他认为自求安逸,沉迷于赌博游戏,是虚耗光阴,无益于进德修业。

失之于儒学。“不知儒术,不悦古道,懵前经而不耻,论当世而解颐,身既寡知,恶人有学。”在柳玭看来,学习儒术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不学习儒术,不明白经史前事就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就不能妄加议论当世人事。否则,会被人看作幼稚无知而成为笑料。柳玭认为,不能因为自己孤陋寡闻,缺乏儒学修养,就厌恶别人学问渊博。

失之于德义。“其三,胜己者讨厌之,佞自己者悦之,唯乐戏谭,莫思古道,闻人之善嫉之,闻人之恶扬之,浸渍颇僻,销刻德义,簪裾徒在,斯养何殊。”讨厌才智超过自己的人,喜欢献媚于自己的人,只是乐于嬉戏,不去思考古人讲的道理,听到人家有善举就妒忌,听到人家有恶行就宣扬,结果是谗言逐渐渗入,德义慢慢销蚀,显贵空有其名,与贱役有什么不同呢?柳玭认为,作为贤德行善的君子,要摒弃成见,客观地看待人和事,向有才学的人虚心学习,而对于由于某种目的讨好自己的奸诈之徒,要看清其本质,敬而远之。

失之于玩乐。“崇好慢游,耽嗜曲蘖,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已难悔。”柳玭眼见很多世家子弟嬉游无度,酗酒成性,以宴饮为雅致,以勤劳为庸俗,读书学习荒废,这种低迷消极的状态,让他十分痛心。人之失德多因诱惑而起,而“诱惑”总与沉湎酒色,乐于游遨田猎等相关。他深知世家子弟一旦随波逐流,沾染恶习,就会有身败名裂、难以挽回之痛。

失之于名利。“急于名宦,昵近权要,一资半级,虽或得之,众怒群猜,鲜有存者。”晚唐时期的柳玭身在官场,明白官场黑暗,权臣当道,获取官职的艰难。很多人为了获取官位和升迁不择手段,不惜阿谀奉承讨好当权者。但身在官宦世家,柳玭明白,急功近利,谄媚权贵,虽然可以得到一官半职,但也会因此犯众怒,引起周围人的猜疑嫉恨,最终难以在官场立足。

柳玭讲了这五大原因之后总结说:“兹五不是,甚于痤疽。痤疽则砭石可瘳,五失则巫医莫及。前贤炯戒,方册具存,近代覆车,闻见相接。”这五大过失,其害人比毒疮更厉害。毒疮还可以用石针治好,“五失”则再好的医生都无能为力。前贤这些明白的训诫,书籍上清楚地记载着;近代名门大族的衰败,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他希望儿孙们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柳玭对子孙说:“余家本以学识礼法称于士林……夫行道之人,德行文学为根株,正直刚毅为柯叶。有根无叶,或可俟时;有叶无根,膏雨所不能活也。”他把道德学问比作花草树木的根,把品格上的正直刚毅比作枝叶,有根株,枝叶到时还可长出来,没有根株,即使有雨水滋润,枝叶也要枯萎。正直刚毅失去德行文学的根基,毫无用处。所以德行是第一位。“至于孝慈、友悌、忠信、笃行,食之醯酱,可一日无哉?”柳玭所总结的家法,“其大概如此”。

猜你喜欢
家法柳氏
家法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家法:整齐门内,提斯子孙
新传奇(2018年15期)2018-05-14 17:41:26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中秋节里的“家法”
家长(2017年11期)2017-12-04 03:30:53
员工上班打盹5分钟被除名,企业严格执行“家法”合不合法?
女性天地(2017年7期)2017-07-21 13:54:05
试析戏曲《狮吼记》中的柳氏形象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56
从包拯家法说起
家庭服务(2017年11期)2017-03-11 09:45:34
多情却被无情恼:《狮吼记》中柳氏形象及成因分析
柳氏家 因韩剧走红的铁板炒鸡
餐饮世界(2016年11期)2017-02-22 15: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