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袁南生(北京海淀)
感受美国的义工文化
文_袁南生(北京海淀)
美国的学生只有做过义工才能被大学录取
作为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笔者在美国工作期间,总领馆曾经处理过一桩华裔高考学子自杀案。自杀起因是,这位学生考了旧金山的高考状元,但是没有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他。华人界起初都认为是美国大学对华人种族歧视,于是抗议风潮开始涌动,但很快又平息了。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学生要想在美国上好大学,不光成绩要好,还要体现出领导气质,比如曾经当过某个学生团体的负责人;要体育成绩好;要体现某种特长,如搞了个什么发明,得了个什么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做义工的经历,也就是你必须当过“洋雷锋”。最后一条不可缺少。这位自杀的学生,恰恰是埋头读书,成绩冒尖,但从未做过义工。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使我对美国的义工文化现象开始了认真的观察与思考。
在美国做义工有两种类型:一是向有需要的人群奉献爱心,另一种是为保护环境而无偿劳动。前者多见于宗教机构、医院、学校或养老机构。美国人认为,从事义工活动会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同时这对一个社会而言又是件很好的事情,实在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在美国中学读书后,学校会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各样的义工活动。学生做义工,学校可以算学分,每做20个小时可以算1个学分,而且学校还给学生介绍做义工的机会。表面上看,以做义工来挣学分似乎有点功利,其实不然。它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美国一些学校对学生做义工有明确要求:要想获得高中毕业证书,除了成绩、学分等要求外,还必须为社会无偿地服务60个小时。很多学校把为社区服务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还会为学生提供介绍做义工的机会。美国学生有多种多样的义工服务:在一些社区路口,学生们提着塑料桶,为残疾人募捐;到红十字会的救助中心,去救助无家可归的人,向他们分发食物;加入海外志愿工作,去不发达国家支教或教灾区孩子学英语;参与拯救濒危动物活动;为无论国内国外的某个灾区进行义捐义卖等。因此假期就成了学生做义工的大好时机,在医院、老年人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幼儿园、快餐店、加油站、超市等,随处可见美国学生忙碌的身影。
美国大学招生时特别看重考生是否有为他人提供无偿服务贡献的经历,只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唯成绩论英雄。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名牌学校,并不是特别在意考生的分数,校方录取的是将要贡献社会、贡献世界的人。有一个白人女孩出生在一个富裕到她一辈子不工作也能衣食无忧的家庭里。她的学习成绩一般,因为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去做志愿工作了。暑假期间天天去打工,赚到的钱也不是攒学费,而是捐给了拉丁美洲两个穷苦的孩子上学了。结果她考分虽然不是很高,却被哈佛录取。名牌大学尚能如此,普通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这也是许多中小学生争着做义工的重要原因。
没做过义工就考不上大学吗?我注意到美国大多数医科大学招生有明文规定,若申请入学的学生,如果没有在医院或养老机构做过一定时数的义工,无论你的成绩多好,都不会予以考虑。因为学校认为学医的人首先要有奉献和服务他人的精神。有的孩子报考医科大学,本来功课就很多,还要挤出时间穿梭于学校、医院和敬老院之间做义工,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只睡3~4个小时。问他:有这个必要吗?他很肯定地回答:非常有必要!因为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个艰苦的过程,又心甘情愿并选择医护职业的学生,今后才会真正满怀人道主义、敬畏之心、热爱之情,义无反顾地去救死扶伤。我亲眼所见,旧金山华人画家吴强的女儿上斯坦福大学读医学博士前,一个人跑到南非为艾滋病病人做一段时期的义工。
做过义工的学生,都会得到一份证明。有些国人也许会习惯地想:会不会有人做手脚,比如只做了30分钟,却登记为2个小时?或者找个认识的人,本来没有做,却也给学生发一份做义工的记录?美国朋友的答案是:绝对不会。在美国的社会公德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的公民教育中,诚信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不能说谎,不作伪证,是美国孩子从小就知道的常识。而且,不诚信的行为会降低一个人的信用等级,必然会在消费贷款、求职等各方面受到很大影响。
做义工已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在美国,可以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做义工的经历。在公共场所,公益单位,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勤勤恳恳的义工,一丝不苟地做着他们可能在自己家里也不一定做的事情:抹灰尘,擦地板,倒垃圾,或在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喂病人进食。没做过义工,就得不到社会尊重,这在美国似乎是所有小孩子都知道的事。在这种氛围下,美国小孩子就形成了一种认知:没做义工,就有可能申请不到好大学,更别说进入名校了。
有数据显示,半数美国人平均每年花在做义工上的时间约有100小时,这相当于美国1.5亿人,每三到四天就会去做1小时的义务社会服务。相比之下,每三个德国公民、每五个英国公民中,才有一个人从事义工劳动。许多美国人认为“服务的责任始于个人而不是政府”,这帮助学生确立了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即使有点强制性,至少起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效果。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形成一种个人习惯,一种社团责任,一种道德准则,一种社会风尚。笔者曾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了近2年,任满回国后,有亲友问我,你对美国平民百姓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美国人热衷于做义工的行为令人难以忘怀。
2013年5月,旧金山发生“韩亚空难”,机上中国乘客141人,其中到美国游学的中学生50多人。空难导致3名中学生丧生,几十人受伤需要抢救。空难发生后,我接到数不清的电话,多数是问需不需要义工、需要他们提供什么帮助。空难救助期间,如果有需要社会做善事的情况,我必须考虑把做善事的机会合理、平衡地分配给有关团体或个人,避免由此引起矛盾。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到慈善机构做义工,为穷人准备三明治
美国人的志愿服务精神令人深思。据无党派智库城市研究所指出,美国人从事这些义工不接受报酬,每年这些无偿劳动对经济的贡献高达约2000亿美元。这些统计数字证实了美国人热衷于无偿劳动,义工现象之普遍已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境地。
每年4月15日至21日,是美国每年一度的“全国义工周”。该项活动始于1974年,时任总统尼克松对全国发表演讲,并签署了行政命令,确立了每年一度的义工周,成为美国社会的优良传统。每逢这一天,总统都要亲自发表讲话,号召人们做义工。布什总统2002年曾对全国发表讲话,号召每个公民一生贡献4000个小时当志愿者,以回报社会。这样,美国就有一支亿万人的“同情怜悯大军”为国家和民众效力。布什总统不光亲自号召,他的家人还身体力行。我在担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期间,小布什总统的夫人还带着女儿,在津巴布韦邻国南非为艾滋病病人亲自做义工,当时,津巴布韦报纸对此作了报道。
前总统卡特在汶川大地震后,特意到四川邛崃市文南小区的廉租房建设工地做义工,这是“卡特义工周”虽然活动的一部分。经过长途空中旅行,尽管已经是85岁高龄,但卡特一下飞机没有丝毫歇息,就风尘仆仆地直奔邛崃市文南小区。这位前总统笑称,每年修造房屋就像是“度假”,即使这份工作极为辛苦,但他认为,义务为低收入家庭建造住房,是一种伙伴关系,而不是施舍。
不久前,美国旧金山著名侨领关家澄给我发来邮件,高兴地告诉我,旧金山南侨学校的20位华裔学子荣获奥巴马总统授予的“总统义工服务奖”。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南侨学校2016年举办了暑期班,有19位学生和1位从中国大陆来的教师参加了义工服务。他们的服务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学生服务了200个小时,有的学生服务了150个小时,有的学生服务了100个小时。该奖状是根据他们参加义工服务的时间长短而颁发的不同等级的荣誉证书,分别有金、银、铜奖。这次,南侨共有6位学生获得了金奖,5位学生获得了银奖,9位师生获得铜奖。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把一叠奖状(The Presi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ward)直接寄到南侨学校,每张奖状上面有奥巴马总统的签名。
奥巴马总统曾经在他的就职演说中,鼓励美国全民奉献社区做义工,这是一种理想与责任,也鼓励更多的学生日后积极参与义工服务,助人为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梦想。获得美国总统亲笔签名信和荣誉证书,对于每一位学生将来申请大学都会有帮助。据报道,奥巴马不当总统以后,也开始做义工。
美国人做义工往往是从少年就开始,一直做到老。学生们在放学后,或在假期里做义工。参与的不仅是个人,而是全家。年龄小的学生可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和服务业为主的工作。包括给父母擦车、剪邻居家的草坪、在社区内送报纸、为朋友照看小宠物等。稍大一点的学生可以面向社会,从事各类义工活动,比如走向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各社区医院、红十字会、学院实验室以及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有的中学生去“食品银行”做义工,赶在每天店铺关门之前,把当地熟食店、糕饼店当天没有卖完不允许过夜的食品,分头送去给无家可归的穷人。
美国的学校和儿童组织,指导孩子参与社区服务,从小培养他们的义工精神。美国有一个非常适合中学生做义工的国际性组织,该组织有两项经常性活动:一项活动是到儿童博物馆去做义工,周末帮忙看小孩;另一项活动就是到施粥站做义工。施粥站是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晚餐的地方,由慈善组织提供房屋、炊具、商家和教会捐献的食品。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可以给中学生提供做义工的机会,譬如各大医院、医学院实验室、社区各种服务机构、红十字会等等。在医院、急诊室里,中学生可以帮助护士把病人送到放射科等各个辅助检查科室,以及化疗室、理疗室等治疗科室。一些学生到红十字会的救助中心,向无家可归者提供帮助。在一些十字路口,做义工的学生们提着塑料桶,为残疾人募捐。
美国退休老人为娃娃养成义工精神、从小做义工做出了榜样。许多美国人退休以后不是以休闲、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来打发时光,而是选择去当义工。美国退休者协会的调查显示:有1/4年龄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每周平均做4个小时的义工。而做义工的退休人员一般有以下特点: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有技术专长、身体好、有固定收入来源。
城市研究所最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揭示,55岁以上的美国人在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对社会生活做出巨大贡献。他们花时间照料年老体弱的亲属,还有数百万人在孩子放学后到父母下班回家之间负责照料他们。其他美国老年人还为教会、慈善机构和文化场所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有6种义工是退休人员最喜欢做的:一是家教,许多留美人士的英语都是义工老师辅导的,这些老师百分之百是退休人员。二是在公共场所提供服务,如在医院承担一些送水的工作。三是参与公益事业筹款集资活动。四是参加社团组织,监督公司企业的经济活动。五是做一般性的办公室文秘工作,帮助收发来往信件。六是帮助接送社区的孩子、病人。一位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对我说过,做义工能够使她感到时时融入社会,时时与人交流,从不感到孤独,活得踏实,比在家里待着强得多。一旦帮助某个人摆脱了困境,她会兴奋好多天。
今天,美国义工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当中,美国人以当义工为荣为乐,乐于无偿奉献已变成为美国社会一种特有的文化内容。美国人做义工可以说是不分年龄、种族和贫富,不论工作与否,许多人只要有时间,就很乐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和社区(机构)。美国人把志愿服务看作是应尽的义务,把回报社会看作是最主要的信念之一,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志愿服务精神的养成和传承,靠家庭、学校、团体、教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注重身体力行,不图名利,以做好事为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人如此愿意无偿付出?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有人认为,是因为美国大多数人信教,是上帝叫他们去这样做的。专门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指出,美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使美国的义工活动独树一帜。美国人的这种志愿精神可能源自美国开拓新疆土的时代,因为当时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定居者相互之间离得很远,所以必须要互相扶持,从而使得新移民们之间养成相互帮助、不图报答的社会风气。
(作者系外交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驻苏里南大使、驻印度孟买总领事、驻美国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