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阙维杭(发自本刊驻美国联络处)
从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反思美国“枪文化”
文_阙维杭(发自本刊驻美国联络处)
10月1日,在美国西部城市拉斯维加斯,工作人员在枪击事件现场救治伤者
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日晚,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发生枪击案,这起美国历史上最惨重枪击案导致至少59人死亡527人受伤。美国联邦调查局称,此次袭击与国际恐怖主义无关。尽管此前IS宣称对袭击事件负责,却没有提供任何证据。
枪击案发生在拉斯维加斯闹市区曼德勒海湾酒店旁的露天乡村音乐节现场。音乐会接近尾声时,乡村歌手奥尔迪恩(Jason Aldean)正在台上演唱,现场有上万名狂欢的观众沉浸在音乐和节拍之中。从社交媒体上流出的现场视频显示,至少传出三次密集的枪声,在场民众慌忙逃跑,尖叫声不绝。据视频显示,音乐节现场人来人往,并响起强劲的音乐节奏,突然远方传来一连串密集的自动武器射击声,当第一批子弹向人群倾泻下来之际,观众尚未察觉是枪声;其后,密集的枪声再度响起,人群才惊觉而出现骚动。少顷,又传来密集的枪声,现场观众慌忙逃跑,场面混乱失控。
枪手是从曼德勒海湾酒店的32层房间露台向对面的音乐会观众开枪,居高临下,直线射击距离约200米,分三次扫射的枪击持续了5分钟之久,前后扫射了数百发子弹。当特警部队用炸药攻入枪手位于曼德勒海湾酒店32层的房间时,发现枪手已自杀。警方在酒店房间内搜出大量武器(至少10多把自动步枪),包括随后在枪手家中搜出的枪支共达34支。此前警方从枪声判断枪手使用的武器中包括杀伤力强大的机关枪。警方确认枪击事件为“独狼”行动,枪手系独自作案。警方还在枪手的车中搜出一个制作炸药的化学装置。
据警方调查,64岁的白人枪手史蒂芬·帕多克曾有过犯罪史,他于9月28日便已入住该酒店。
美国总统特朗普10月2日上午在白宫发表讲话,谴责这一“十足邪恶的行为”,他形容“刚过去的一晚充满悲伤、震惊及哀痛”。当天下午2点45分,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副总统彭斯和妻子凯伦走到白宫草坪上,向枪击案的罹难者鞠躬默哀。特朗普总统关于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发表声明指出:“我的同胞们今天在悲伤、震惊和悲伤中结合在一起。”“数以百计的同胞现在正在哀悼一个亲人、一个父母、一个孩子、一个兄弟或姐姐的突然丧生。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痛苦。我们无法想象他们的损失。对受害者的家属,我们正在为你祈祷,我们在这里为你而安,我们请求神在这个黑暗的时期帮助你。”他说:“我们为全国祈求团结与和平。我们祈求邪恶灭绝的那一天,无辜者是安全的,不受仇恨和恐惧。”
不过,祈求归祈求,谴责归谴责,特朗普丝毫没有提及枪支管控这个话题。事实上,他是自由拥枪政策的支持者。拉斯维加斯是特朗普家族的福地,每年给特朗普提供约3000万美元的资金,差不多是他全年收入的十分之一。矗立在拉斯维加斯都城大道的Trump酒店,和在纽约等地的Trump酒店一样奢华,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及视觉效益,让特朗普这个名字在美国尽人皆知。今天,在特朗普的福地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惊人的枪击惨案,特朗普能无动于衷吗?!
美国历年发生严重枪击案之际,都毫无例外引发当局对枪支管控的大辩论、大争议。这次枪击案则是特朗普上台后发生的第一起特大枪击案。他跟前总统奥巴马和竞选对手希拉里要求管制枪支的立场不同,反对限枪。此次枪击案又发生在乡村音乐会上,流行于保守的南方和西部的乡村音乐人大多也是反对限制枪支的,这次大惨案势必会把乡村音乐人卷入控枪讨论中,也让更多支持拥枪自由的民众得面对严峻血腥的枪支杀戮事实。既然当局已然排除这起枪击案与国际恐怖主义无关,而是一次“独狼”式的枪击从容行动,那么枪手居然能够把十余支自动武器和大量弹药带进赌城高级酒店,事先既没被发现也没被阻止,如入无人之境,得以在光天化日下布置杀戮工事,继而肆无忌惮地展开大屠戮,实在是匪夷所思。
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发布公开信说,枪支暴力泛滥持续挑战美国的良心,国会有道德责任应对这一令人担忧和痛心的顽疾。她说,今天不仅需要祈祷、哀悼和关爱,更需要采取行动。
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墨菲坦言,一些国会议员是如此惧怕枪支行业,以至于他们假装没有针对枪支泛滥的政策措施,而实际上是有的。如果他们继续在立法方面无动于衷,那么他们的悼念和祈祷毫无意义。
如今,在美国东西南北的大城小镇,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民众无法回避枪支管控这个问题,因为层出不穷的枪击案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愈来愈多的民众呼吁更严格的枪支管控,呼吁当局采取严厉的限制枪支措施,让枪支远离大街小巷,远离每一个无辜的人……人们也进一步意识到,共和党支持的全国步枪协会堪称美国一个势力庞大的游说团体,不仅影响到美国历届总统大选和各州选举,也导致美国枪支管理日益宽松。今天美国的现实就是有太多的枪支、太少的管制。拉斯维加斯所在的内华达州,则是枪支管制最松懈的州之一,难怪凶手要选择从外州移居内华达州,并且如愿达到了自己的杀戮企图——尽管他的作案动机还有待查明。
令人无语的是,白宫新闻发言人萨拉·桑德斯10月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控枪问题时说,现在并不是把矛头指向某些个人和组织的时候,目前讨论枪支政策为时尚早。
更令人悲哀的社会现实则是,每次枪击案发生后,人们常会认为这是一起可怕的事件,是一个悲剧,义愤填膺地指责凶手,诉说原本应该做点什么来预防。可往往时过境迁,一周或者十天不到,就会有新发生的其他事物吸引和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对枪击事件的关注就随之淡化了,且因为当局在枪支管控方面的不作为,导致类似事件不可避免地常常发生,人们也因此司空见惯而越来越麻木不仁。
“坦白地说枪支不会消失,美国也不会出台任何严格禁枪的法令,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宪法第二修正案。”美国圣托马斯大学休斯敦分校政治学教授乔恩·泰勒认为,美国社会的现实就是,枪支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诚然,在历史悠久的美国枪文化面前,枪支管控的声音和步履一直是那么微弱和缓慢,那么令人无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任内曾强烈主张枪支管制,但遭到共和党把持的国会驳回,未竟其功。特朗普则从竞选开始就反对枪支管制,认为拥枪权是美国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并且放出奇谈怪论,声称管制精神病比管制枪支更重要,强调“心智健全的人仍有权持有武器”。特朗普就任后很快向美国步枪协会示好,称美国前政府对该协会“长达8年的攻击已彻底结束”。
如今,特朗普执政未满一年就碰上美国最惨重的滥射事件,在枪支管制问题上除了继续回避,又能如何自圆其说呢?其实特朗普已经不止一次遭遇类似尴尬了。特朗普71岁生日时的6月14日,他发推文祝自己生日快乐,国家繁荣昌盛。然而就在这一天,美国连续发生两起枪击案:首都华盛顿附近弗吉尼亚州的一个棒球训练场上数名共和党政要中弹,共和党“党鞭”受伤;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在旧金山的一处设施也发生枪击事件,包括枪手在内4人死亡。
美国社会各地各种枪击案和校园枪击案,几乎无日不上演,数不胜数。事实上,几乎所有枪击案的嫌犯都合法拥有枪支,这就不能不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反思美国的“枪文化”和管制状态。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境内居民不足全球总人口的5%,但世界上合法持枪公民的近一半居住在美国。全美合法的枪械经销商超过30万家,枪店多于汽车加油站,平均不足1000人便有一家枪支零售店。美国3亿人口中,私人拥有枪支达2.7亿支,除去婴儿几乎人手一枪(甚至常有五六岁孩童玩枪、九十岁少儿持枪杀戮案件发生);其中约9000万人共持有2亿支枪,每100名公民中就有89人持枪,几乎是经合组织(OECD)其他成员国的两倍,是人均持枪数最多的国家;在该组织成员国中,也门居第二,每100位公民携带54.8支手枪;瑞士居第三位,每100位公民携带45.7支枪;而法国、德国、奥地利比率相近,大约都是30%,英国和威尔士仅为6.2%。
美国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民合法持枪的国家,从第一批移民依赖枪支立足北美新大陆,到西部拓荒,再至反抗、驱逐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直至立国。当1789年首届国会研讨宪法“权利法案”时,最终形成的宪法修正案特别强调“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美国的开国立法者认为,这种拥有枪械武器的权利,是一种天赋人权,神圣不容侵犯。
200多年来,美国“枪文化”渗透到新大陆每个角落每个家庭,流布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情结和人为情感因素。有人相信:“枪支是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还有人认为:“枪支是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甚至崇尚持枪自重就是美国精神。
早在1998年3月24日,阿肯色州一初中发生两名学生开枪打死5名师生、击伤10名同学的大血案后,美联社就发出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其中形象地写道:“美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大自然近在咫尺,开拓时期的传奇故事依然代代相传,枪支在许多家庭居于重要地位,壁炉的上方、珍品橱柜内,常常自豪地展示着步枪、猎枪和手枪。”“教孩子打猎,或是枪击倒伏于树干上的罐头盒,是美国人成年过程的仪式。”特殊的“枪文化”渊源,导致枪支纳入美国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美国拉斯维加斯,民众参加烛光守夜纪念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发生一周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人口不足700人的纽克拉小镇,每个家庭成员持有枪支不是一种奢侈行为,也不完全是个人喜好,而是法律规定的。这种不寻常的条例,受佐治亚州的尼尔森小镇《家庭保护条例》的启发,在科罗拉多州首开先河,要求每户居民必备枪支弹药。当然,很多从小玩枪、成年时拥有枪支的乡镇居民,分别有自己不同的理由和喜好:有的少女练习双向飞碟射击,目标是为了今后参加国家射击竞赛;有的青年以为枪已经接触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觉很舒服,并且主要用枪来保护家庭和农场免受动物侵害;有的是移民美国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枪支,在美国能合法拥有枪支觉得很爽;有的说买枪是用来打猎鸭子和保护家庭;有的喜欢枪支是觉得枪支提供了安全感。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然渗透美国的“枪文化”,或者说美国“枪文化”渗透到了他们各自的生活之中了。
说美国枪支泛滥,似乎更多是一种舆论的声音。其实,枪支泛滥与否,还难以一概而论,因为枪支的管制和购枪的限制在一些州市也愈来愈严。200多年来,美国人用枪捍卫了自由和权利,但全民持枪也导致不同程度危害到公共安全秩序,因此“禁枪运动”在美国社会也从未消停过,尽管这看起来像是“不可能的任务”,至少在目前的“枪文化”几乎形同传统般流行社会。
美国每年大约有3万多人死于枪击事件,这是禁枪的现实基础和理由;但研究又表明,社会上枪支多寡与犯罪率的关系并不明确,首都华盛顿曾经实行了32年之久的禁枪令,谋杀率非但未减反而增加。2007年哈佛法律与公共政策杂志研究报告发现,世界上人均枪支最多的七个国家,年谋杀率是十万分之一点二;而人均枪支最少的九个国家中,年谋杀率却是十万分之四点四。自然,这类统计也难以证明严格禁枪或人均拥枪率与犯罪率之间的因果关系。
现实中,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各州便陆续出台了相关地方法令,强化枪支管理和管制。不过,2010年6月28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裁定,宪法第二修正案确保个人拥有枪支的权利适用于各州和地方枪支控制法,将美国人拥枪自卫的权利扩大到全国。
然而,可以断定的是,延续至今渗透到每个社会细胞的“枪文化”,无疑也是美国文化中的一把双刃剑,既保护了个人安全,又扰乱了社会安宁,加大了社会治安难度;既捍卫了人民自由,也制造了社会麻烦;既增加了对他人的攻击性,也增添了自身的被攻击性,导致防不胜防的安全漏洞。自由与安全之间,仿佛横着一道沟壑,仿佛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平衡。反思“枪文化”,如何在自由与安全之间寻求最融合的谋略,如何使美国人民拥枪自重的权益既获得保障,又减少社会为此付出的血的代价,是不论迷恋“枪文化”还是反制“枪文化”的全体美国人都要重新学习、不断反思的人生大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