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卫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對于小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小学科学的教学逐渐被人们重视,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理念和创新性思维。为未来科学领域的发展进步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人员应不断为此付出努力和精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困境 发展对策
在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科学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睛,发现科学的奥秘,但是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困难,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针对当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科学开展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小学科学一直是小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科学教育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还是以当前考试的科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科学的教授,与此同时,在目前我国所开展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其所学内容和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别,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和客观性的要求,因此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就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从当前小学科学的教师素质来看,无论是其专业性还是实际教学能力都不太高。教师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化的素质严重制约了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二)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缺乏互动
在现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氛围不活跃等问题,教师将课堂作为自己一人表演的舞台,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了解也不重视学生的吸收情况,没有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一定的探究意识,只是跟随教师的步骤机械的接受教学内容,不敢或没有意识提出质疑,发表自己对科学知识的看法,使小学科学的学习趋于形式,十分被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当前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就当前科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其教学环节的设置存在很大问题,教师忽视了科学的实验教学,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很多学校对于科学的教学都单纯以理论讲解为主,甚至只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大大忽视了科学的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开展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贴近科学,走近科学,更好的理解科学。同时实际动手参与科学实验也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放性的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大大减少了学生们接触科学的机会。不能有效的理解科学的含义和其学习的重要性。
二、发展小学科学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想从根本上突破当前小学科学的教学困境,首先就要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对科学教学的认识,明确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其次也要积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科学教学培训,帮助教师们汲取该领域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知识,同时对于科学的教学工作。学校也可以开展岗位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进行打分,以此提高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视,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素质。
(二)活跃课堂氛围,增加教学互动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缺乏互动等现象,教师可以将教学或实验过程趣味化,既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出不同的声音。在科学教学实验中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总结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了解科学学科学习的真正意义,使科学教学更加受学生欢迎,进而主动的融入教学活动,爱上科学。
(三)完善当前的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学校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当前学生对科学的理论学习情况,在课程结束后积极对其开展实验教学,同时,教师也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完成科学实验。让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做到紧密的融合。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热爱科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是我国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在小学开展科学教学可以在孩子成长的基础阶段,帮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科学,认识科学,更加热爱科学。这对未来先进的科学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帮助。优化当前的科学教学,不仅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意义重大,同时对于我国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只有从根本上突破小学科学教学的局限性,才能更好的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杰锋.小学科学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2016,(02).
[2]李愉均.破茧而出的精彩——小学科学教学困境的解决策略例析[J].内蒙古教育,20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