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潘明烽
摘要: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在当前独立院校中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教育的关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管理基数较大,独立院校的管理现实具有特殊性,且学生具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柔性管理,灵活运用道德想象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管理成效。
关键词:独立院校 个性差异 辅导员 教育管理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当前独立院校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中往往比较注重统一化管理,个体差异性的管理方法不足,往往是个体出现问题后才会有针对个案的管理方法,使得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显得异常被动,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通过阅读相关文章也发现,学者们很少关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个体差异性,多是从辅导员自身、学校等层面来提高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较少从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从而形成有效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笔者试图从个体差异性这一角度出发,为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视角。
一、独立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现状与原因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对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开展。毫无疑问独立学院辅导员的有效管理是独立学院得以正常运行的一个基础,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个体特征明显的社会人,但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只能照顾到面,无法顾及点的特殊性。能让辅导员注意到的个体,多为班干,亦或者自律性缺乏的学生,这就出现了大多数学生是辅导员无暇顾及的局面,这与现今倡导的注重发展学生个体性的要求不相符。独立学院辅导员管理工作出现这种现状,具体原因可归结于如下几点:
(一)管理基数大,个性教育难以实现
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在独立学院中,辅导员所带学生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在日常工作中不得不采用集体教育的管理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便形成一种意识,顾大局可忽略小节。所以,辅导员很难深入发掘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往往是被动的,多是发现学生出现各种问题之后,在干预过程中才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分析。再者,独立学院辅导员较之于公办院校辅导员更疲于事务性的工作,且还有家庭事务要处理,对学生的个体性探讨也是有心无力。
(二)独立学院的管理现实,个性教育被忽视
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使它们更加需要关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即产出后的经济收入。在学院管理上较难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的经济支持,现实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对其关注。其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中,多被强调以维稳为主,虽有有一系列量化考核标准,但体制并不健全,很难实现辅导员开展多样化工作,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三)学生自身有局限,个体教育难以开展
大学生独立意识加强,追求个性发展,但依赖性和惰性也占据着生活的很大部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抱有一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质化学习生活现象严重,主动性不强。另外很多学生对于进入独立学院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绪,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消极对待,学生主动意识不强,一方面会造成自身个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学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使得辅导员无法从活动中了解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輔导员开展个性教育。
二、独立院校辅导员个体特殊性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种种现实原因可以看到,在独立学院中践行个性教育着实会有阻力。但个个性教育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改革辅导员管理模式,实现“因材施教”的基础。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的管理中,辅导员应以柔性管理为主,注重发挥道德想象力,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个体教育,以期获得较好的成效。
(一)柔性管理,注重个体特殊性
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说,柔性管理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在研究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非强制性的方式,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的工作方式[1]借助柔性管理理念渗透在辅导员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以期最大化的实现注重个体特殊性的目标。注重个体特殊性并不是要求辅导员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这在独立院校中也很难实现,但使用柔性管理则可使辅导员在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深入到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个体属性是什么。
(二)辅导员应运用道德想象力来提高管理中对于个体特殊性的敏感度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道德想象力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这种能力,我们可以在一种既定情景里发现采取多种行动的可能性,以及预定一个既定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在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中,工作方式容易固化,独立学院的辅导员更是如此。对个体的关注多是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属性的敏感度也很低。但是这种固化的、补救式的管理方式,成效并不显著。这时候辅导员应该发挥道德想象力的作用关注个体特殊性。
(三)关注学生实际需要,调动个体积极性
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其需要既有共性方面,也有个性方面。如若能够妥善处理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其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助推功效。在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应当做好思想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并以此做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不以成绩作为考核其标准,尊重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给予其差异性的引导与关怀。一旦学生觉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他们便会有较强的积极性去学习和生活,自然也会对辅导员的管理学着接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健波,储丹华.柔性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学区化”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9).
[2]薛晓阳.道德想象:一种新的德育方法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07).
[3]杜威.艺术即经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