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名士百态相

2017-11-23 10:30陈欣怡
祖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名士魏晋

陈欣怡

摘要:魏晋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分裂时期,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本文以魏晋时期名作《世说新语》为依据,通过分析书中对士人的描述,阐述这一时期士人的特点,体现出魏晋时代为中国历史文化带来的影响。本文从审美、处世、为学与为政四个角度介绍魏晋士人的特点,点明魏晋名士的百态相,展现这一特殊时期下的名士风貌。

关键词:魏晋 名士 世说新语

一、背景介绍

魏晋作为中国冷门历史时期之一,有着其存在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是从汉末到晋末的300多年,其中包括著名的三国时期以及南北分裂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一时间出现了如建安七子、曹氏三代的精神闪光。无数闪光点汇聚在一起,出现了华夏文明曙光。这是从皇族到士人的转变,是士人的时代,亦是从士人到平民化的转变,为之后隋唐繁盛奠定了更深的思想基础。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生活的笔记,也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作者为南北朝的刘义庆。哲学家冯友兰发表的《论风流》中曾写道:“是名士,必風流。”[1]魏晋时期的名士以“风流”著称。《世说新语》也是魏晋名士最完备的记录,是研究魏晋士人的依据。《世说新语》共包含了三十六节,比较著名的有容止、德行、雅量等。本文将以《世说新语》为文本,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介绍魏晋时期名士的百态相,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特点。

二、论魏晋文人百态相

(一)审美观

魏晋时期人们对美的要求第一重为面容白晢。在《何晏朱衣自拭》中,有“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2]何晏相貌很美,面容非常白,魏明帝怀疑他敷了粉,故意在酷夏命他喝热汤,结果何晏出过汗后反而变得更白。何晏之白,甚至让魏明帝怀疑并想方设法进行验证。“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3]王导看到杜弘冶,不由惊叹道:“这人面容像凝固的油脂,眼睛乌黑亮彻,是神仙啊!”把见到面色白嫩的人比做像见到神仙一样,可见当时名士们对皮肤白皙的追求,以白皙作为判断人物形象重要的审美特征。

魏晋名士对美的第二重要求则为身形飘逸。魏晋时人爱美不仅仅是追求相貌美,还有追求身形体态上的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者刘强在《魏晋风流十讲》中说:“魏晋美容之风的价值和意义还不仅在于神形并茂,更在于神超形越。”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潘安——“潘岳妙有姿容。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4]年潘安少时带着弹弓出洛阳,路遇的妇人没有不手拉手围住他的。“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5]左思非常丑,也效仿潘安出游,于是妇女们一起拿手打他,左思委靡疲乏而返。潘安“曼妙”的身形姿态吸引了当地妇妪们的目光,左思如是却被她们认为是东施效颦因而被嫌弃。实则“左太冲”并非大家想象中的“穷、矮、挫”,可见当时人们对美的极高追求。

(二)处世观

魏晋文人处事的第一个特点为:重情义。相传东吴丞相顾雍之孙顾荣在洛阳,宴请宾客,看见端烤肉的人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因辍己施焉”,于是“同坐嗤之”但顾荣却说:“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6]意思是说哪有成天看着烤肉却不知肉之味的道理呢,于是便让仆人与之共食。后来顾荣遭遇战乱渡江避险,每到危急时刻,总有一个人陪伴在他身边,顾荣感到很奇怪,一问才知道这人便是当年接受烤肉之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年食烤肉之恩,而今相伴之义。魏晋士人的一个仆人尚且如此重情义,知恩图报,更何况是丞相本人呢?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了顾荣为人处世之道。

第二点则为重德行。周与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7]周子居说他一个月未见到黄叔度,狭隘的想法又复生起来了。通过周子居的自省,可见其对个人德行品质要求之高。王戎也曾说:“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8]意思是指太保王祥虽不善于清谈,与人交流却如行云流水,这大概是因为没有办法掩盖他的德行吧。以德行好坏来评价一个人的优越与否,可见士人对德行的重视。

又重情义又重德行的为人处世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生活方式,而变为了一种艺术。魏晋士人用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向世人展示了诗意的生活。

(三)为学观

说到魏晋士人的为学,就不得不提玄学与清谈。玄学与大自然相连,不同于汉朝时浓厚的儒家思想,玄学更多的则是注入了老庄之道。玄学与清谈是人对大自然欣赏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魏晋士人对大自然崇敬之心。简文帝司马昱游园曾道:“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意思是指大自然的许多事物都与人很亲近。“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9]讲何晏刚注完《老子》,就找王弼讨论,看到王弼的注释不由惊叹竟比自己的注解还好,于是说:“像这样的人,可以和他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谈论玄学在当时是很多魏晋名士甚至皇帝都会去做的事情。他们谈玄,论天与地之法。

玄学的发展、兴盛,带动了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活动——清谈。“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10]中军将军殷浩曾到刘惔那清谈,久而久之,殷浩吃亏,于是便用些浮辞敷衍他,刘惔便不再回复。殷浩离开后,刘惔便说:“俗人,就不要勉强学别人清谈!”从文中不难发现,清谈已经作为一种生活消遣方式存在于魏晋名士生活之中,其不参政不论国的思想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渗透于魏晋名士的精神中,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清谈误国”的局面的产生。

(四)为政观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迭起。尽管是多变的时代,仍更够从《世说新语》中找寻出魏晋名士的为政态度:严格执法、宽容以待。

陈寔是为政严格的代表人物。他因发觉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便令吏杀焉。其他人觉得这种罪名不足以处死,陈寔却道:“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11]他说:“欺骗君主为不忠,谎称母亲生命为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行了”。虽别人认为借故请假不至于处死,但是陈寔却以其不忠不孝之名严格处死,足以见得执法之言。endprint

严格执法是魏晋名士遵守社会既定制度的表现。与此同时,有依据的宽容也是这一时期名士们的为政特点。东晋第一名士王承就是为政宽容的代表人物。“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甯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12]王承作为东海郡时,因社会动荡而下令夜睌禁止出行。一次,官吏抓了个夜晚出行的人,王承便问:“你从哪里来?”被抓之人回答因为学习而耽搁了导致晚归。王承便说:“鞭挞好学的书生来振威名,恐怕不是治理的根本”,不但没有惩罚他,反命官吏送书生回家。由此可见,情有可原地触犯命令,长官并不会责备。可以见得名士们在政治上有所依据的宽容以待。

无论任何时期,严刑峻法和宽容执法都不是两个对立面。在魏晋时期,则相对突出。因为经历了三国时的动荡不安,民众更加期望和平与安定。而作为统治主体的魏晋士人更是肩负了这一历史使命,出现了行政时宽严交错适当的局面。

动荡的社会也影响着为学与为政。士人们面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很难真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亦或是希望在乱世求得明哲保身,于是便呈现出了清静无为的做派。无为而治在为学和为政方面,成了宠儿。这也直接导致了魏晋政府的懦弱与短命。

三、结语

《世说新语》展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魏晋名士形象。他们追求美,有着这一时代独特的审美观。他们讲道义亦重德行,谈玄论道,清谈成风,都构成了这一动荡时代的显著特点。同时,这一时代也是很多后世文人的榜样,敢于追寻自我,敢于挥洒性情,都让后人在当世的社会中难以望其项背。

魏晋名士的容颜百态,气节百态,为学百态,为政百态在《世说新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也是在华夏历史上为人所称道的时期,人们崇拜魏晋时的逍遥洒脱,放浪形骸。魏晋名士们亦为后人展现了动荡时期文人为人处世、为学为政的方式,也展现出这一时代特有的风貌。

注释:

[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第617页

[2]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266页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272页

[4]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268页

[5]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268页

[6]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10页

[7]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2页

[8]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8页

[9]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76页

[10]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86页

[11]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62页

[12]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第66页

参考文献:

[1]冯友兰.論风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刘强.魏晋风流十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吉林出版社,2014.

[4]易中天.魏晋风流——人与自然[M].浙江文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名士魏晋
《世说新语》里的三种名士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名士雅趣——谈王镛砚铭艺术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战国诸子名士的求功成名之路与学术传播之路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