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艳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合肥,230040
安徽省城乡物流协同发展耦合研究
许静艳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合肥,230040
通过构建耦合度评价模型,对安徽省2005-2014年城乡物流的协同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城乡物流处于拮抗阶段,2005年城乡物流处于轻度失调阶段;2006-2010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11-2013年处于勉强协调阶段;2014年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为了实现向优质协同发展,提出建议:完善城乡物流协同发展的政策保障,构筑“互联网+”城乡高效物流,培育多元化农村物流市场主体。
城乡物流;耦合度;协同发展
物流是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桥梁和纽带。物流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物流业自身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特别是城乡物流之间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特征,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对城乡物流的协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城乡物流协同发展可缩小城乡物流差距,改善城乡物流对立分割的局面,如城乡物流不协同,呈二元不均衡状态,将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协同度是评价城乡物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重要标准,通过建立耦合协同度模型,评价城乡物流的协同发展水平,并提出改进建议,旨在发挥安徽城乡物流的协同效益。
物流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集中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方面。邢虎松采用规范与实证研究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物流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应用神经网络法,测度区域物流协作对区域物流发展的贡献度,研究发现区域物流合作程度与物流增长显著正相关[1]。乐小兵依据协同学理论,运用我国物流与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成长模型,研究发现我国物流与经济协同增长不完全同步,经济发展上升趋势显著高于物流发展上升趋势[2]。傅为忠以京津冀地区面板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度等模型构建协同度评价模型,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度层次不齐,水平偏低[3]。二是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协同问题研究。孙寿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从信息协调、耦合发展、风险控制方面构建了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发现金融业对物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支持作用,同时两者相互依存[4]。郭庆军等以陕西省为例,运用种群生态学理论,建立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演化种群系统,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存在明显地相关关系[5]。张良卫依据广东省物流与国际贸易等相关数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高度协同的正相关关系[6]。张文彬采用辽宁省运输与物流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发现运输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协同发展在行业间受到阻碍[7]。
综合相关研究,鲜有学者对城乡物流的协同度进行评价,本文以安徽省城乡物流发展为评价对象,运用协同理论,构建耦合度评价模型,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2.1 评价指标选取
综合考虑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组成要素,对城乡物流耦合度进行定量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物流发展宏观环境、物流需求、物流信息化三个评价指标。其中,物流发展宏观环境借鉴段海卞等的物流发展宏观环境指标[8],从人均GDP、人均收入、居民消费性支出评价;物流需求参考任保平和魏婕的中国城乡物流发展指标[9],分别从工业品、农业品物流总额占比,每单位GDP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物流总额的需求进行评价;物流信息化在李道亮提出的从固定电话和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10],由于92.5%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11],包括获取物流信息,因此将移动电话拥有量替代彩色电视拥有量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城乡物流发展评价指标
2.2 数据来源
城乡物流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具体见表2、表3。
协同是指各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整和,耦合反映了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与促进的彼此影响程度[12]。耦合系统内在运行规律的动态演化蕴含了协同发展机理,应用于城乡物流发展,即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协同动态发展趋势,因此,本文运用耦合函数评价安徽省城乡物流的协同发展。
3.1 模型构建
设Xij表示第i年份的第j个指标值,i=1,2,…,k;j=1,2,…,f,k和j分别表示样本个数和指
表2 安徽省城市物流评价指标数据
表3 安徽省农村物流评价指标数据
3.2 评价标准
耦合度C反映城乡物流的耦合情况,发展是否有序,当0 依据耦合协调度D,结合城乡物流发展水平,确定划分标准,明确城乡物流协同发展所处阶段及发展状态,见表4。 表4 城乡物流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评判标准 首先对安徽省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评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相关系数r=0.910,P=0.000,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明城乡物流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因此,分析城乡物流发展水平的耦合因素具有一定的意义[13]。 4.1 确定指标权重 依据样本表2、表3和构建模型,得出各指标权重值,见表5。 表5 安徽省城乡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测度 根据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处理数据,得到安徽省2005-2014年城乡物流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指数,见表6。 表6 安徽省城乡物流发展水平耦合度及类型划分 由表6可以看出,安徽省城乡物流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势头良好,2005-2014年的10年间城乡物流处于拮抗阶段,城市物流超前于农村物流,城市物流的高速发展,不断带动农村物流,农村物流开始出现对城市物流的胁迫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物流的发展。 2005年,安徽省城乡物流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为0.37,城乡物流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协同效应差;2006-2010年,城乡物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耦合状态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互相促进作用,供需结合不够紧密,若要获得良好的耦合状态,需要城乡物流相互促进、同步发展;2011-2013年,城乡物流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安徽省物流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城乡物流之间互动增加,交通运输设施的资本和建设投入加大,获得了良性发展机会,但城乡物流需求不稳定,农村物流需求并未被完全刺激释放出来,影响了城乡物流的相对发展水平;2014年,耦合协调度达到0.60,城乡物流处在初级协调阶段,城乡物流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交通运输通道建设较为完善,固定资产规模投资较大,供需结构渐趋合理,结合良好,有效促进了城乡物流的耦合协调。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相互促进,城市物流开始初获成效,农村物流也开始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安徽省城乡物流发展只达到了初级协调水平,促进其向高度协调发展仍需加大城乡物流发展力度。 通过对2005-2014年安徽省城乡物流发展水平的考察研究,发现这10年间城乡物流处于拮抗阶段,城市物流超前于农村物流,2005年城乡物流处于轻度失调阶段;2006-2010年城乡物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11-2013年城乡物流处于勉强协调阶段;2014年城乡物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虽然耦合协调度只有0.60,但说明安徽省城乡物流发展已经从无序走向有序。为了实现安徽省城乡物流向优质协同发展,结合物流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5.1 完善城乡物流协同发展的政策 研究发现,2005-2014年的10年间,城乡物流处于拮抗阶段,城市物流发展明显超前于农村物流发展。因此,需要完善城乡物流能够协同发展的政策。一方面,协调城乡物流政策体系,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城乡物流法律体系,提高对城乡物流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兼顾城乡工、农、商利益的政策,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适度实施农村物流建设政策偏移,促进农村物流网络完善,凭借农村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城市商品流通市场,建立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使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延伸至农村,带动农村物流发展。 5.2 构筑“互联网+”城乡高效物流 受网络购物需求增长的带动,物流需求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发生了改变。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于城市。“互联网+物流”利用城乡物流网络节点,依托信息技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改造升级传统城乡物流产业,优化配置城乡物流资源,实现安徽省物流通道全覆盖,打造物流运输网络可行性平台。同时,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根据农村消费模式和能力特征,建设农村物流服务网点,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 5.3 培育多元化农村物流市场主体 从表3中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总额占比和每单位GDP对农产品物流总额的需求系数逐年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物流基础差、起步晚,农村物流市场主体培育不完善,因此需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物流市场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激发民间投资活动,引导和协调物流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农村典型物流市场主体,以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物流发展;将先进的城市物流主体引进农村,先进的农村物流主体引向城市,以企业业务网络实现城乡物流企业互惠互利,带动城乡区域联动发展。 [1]邢虎松.区域物流合作理论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2014:117-130 [2]乐小兵.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成长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2015(11):216-221 [3]傅为忠,李孟雨. 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0(6):1-8 [4]孙寿亮.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2008:22-32 [5]郭庆军,周云飞,闫莉.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7):7-18 [6]张良卫.“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财经科学,2015(7):81-88 [7]张文彬.协同发展视角下的运输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度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交通企业管理,2015(1):53-55 [8]段海卞,高志飞,任利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西省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5(7):44-46 [9]任保平,魏婕.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测度及其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9):28-33 [10]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J].中国信息界,2009(S1):72-84 [1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12 [12]唐建荣,张鑫,姜翠云.区域物流网络的纵向耦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12 [13]王啸啸,欧阳新欢.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9):233-236 (责任编辑:周博) 2017-05-1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常态环境下基于协同理论的安徽省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构建与评价研究”(SK2016B004)。 许静艳(1982-),女,山西阳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0.006 F502 A 1673-2006(2017)10-0023-044 实证研究
5 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