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勒兹“游牧”思想的当代建筑空间设计

2017-11-23 07:41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德勒游牧块茎

汪 瑜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宿州,234000

基于德勒兹“游牧”思想的当代建筑空间设计

汪 瑜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宿州,234000

为了探索在德勒兹“游牧”思想的影响下当代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概述了“游牧”思想的内涵,阐释了“游牧”思想的三个属性,即平滑、块茎、解辖域化,并通过对当代一些建筑设计作品的分析发现:“游牧”思想深刻地启发了当代先锋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反叛了以往的封闭、固化、线性的空间模式,发展出了平滑空间、多义空间和多维空间。其中,平滑空间设计受“游牧”思想中的“平滑”概念的启发,注重将环境中各异质元素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开放、自由的空间运作模式;多义空间设计在“游牧”思想的“块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以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布局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增值和使用者情感体验的多样化;多维空间设计充分运用了“游牧”思想中的“解辖域化”策略,突破了固有的空间界限,展示出复杂混沌、丰富多维的空间形态。可以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作为当代备受推崇的非理性哲学之一,促进了当代建筑空间从观念到实践的创新发展。

德勒兹;游牧;平滑;块茎;解辖域化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中撰写了14本思想巨著,涉及哲学、政治学、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反传统、非理性的思想体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曾这样评价他:“这个世纪将成为德勒兹的世纪。”[1]102

和当代很多哲学家一样,德勒兹试图冲破两千多年来传统哲学的桎梏,荡开一个不同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路径。但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德勒兹从不认为“形而上学已经终结”,仍然坚定地进行着自己的思想实验,因此他的形象总是格外鲜明。在他看来,“哲学家不是反思者,而是创造者”[1]138,当代哲学已经不能再用概念去阐释世界,而应当创造新的概念并以一种超越一切“立场”的立场参与到世界的生成之中。因此,德勒兹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创造了“欲望机器”(Desiring-machines)、“无器官身体”(Body without organs)、“褶子”(Fold)、“游牧”(Nomadism)、“块茎”(Rhizome)、“图解”(Diagram)、“生成”(Devenir)等哲学概念。其中,“游牧”概念贯穿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它以解辖域化的思路建立了一种挣脱封闭的、等级化的制度或系统的“逃亡路线”,为人们审视世界构建了一个自由的、开放的、不确定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

随着德勒兹“游牧”思想在各学科领域的渗透与拓展,建筑学也深受影响。一些先锋建筑师在以“游牧”思想为主导的空间观念下,以富于差异与变化的形式语言展开了异彩纷呈的创新实践,营造出了一系列灵活自由、复杂多样的非理性空间,具体表现为平滑空间、多义空间和多维空间。

1 德勒兹的“游牧”思想

德勒兹的“游牧”思想来源于他对游牧民在草原与荒漠中的行进轨迹的思考。在他看来,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由特性,他们没有固定的行进路线和明确的目的地,而是进行着一种真正自由的运动。基于此,德勒兹在他所著的《差异与重复》一书中将“游牧”描述为:“一种摆脱严格科层化限制的自由装配状态。”[2]他认为“游牧”拒绝普遍的思维主体,而置身于如荒漠、草原、大海一样的思想环境中,它不反映有序的内在性,而是以一种外在性的形式与外部力量相联系。可以说,“游牧”思想是一种非主体、破层级、不受规则约束、不受界域限制的“反思想”。

为了加强对“游牧”思想的解读,德勒兹还提出了“平滑”“块茎”“解辖域化”等概念来阐述“游牧”的属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每一个概念都延伸至与另一个概念相接”[1]167,它们各有指向性却又“表现一致”。

1.1 平 滑

德勒兹在“游牧”思想中引入了“平滑”的概念并将其与空间建立了联系,认为“游牧民的根本性就是掌握了一个平滑空间”[3]591,因此游牧空间也可称为“平滑空间”(smooth space)。除此之外,德勒兹还提出了相对应的“条纹空间”(striated space),并分别将这两种空间类比为围棋和象棋。德勒兹认为,象棋是种封闭式的空间,有着固定的规则和编码,其中的每个棋子都有特定的身份及相应的位置,且棋子与棋子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与结构;而围棋是种开放式的空间,可创造多种可能性,其中的棋子不遵循固定的路径,只是视情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功能,因此它们没有内在属性,只有环境属性,且棋子与棋子之间没有等级之分,彼此是种外在性的关系[4]。因此,类似于象棋的“条纹空间”是种固化的、静止的、线性的、封闭的、被等级化的空间,而类似于围棋的“平滑空间”则是自由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的、不分等级的空间。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平滑空间或游牧空间中的元素虽没有特定的属性,但它并不摈弃差异,也绝非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解构式的差异化操作,而是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采用平滑、连续的方式实现差异与重复的运动。因此,平滑空间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将各异质元素联系在一起,在既保持各自完整性的同时又与其他元素组成了一种自由的、连续的“场”[5]。可以说,德勒兹的“平滑”概念反映的是游牧空间的开放性、差异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

1.2 块 茎

“块茎”也译作“根茎”,是德勒兹在其著作《千高原》中借用植物学领域的术语提出的概念。它作为“游牧”思想的重要标识之一,旨在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树喻思维”(arborescent thought)的模式建构一个无中心、非向度的多元化增值系统。德勒兹认为,一直在哲学思维中占主导地位的“树喻思维”是一种“追溯个体基础的有序观念的世系”,从树根、树干到树枝都逐一隐喻着井然有序的文化层级。正如笛卡尔所说:“哲学就是一棵树,形而上学的内容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其他一切学问如医学、机械学、道德学都是从树干上长出的树枝。”[6]德勒兹批判这种以树根为基础,树干为中心的线性的、有序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块茎”思维。“块茎”是植物地下茎的一种,它没有固定的生长地点,而是在地表或土壤浅层扎下临时的根并匍匐蔓延。另外,它还可以像马铃薯一样任意从某一点生长出新的根茎,并朝向新的方向,整体呈横向发散的状态。由此可见,“块茎”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预先设定的,它们在平等条件下相互连接,任意沟通,并且“所有个体之间都可以随意交换,仅仅通过某个既定时刻的状态而得到界定。”[3]22因此,“块茎”思维解除了一切层级化与中心化的结构限制,是一种多元有机的思维方式,其产生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多样化生长系统。

1.3 解辖域化

德勒兹在《千高原》中对“解辖域化”概念作出了解释:“解辖域化是某人(物)离开界域的运动,是逃逸线的运作。”[3]731他认为,传统的哲学思维一直围绕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得不到真正的自由,而他的思想与主客体无关,与空间有关,目的是建构一个自由的、平滑的、解除边界和辖域的“游牧空间”[7]。因此可以说,“游牧”就是一种解辖域化的运动。德勒兹对于“解辖域化”的阐释更多的是围绕着政治领域展开的,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循环过程[8]。传统的政治是以同一化与整体化为基础,对欲望进行“编码”的宏观政治,它对应着“辖域化”。而“游牧”政治是以差异化与局部化为基础,对欲望进行“解码”,从而摆脱权力与主体的压制,实现自由与美好的微观政治,它对应着“解辖域化”。

值得强调的是,德勒兹并不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绝对的“解辖域化”,因为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无法承受一种理想和完满的“解辖域化”状态。因此,“解辖域化”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界限,而是跳脱固有的思维模式,突破二元对立的僵化边界,摆脱强制性的“场”,追求一个新的可能性的空间。

2 基于德勒兹“游牧”思想的当代建筑空间设计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各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叉整合,彼此渗透与借鉴,建筑学也突破了学科间的堡垒,进入了哲学、数学、物理学、复杂性科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出现了多元化的探索。德勒兹的“游牧”思想作为当代备受推崇的非理性哲学之一,深刻地启发了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为当代建筑设计走向复杂多变、灵活多维的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依据。其中,“游牧”的“平滑”特征与建筑的平滑空间相关联,意在强调空间的开放性,主张将环境中的各异质元素与建筑整合在一起;“块茎”特征与多义空间相关联,意在表达一种可随意组合变化,具有多样性功能的空间;“解辖域化”特征与多维空间相关联,提倡打破传统空间界面的限制,以一种自由的建筑形式实现空间维度的拓展。

2.1 平滑空间

德勒兹的“游牧”思想立志推翻“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传统哲学原理,否定这种自我认识、自我验证、自我实现的封闭式思维,认为应当设法做到“在知识和意识的既定条件之外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力量”[9]。由此可见,“游牧”思想强调建立一种抵制普遍思维主体的外部思维。平滑空间作为一种外在性的开放空间,正是契合了这种思维观念,同时也为当代建筑师看待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他们突破了以往只关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思维,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将与建筑相关的景观、交通、历史、文脉等因素融合到建筑中,实现了空间的自由、平滑和连续。

当代著名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的建筑设计深受德勒兹“游牧”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建筑就是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在场的和不在场的作用力共同撞击的结果,因此必须重新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移置人们所习惯的建筑的状态[10]。在圣地亚哥加利西亚文化城的设计中,埃森曼提取了建筑所处城市圣地亚哥的街道网格,又融入了建筑所处山地的拓扑面,还叠加了在圣地亚哥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五条朝圣路线,然后运用计算机参数化设计技术将它们进行“编码重写”和“向量变形”,使建筑与这些交通、地形、历史等外部因素以一种连续的方式完全融为一体,共同生成了一个沿地面向屋顶竖向错位运动的平滑空间(图1)。

图1 圣地亚哥加利西亚文化城

2.2 多义空间

德勒兹通过“块茎”概念诠释了一种多元的、蔓延式的、去中心化的、不确定性的动态生成哲学观,揭示了“一切事物变动不居的复杂性互联”[11]。当代一些先锋建筑师将“块茎”思想运用在设计创作中,生成了根据环境变化或功能需求变化的动态多元空间,即多义空间。多义空间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不确定性的或可变式的布局满足空间多种功能的需求,使空间实现功能上的增值;二是鼓励使用者自由支配空间,建立空间的偶然性联系,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实现情感体验的多样化。

作为亚洲突出的当代建筑设计作品的集结地,“长城脚下的公社”引世人瞩目。其中来自香港的建筑师张智强设计的“手提箱”住宅以一种极为灵活多变的布局满足了最大弹性功能的空间需求,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多义空间。该住宅运用阶层叠置的手法,将绝大部分的功能空间和家具隐匿在楼板之下,并可按照使用者数量、活动性质、个人对空间的开放性或封闭性需求程度,升起相应的空间,自由变换空间布局。因此,在这个长达40米的超大住宅中,使用者可随意将空间分割成三室一厅、四室一厅,最大限度可同时打开八间房间,充分满足了日后由家庭人数变化所带来的新需求。同时,室内顶面设置了多处可随意升降的遮帘,形成了灵活的次隔间系统,增强了空间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也激发了使用者创造空间的潜能(图2)。

图2 “手提箱”住宅

2.3 多维空间

德勒兹认为,传统的艺术充斥着透视法的规则、均衡的秩序、完善的技法、合乎视觉习惯的逻辑,而这些正是一种边界的设定和空间的囚禁,应当通过“解辖域化”打破固有的思维壁垒,使均衡、对称、稳定、秩序等一系列语汇失去力量。德勒兹的这一思想为当代建筑师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哲学思考,使建筑空间跳出了传统线性逻辑生成的几何框架,转向由非线性逻辑生成的复杂多维形式中来。不论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对曲线流动形体的推崇,还是FOA对连续折叠形式的追求;不论是格雷戈·林恩(Greg Lynn)对柔软形变“泡状物”空间的探索,还是NOX对液态式“软化”建筑的实践,当代一些先锋建筑师都表现出了对建筑空间单一形体和强几何形体的反叛,营造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多维空间。

国内前卫建筑师马岩松的建筑作品大多呈现出混沌多维的空间属性。在福建平潭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他借助了自然山体连绵起伏的造型,将建筑设计成了一座具有优美曲线的“岛中之岛”,使建筑摆脱了传统三维、均质、各自向性的几何空间形式,展现出了远离平衡状态下的动态结构。建筑室内则类似于相互穿插串联着的远古洞穴,连续曲面的造型打破了顶面、墙面、地面之间的界限,消解了一切清晰明显的空间秩序,使人们的视觉空间不再是平直的欧氏平面,而是有着曲率变化的多维空间(图3)。

图3 福建平潭艺术博物馆

3 结 语

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充分解放了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为当代建筑由欧氏空间转向非欧空间提供了创造性的设计方法,契合了当代复杂社会及新技术背景下建筑形式的发展方向。其中,“游牧”思想的“平滑”属性建构了一种以开放、自由的思维来融合环境中各异质元素的空间运作模式;“块茎”属性为建筑空间的可变性、不确定性、多义性提供了理论平台和创作视域;“解辖域化”属性启发了建筑师突破固有的空间界限,朝向多维空间的设计思路。总之,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影响了当代建筑师从观念到实践的明显转变,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发展。

[1]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M].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靳铭宇.褶子思想,游牧空间:数字建筑生成观念及空间特性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2:121

[3]德勒兹,迦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M].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4]吕帅,赵一舟,徐卫国,等.基于游牧空间思想的建筑空间生成方法初探:以茨城快速机场概念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3(10):30-33

[5]张中.自由的踪迹,或域外之思:论德勒兹思想中的“自由”观念[J].河北学刊,2016(3):18-23

[6]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0

[7]德勒兹,迦塔利.什么是哲学?[M].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319

[8]鲍盼盼.当代“游牧空间”设计探索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4:19

[9]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M].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

[10]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29

[11]麦永雄.光滑空间与块茎思维:德勒兹的数字媒介诗学[J].文艺研究,2007(12):75-84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0.022

2017-05-20

汪瑜(198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J59

A

1673-2006(2017)10-0085-04

猜你喜欢
德勒游牧块茎
寻找德勒兹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都市游牧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