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冷战起源》一课为例

2017-11-23 02:58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5期
关键词:史料苏联学生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杨 帆

原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冷战起源》一课为例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杨 帆

史料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还原历史的手段。英国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李彼得和狄更斯在《历史课中的证据》一文中就指出:“原始史料在课堂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阐明主题和解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还是一种证据。学生可以查看原始文件、统计资料等,以便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技巧。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学做历史学家的工作。”①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研究历史不仅是了解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解释现实,观察未来。将原始史料引入课堂,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所给的材料,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整理、分析、判断、概括等手段,发挥自己独特的主观意识,形成具有创新的自我认识。原始史料教学传达给学生一种历史的真实感,能让学生体验历史学研究成果的来源,有助于转变历史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原始史料往往是破碎的、残缺不全的,有时甚至不容易判断其来源。学生需要仔细的辨别,“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②本文所说的原始史料是指未经中间人修改、省略或转写的第一手史料,主体部分为文字史料,包括部分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鉴于此,本文拟将原始史料教学作为考察对象,从原始史料的选择和应用两个方面探寻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然后通过对《冷战起源》这一课的设计,检验这些应对策略的可行性,最后对新形势下原始史料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新一轮教改教科书中出现一纲多本的情况,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的原始史料,可能有意外收获。笔者在准备《冷战起源》一课时,对比了五个不同版本高中历史课本(即大象版、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华东师大版)中有关冷战起源部分的原始史料运用情况(见图表)。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关于冷战起源的论述中,文字部分原始史料集中在杜鲁门主义和富尔顿演说,关于冷战的另一方苏联的原始史料的运用很少,只有岳麓版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引用的诺维科夫报告,华师大版和人教版在课文中运用了斯大林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答记者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禁好奇,冷战仅仅是由美国单边决定的吗?对此,岳麓版教材在正文的部分依然认为杜鲁门主义是冷战的开始,但是在课后辨析与探究上试图作一些分析和探索,它在课后习题中分别引用了苏联的斯大林和诺维科夫以及美国的罗斯福和乔治·凯南的四段材料,分析美苏战后意图和战后盟友关系破裂的原因。材料略显不足的地方在于没有标明具体的出处,这不利于学生对其背景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针对教科书中苏联方面论述较少的情况,笔者开始注重搜集和补充苏联方面的材料。被认为是冷战起源的一份最早文件是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发表的竞选演讲,这篇演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说了二战的起源和性质,第二部分讲述了苏联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斯大林在其中作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的划分,有的学者据此认为“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是苏联发出的冷战信号。第二份重要的文件是诺维科夫报告,诺维科夫报告在1990年被苏联学者披露出来以后,曾经引起巨大轰动,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有关冷战的著作常常将其作为苏联冷战开始的标志。第三份重要文件是日丹诺夫报告,它收入在沈志华主编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中。1947年下半年日丹诺夫在工人党和共产党情报局上所作的报告,号召社会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通过政治、经济等方式对社会主义世界的渗透和破坏,这是苏联官方对美苏关系第一次公开表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此基础上我试着设计一节利用原始史料进行教学的课——《冷战起源》。

?

本节课涉及诸多史实,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条分缕析集中于一点——冷战,围绕冷战,冷战是怎样兴起的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教科书中告诉我们冷战序幕拉开的标志是富尔顿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无论是富尔顿演说还是杜鲁门主义,反映的都是西方社会的要求和呼声,作为当事国的另一方苏联作何反应呢?我希望通过美苏双方对冷战的认识的原始史料,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冷战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

(一)笔者首先设计了课前导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学习背景、本节导读和拓展阅读

1.学习背景:主要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出发,一点一点向前引伸,进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作为本课而言,雅尔塔体系为前一课所学,学生的熟悉程度较高;近代以来美苏发展史,综合了前几册课本的相关内容,从较为广阔的背景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最后适当地留白,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2.本节导读:勾勒出本节知识框架,明确学习任务,熟悉教材内容。(以下材料以原文形式给出,这里仅列标题)

材料一: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凯南)致国务卿。

材料三: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的演说。

材料四:诺维科夫报告(华盛顿,1946年9月27日)。

材料五:杜鲁门1947年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六:日丹诺夫在工人党和共产党情报局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1947年9月25日)。

A.请翻译材料四诺维科夫报告的部分内容。

B.根据时间顺序进行相关排列,并归纳出上述材料大意。

【设计意图】原始史料常常需要不同文字之间的转化,其他国家的语言转化成汉语,古文转化为现代文等,让学生初步体验史学家分析原始史料的过程;因为这部分原始史料较长,仅仅利用课堂时间无法完成,需要学生课前对其进行一番粗加工。

3.拓展阅读:给出相关的参考书,提供开阔视野的途径。比如:梅尔文·P·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沃尔特·拉夫伯:《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世界历史》2006年第2期;沈志华、张盛发:《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等等。

(二)课堂系统设计

1.导入设计

师:左图两个人一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另一只手试图按响对方屁股底下的原子弹按钮。其中,左边大汗淋漓的胖子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右边西装革履的瘦子是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美苏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当时间倒回17年前的1945年波茨坦会议(右图)时,美苏领导人也曾有一次握手,不过那时的他们面带微笑,为打败法西斯而紧紧团结在一起。是谁首先打破这种盟友关系,挑起冷战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冷战起源》。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环节所起的作用是快速进入正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刚刚上课,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引用大段的文字史料,不容易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图片、漫画这类史料形象、生动,对于营造气氛、调动积极性很有裨益。同时结合上述图片,简要介绍跨越17年美苏两次不同的握手方式,呈现冲突,引发学生思考美苏是怎样由盟友变成敌手。

2.谁挑起了冷战?

师:当镰刀斧头旗从克林姆林宫缓缓落下时,苏联瓦解了,美国成为冷战中笑到最后的人。然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赢家,冷战也使美国付出惨重的代价——“冷战使美国付出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夺去了近10万美国青年男女的生命;麦卡锡时代的政治迫害还损害其他许多人的事业生活;冷战还使美国全国陷入东南亚和中美洲的恐怖冲突中;冷战又在80年代引发了50年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美国外交史上,这并不是最光彩的一章”。①沃尔特·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06》,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第5页。是谁首先推倒冷战的多米诺骨牌,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所发的导读提纲,提出自己的观点。

预计可能形成以下三种观点:

观点一:苏联挑起冷战。

(1)以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发表演说为标志,因为其中埋藏着同盟破裂的祸根。“如果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偶然发生的,或者是由于某些领导人犯了错误而发生的,那就不正确了……其实,这次战争是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一次危机的结果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危机的结果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②《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41-443页。

(2)以诺维科夫报告为开始的标志。诺维科夫报告为1946年9月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呈给斯大林的一份分析美国对苏政策的文件,一度被认为与凯南长电具有同等价值。其在政治上提出,美国正在集中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在经济上指出,“战后欧洲支离破碎……为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广阔背景”,①肯尼斯·杰森主编:《冷战起源:1946年诺维科夫、凯南与罗伯兹的“长电”》,美国和平研究所,1993年,第81-82页。美国的资本已经渗透到欧洲许多国家。

(3)以日丹诺夫报告为冷战起源标志。报告在对国际形势进行判断时提出世界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力量。报告还认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六个强国(美、英、法、德、日、意)中,德、日、意因为战败而被削弱,英、法在战争中实力也大为下降,只有美国一枝独秀。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奴役欧洲的计划,像马歇尔计划。各国共产党“应该在反帝和民主纲领的基础上,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②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4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43-465页。

观点二:英国挑起冷战。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大幕。1946年3月5日,英国前任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在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丘吉尔在演说中抨击苏联的扩张政策,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缓缓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③原文出处:Sehlesinger,ArthurM,Jr: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U.S.Foreign Policy,1945—1973 Vol.2 Chelseal House,NewYork,1973,pp.211-217。译文参考《战后历史长编1946年》第一编第二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47-48页。并且号召英美应该结成联盟,说英语的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的扩张政策。

观点三:美国发动了冷战。

(1)以凯南长电为冷战开始的标志。凯南长电是二战结束后美国第一份对“苏联是美国的威胁”分析得最系统和全面的文件,凯南指出“苏联仍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它与资本主义保持永久的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④原文出处:FRUS,1946,VoL6,PP696—709,译文参考周建明、王成至主编:《美国国家战略解密文献选编(1945-1972)》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页,第9页,第18页。同时指出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敌人。“……总而言之,我们所面对的这样一股政治力量,它坚信和美国之间根本不可能有持久的妥协。它坚信,为了苏联安全必须破坏我们社会内部的和谐,必须消灭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生活方式,必须摧毁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威望。……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大的军事冲突”。⑤原文出处:FRUS,1946,VoL6,PP696—709,译文参考周建明、王成至主编:《美国国家战略解密文献选编(1945-1972)》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页,第9页,第18页。凯南长电还提出了对付苏联的具体策略:“第一,我们必须理解和认识我们所面对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和真相……第二,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公众,了解俄国问题的真相……第三,(我们应对苏联问题的挑战)相当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我们社会的健康和活力……第四,我们必须对其他国家展现和描绘出一个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要比以前更积极、更加富有建设性的世界的前景……最后,我们必须坚守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看法,对采用自己的方法处理问题充满信心。毕竟,在应对苏联社会主义挑战中最大的危险,是我们把自己变成和我们的对手一样。”⑥原文出处:FRUS,1946,VoL6,PP696—709,译文参考周建明、王成至主编:《美国国家战略解密文献选编(1945-1972)》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页,第9页,第18页。

(2)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当希腊、土耳其面临政权被颠覆的危机时,美国接替英国介入其中,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中强调“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世界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⑦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上海:三联书店,1974年,第115页。他还指出现今世界上存在两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其特点为自由制度,代议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与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压迫。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于多数人意志,它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各自由之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⑧原文出处:Harry S.Truman:"Special Message to the Congress on Greece and Turkey:The Truman Doctrine,"March 12,1947.Online by Gerhard Peters and John T.Woolley,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12846。译文参考朱红:《美国总统讲演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86-288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讨论过程的设计,一方面期望使学生跳出书本思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史学家组织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过程,这也就彰显了原始史料教学在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的作用。

3.总 结

师:刚刚大家总结得都很好,我们不妨按照时间顺序对以上事件重新作一个排序:

(1)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发表演说,运用马列主义的危机论分析二战的根源,并且对国际格局进行一种客观的判断。就当时美苏的力量对比而言,斯大林不可能挑起冷战,实际上斯大林战后一直努力维持大国合作的关系,即使丘吉尔富尔顿演说后,斯大林在回答美联社记者的提问时还一直强调“各国社会舆论和执政集团,必须组织广泛的宣传来反对新的战争和保障和平……必须及时揭露战争挑拨者不让他们滥用言论自由来反对和平”。①《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3-504页。

(2)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凯南)致国务卿电报。电报对二战后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战后苏联是美国最大的威胁,并提出相应对策。尽管这份电报在美国形成对苏联遏制政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美国政府公开发表的官方言论,只是美国政府作出决策的一个参考而已,故不能成为冷战起源的标志。

(3)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演说矛头直指苏联,号召说英语的国家联合起来反对苏联的扩张政策。虽然长期以来教材中一直称富尔顿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但是我认为它不能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理由如下:其一,冷战的主角是美苏两国,英国只是配角;其二,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时已经下台,他的观点不能代表英国官方的立场。

(4)1946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撰写的《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报告。这份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对战后局势特别是美苏关系的看法。但是,诺维科夫报告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苏联领导层的重视,甚至一度被束之高阁。诺维科夫也在完成报告后一年,因为对美国政策认识不足而卸任。和凯南报告一样,这并不能完全代表苏联官方对冷战的认识。

(5)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在咨文中,杜鲁门除了要求美国政府援助希腊、土耳其,还公开宣称美国要同世界一切地方的共产主义作斗争。几乎所有教科书都将其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然而,冷战作为一场特殊的战争,需要交战双方的共同参与。美国参与其中,如果苏联一直坚持避战政策,是否冷战也不会发生呢?

(6)1947年9月25日,日丹诺夫在工人党和共产党情报局会议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日丹诺夫作为苏联党内仅次于斯大林的“二号人物”,他代表苏联政府作的这个报告对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了公开的回应。苏联通过采取强硬的路线,迫使西方承认其势力范围,保证苏联的利益线。

据此,我认为把日丹诺夫报告作为冷战的起源比较符合冷战是美苏双方互动的过程这一论点。

那么,谁应该为冷战承担责任呢,苏联、美国亦或是双方?

学生讨论思考。

师(总结):从爆发到结束,围绕冷战的责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主要形成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苏联责任说。该观点认为战后苏联在东欧的一系列活动,颠覆了东欧民主政治,破坏雅尔塔体系的约定,并且企图将共产主义制度强加给整个世界。尤其是斯大林在1949年2月9日的演说中强调:“战争是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生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公开指责资本主义制度,这被西方国家认为是苏联的冷战宣言。因此,是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使西方世界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

第二,美国责任说。该观点认为美国在战后的一系列措施是妄图牺牲苏联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世界霸权,像美国拒绝苏联提出的对日的共同占领,排挤苏联在远东的势力范围,苏联在东欧和中东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只不过是为了避免“绥靖”政策的发生而采取的自卫行动,而美国却把苏联在安全上的合理要求看成是挑衅,这才是冷战的根源。尤其是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公开宣称世界分为对立的两极,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更是火上浇油,公开把苏联当成敌手,同年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借着欧洲重建的名义打击共产党,排挤苏联。面对西方国家的进攻态势,苏联只是采取了必要的抵抗措施而已。

第三,意识形态说。随着冷战高潮的过去,历史学家不再竭力地把冷战的责任强加在某一个国家的头上,而是从多个角度分析美国和苏联在冷战爆发这件事情上各自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政策的交互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彼此缺乏信任和沟通,过高估计对方的敌意。像美国一直把苏联在东欧和中东地区建立势力范围的行为看得过于严重,认为这是苏联发动世界大战的前奏。而事实上,根据雅尔塔协定,这些地区本来就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只不过想巩固在这些地区的优势地位,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综上所述,从某种程度上讲,冷战的爆发并非苏联或美国一方的责任,而是双方误判的结果。也就是说,第三种观点似乎更符合历史的事实。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通过对这几种情况的深入分析和解读,一方面教会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也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完整呈现了教师的思考过程,阐明了教师的态度和主张,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记得郑板桥先生有这样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文章既像深秋大树,枯叶落尽,主干尽显,又像初春的鲜花,谋得百花未开之先机独领风骚。选史料,写教案亦应遵循此原则。原始史料有时比较冗长,为了突出主旨,教师需要进行截取;面对不同类型的原始史料,教师有时需要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字之间转换,这都不可避免地让原始史料具有二手性。正如我们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原始史料的原貌。

创新能力培养既不是靠教师“灌”进去的,也不是靠学生“背”出来的,而是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在学生遇到思考的瓶颈时,教师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出去。课堂中采用讨论的形式,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但是把时间完全放给学生,往往导致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目标;不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学生的思维又开发不出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的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李月琴)

杨帆,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一级教师(邮编200092)。

猜你喜欢
史料苏联学生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赶不走的学生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学生写话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