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金有银更有水
——广州水上居民习俗与信仰

2017-11-23 06:54谢棣英郑少霞
神州民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龙母水神妈祖

文/谢棣英 郑少霞

有金有银更有水
——广州水上居民习俗与信仰

文/谢棣英 郑少霞

水上居民,旧时称为疍民、蛋民、蜑民、蜑蛮、蛮蜒、夷蜒、蜒蛮、水面居民、水居市民、水上人民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水上群体。疍民分布区域不出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以广东居多,而广东地区又以广东滨海一带、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和沙田地区以及内河的东江、西江、北江水域居多。

据1926 年广州市人口统计,广州市疍民达10.2 万人。1932 年广州市公安局资料记载,当年广州有疍艇两万余艘,广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一个疍民聚集地。在1937 年,广州市公安局进行人口调查,疍家人占广州当时总人口的10% 。1940 年代的《广东杂谈》一书中提及到:“ 闽、粤之疍民合计不下百万,仅广州市内有二万二千户,人口约十万余众” 。从资料中显示,当时广州疍民的人数是非常多的。

历史上疍民的社会政治地位较低,历代统治者将他们视为未开化的蛮夷,长期被排斥在“四民”之外。雍正七年(1729年)上谕:“粤民视‘蛋户’为卑贱之类,不容登岸居住,‘蛋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局蹐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深可悯恻。”广州咸水歌亦唱:“水大鱼吃蚁,水干蚁吃鱼,大欺小,小欺矮,无可欺,就欺蛋家仔”,“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脚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或“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生无立足所,死无葬身地”等。由此可见历史上,疍民群体长期受到陆上人的歧视和压迫。

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着手改变这一现状,禁止岸上人再继续称呼“疍民”等带有歧视色彩的称呼,改称他们为“水上人民”或是“水上居民”。水上人民同陆上人民一样政治上完全平等,上岸可以穿鞋,可以同陆上人通婚,水上人民的子女也可以上陆地学校读书。水上人民也开始大规模上岸定居。

1951年7月广东省着手筹划建立渔民新村,帮助水上人民解决上岸定居问题。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广州市黄沙、白鹅潭、沙面等沿江一带的河面。指示广东省、广州市一定要尽快为水上人民在陆地上建设聚居点和居民新村。遵照周恩来的指示,1956年8月广州市确定了水上居民搬迁与转业同时解决、单位和政府共同负担的原则。同年9月,广州市拨出专款修建水上居民住宅,开始大规模的动员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工作。1957年,周恩来总理再次访问广州探望水上居民,并批示建设水上居民住宅。1964年,广州市新建了水上居民住宅22万平方米。至1966年,水上居民新村基本建成,政府还修好从洲头咀至珠江泳场一段(滨江路)堤岸,一河两岸蓝图基本初现。

水上居民浮宅

生活在艇上的水上居民喜迁新居

广州水上居民的禁忌习俗

水上居民世世代代过着风雨飘摇,浮家泛宅、漂泊无根的生活,经常面临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死生难料。再加上旧时水上居民屡遭歧视,很少接受文化教育,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在大自然面前,水上居民就希望通过祈求、膜拜来获得庇护,从而达到消灾去祸的目的,如此便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他们在生活上会遵守诸多文化禁忌和水神信仰,主要是为了表达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期冀获得神灵的庇护,以重塑征服自然的信心。

语言的忌说言辞

语言禁忌

在生活中,水上居民忌说“翻”、“沉”、“搁”、“覆”、“退”、“横”等字,甚至与之音义相近的字均在避讳之列。如煎鱼或炒菜时忌说“翻”字,要说“顺”;敬酒席忌说“饮干”,要说“饮胜”,因为“干”字表示没有水,也就是没有钱,同理,“猪肝”、“豆腐干”也要改称“猪润”、“豆腐润”;“苦瓜”改说“凉瓜”,因为“苦”字不吉利;“空心菜”改称“通菜”,因“空心”表示空空如也,且“空”与“凶”同音不吉利;“丝瓜”改称“胜瓜”,且“丝”与“尸”同音不吉利;“猪血”、“鸡血”、“鸭血”,都称为“猪红”、“鸡红”、“鸭红”,因为“红”字比“血”字好,表示吉利;“蛇猫鸡汤”被称“龙虎凤汤”;吃饭时筷子不搁在碗上,这是“搁浅”的兆头;餐具不能覆置,这意味着“翻盖”;艇遇大风浪才有“退”,而大风浪正是行船不仅费力且危险的时候,因而言“退”为“进”。这类忌说言辞,甚至还影响了岸上普罗大众的生活语言,至今广州居民用语中还保留大量的痕迹。

经常会以带有“水”字或是以水产品命名,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水文化。在同治《番禺县·风俗》中说到,水上居民命名,“其女大者曰鱼妹,小曰蚬妹”,再如“水妹”、“有妹”、“水娣”、“虾妹”、“虾女”、“细虾”等。张寿祺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在珠江口做人类学考察时,也提及到水上人的名字多叫做“水添”。

二多含有“有”、“带”,意为“乜嘢都带有”。如“水有”、“有水”、“有妹”“带水”、“水带”等。

三多含有“金”或“银”字,水上人希望自家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过上充裕富足的生活,表达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如“金娣”、“银娣”、“金水”等。

四多带有动物的称呼。如水上人的名字为“猫仔”、“狗仔”、“猪仔”等。由于水上人常年居住在水上的小艇里,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生存环境恶劣导致水上小孩的存活率较低,因而名字多为“动物”的称呼,也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粗生粗养,无灾无病,茁壮成长。以“狗仔”为例,在广东方言中,“狗”与“久”同音,因而水上人喜欢用“狗”字命名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长长久久”。

命名的禁忌文化

生活生产的行为禁忌

忌吃鱼的眼睛

疍家人认为眼睛是辨别方向避免触礁的保证,鱼眼也被称为“龙目”,所以疍家人一般都不会吃鱼眼。同时忌反转鱼来吃,因为不吉利,容易翻船。

艇上行走禁止穿鞋,也不准穿鞋者登艇

忌搭船时坐在船边将脚悬空吊在船沿

因为在广州话中,“空”与“凶”同音,这被认为是船会驶上沙滩或搁浅的不祥之兆。

忌人从船头经过

疍家人认为人从船头经过多是落水而死之漂浮之尸(俗称“水马”),不吉利。如果疍家人在水上遇“水马”从船前过就必须负责打捞上来。他们认为遇而不捞的话,死者鬼魂将会依附于船上并作崇于他们。

忌在船头上“方便”

忌“月头婆”(分娩后未满一个月的产妇)过船或碰到自己的船只

忌“女人”跨过渔网,怕渔网粘上秽气而捕不到鱼虾

忌男人婚后未满一个月上船出海生产

忌救落水者

过去在珠江河面上,凡遇人溺水,水上居民常常是袖手旁观,不肯搭救,恐迁怒鬼神而让自己受牵连,变成了“替死鬼”。即便出手救人,水上人会把一烧饭炉子抛入水中作“替身”,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

忌惮捕捉海龟,他们认为海龟是神物

如果意外捕获,也会将其放生,不然就会触怒神灵。

日常拉网作业的时候,水上人忌从网上跨过,否则就会影响到渔业的收获

刚出海的新艇忌直接驶出海,必须在浅海附近来回兜航;如新艇出海,必须叫上另一只艇伴航,否则意味着“有来无回”。

水上居民的水神崇拜

水上居民常常漂泊在茫茫的珠江上,经常要与狂风暴雨搏斗,生死由天定,他们渴望有水神能够拯救他们, 同时又怀揣着对丰收的渴望。在希望和恐惧、生存和死亡的落差之间,水上居民只能祈求神明的护佑。为了得到庇佑,他们虔诚地供奉着尊敬的海神,通过重大祭祀活动神灵沟通,达到“ 还福”和“祈福”的心愿。

水上居民并没有确定的宗教信仰,有的信奉基督教,如清朝末年广州的水上福音船向蛋民传播基督教,然而更多是信奉佛道两教,其中一类属于神者,如家神(历代祖先的神)、土神(安放在街头巷尾) 、门官(安放在家内)、华光大帝、天后元君、灶君官、妈祖、龙母、观音菩萨和华陀等;另一类属于鬼者,如齐幽鬼(无所依泊的冤鬼)、水鬼(溺水死者)、吊颈鬼( 吊颈而死者)、冤鬼(死于非命者)和家鬼等。而水上居民的水神信仰掺和着佛道两教,既有神者类,也有属于鬼者类,主要的水神信仰如下:

北帝信仰

水上居民认为北帝是统领水族的道教民间神祇,是海龙王手下专管鱼虾的海神,能够控制水源,治水降火, 消灭龟精蟒妖,故信奉北帝。农历三月初三当日被认为北帝的诞期,水上居民会在这一天准备三牲五礼到神像前烧香朝拜。

妈祖,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在水上居民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江河湖海上风险难以预测,为了祈求航海平安,不少水上居民会在自己船艇上设立妈祖神像或是神位,并且在船舶启航前先虔诚地拜祭妈祖,祈求保佑一路平安。人们对妈祖的虔诚膜拜超过其他各地的神灵,她是水上居民信奉的重要神祗,是著名的航海守护神。特别是在天后诞这一天,一般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水上居民必定隆重庆贺。水上居民出海作业不论远近,都要赶回来烧“头柱香”。

妈祖对于水上居民而言,不仅仅是以航海守护女神的形象出现,她更是满足水上居民对祈求国泰民安、功名顺遂、婚姻美满、祛病延年、家庭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知足安分、行仁守义等众多的要求,因而妈祖是一位具有显灵克敌、消灾灭祸的神通广大的神灵。在咸水歌《想夫赚钱拜娘玛》里,水上居民希望能够以对水神妈祖的跪拜,祈求夫君拼搏在外可以赚钱回家,孩子能够健康平安长大。

想夫赚钱拜娘玛,想儿听话拜金花。

今盼孩儿快长大,更盼夫君爱大家。

——《想夫赚钱拜娘玛》 谢棣英

龙母信仰

对于漂泊在江河湖海的水上居民来说,“龙母”诞辰非常隆重,家家户户甚至附近杂居的陆民在农历五月初便到庙中捐资办诞。诞期大家必请道工设坛、作法。诞辰之日的仪式非常复杂。程序经历“起神”(用香火告知龙母到庙受礼)、“打贺寿”(唱念祝贺、欢迎词)、“招神”(邀请其他海神天将)、“招兵”(为龙母招收虾兵蟹将)、“立幡”(通知海陆鬼怪幽灵到位)、“施海幽”(拜祭和超度葬身海底的水鬼)、“施岸幽”(拜祭和超度陆地的孤魂野鬼)、“抢头灯”(把装有灯油的、用白纸糊成的“船灯”点燃,放于海面上随波漂流,意为驱禳凶邪和霉气,“头灯”是其中唯一的一盏用小瓦钵做成、燃有蜡烛的灯,游泳抢得者龙母将赐其贵子)、“游神”(抬龙母神像出游)“祝寿”(正式为龙母贺寿)、“安神”(请龙母神像重新归位)等环节。在龙母娘娘诞期,水上人家们纷纷来到庙中参拜、上香、祈福。

“龙母诞”的来源说法不一,其中最令人信服的是在清道光年间,一水上人家的妇女在浅海作业时,突然看见一条大鱼退潮时在沙滩上搁浅而死,便拣回家中欲食之,忽然发现鱼又复活,妇女把这件事情告诉邻里街坊,大家都把这条鱼当做是“神鱼”来供奉。村民焚香祷告后,就将这条神鱼放生。翌日,“龙母娘娘”附体于一位水上人身上,显灵说:我乃四海龙王的母亲,掌管海上的一切,如能建“龙母庙”供奉,并把每年农历五月十六作为贺诞,我可保风平浪静、兴旺发达。”说完后,附身的水上人便清醒过来,看着众人吃惊的神情,感到一头雾水。众人跪倒,呼叫龙母娘娘显灵。

其他的信仰

水上居民遇到生、老、病、死等诸事的时候,都要到声称能与鬼神通灵的“拜神婆”(巫婆)或“拜神仔”(巫师)处问个究竟,俗称问米。如果是逢久病不愈,水上人习惯找“拜神婆”求茶治病;遇重大事情,如开店做生意或小孩升学等,则请“拜神婆”祈福求庇佑,也有“年头作福,年尾还神”保佑阖家全年平安的习惯等。如在《请神明》中就展示出水上人对各路神明的敬仰之情。

一请玉皇天上帝,二请慈悲观世音,

三请庙堂兼土地,四来拜请各神明。

水上居民的宗教信仰是多神、杂神信仰,其宗教信仰上的繁杂,实际上是基于现世的利益。对于水上居民而言,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乃至是基督教或是其他神鬼,只要能够保佑他们在漂泊的生活平安、健康以及救苦救难就可以了,可见水上居民的信仰宗教是从功利主义出发的。

另外,在实际考究中发现,在水上居民的小艇上,祖先牌位与天妃等水神是并列在一起,这是有别于汉民族群体的祖先崇拜。这与水上人家的漂泊无依有着密切的联系。水上居民所信仰的北帝、妈祖、龙母或是观音等,其庙宇均建于陆地,水上居民无法保证时时刻刻都能到陆上去祈拜,唯有将他们“请”到艇上与祖先并列在一起,以达到每时每刻能够膜拜的目的。另外水上居民更是认为,艇上有水神镇守,其他“妖魔鬼怪”无法入侵他们的小艇,能够阻挡外来的邪物,保佑他们平安。

谢棣英:广东省级非遗咸水歌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郑少霞:地方民俗研究员,多次深入珠三角沿海进行疍家文化田野调查)

猜你喜欢
龙母水神妈祖
妈祖祭典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三月三”、掘尾龙与龙母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青蛙谢龙母
“万国茶帮”拜妈祖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