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洁宇
让非遗文化重焕生机
——关于保护利用海南传统村落非遗文化的几点思考
文|李洁宇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海南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海南省共有12个村落入选,分别是: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澄迈县金江镇的大美村、美朗村、扬坤村,老城镇的龙吉村、罗驿村、石石矍村、谭昌村,澄迈县永发镇的道吉村、儒音村,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老丹村。这12个传统村落,以及海口市琼山区龙潭镇、三亚市天涯区保平村等是海南非遗的主要基地,各有特色的文化遗存,成为海南非遗文化的主要源头和基地。
海南传统村落中蕴藏着存量有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千年来海南农耕文明从无到有、繁衍生息、繁荣发展并延续至今的见证,是生活在这片热土之上的汉、黎、苗等民族同胞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探索和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具有重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价值,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方面。
第一,其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海南汉族族群中,在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像琼山区龙潭镇陶冶烧造、雕镌塑作、木作编扎、剪纸绘画、织染等,其风格、材质极具地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五指山市杞方言黎族的婚俗。这种婚俗起源早,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和稳定的民俗事象,随着历史更迭、生产发展、生活变迁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变革,已深深地融入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中,伴随着民族的基因代代传承延续。该婚俗具有以下特色:一是婚姻必须“讲求”;二是婚姻中男女处于平等的地位;三是婚俗中渗透着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四是在操办婚事中妇女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要用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的态度,深入挖掘五指山市杞方言黎族婚俗的文化价值。
第二,其社会价值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海南非遗文化在村落内部的建筑规划形态上,体现出鲜明的地域乡土、民族文化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比如,海南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和西部的儋州、东方等平原地区通常在靠近河流、湖泊或者地下水源丰沛的地方形成村落;而中部的琼中、白沙、五指山、保亭等山区丘陵地带则一般在背山面水的向阳坡面形成村落,村民的起居生活、生产劳作都依附于山水林木等自然资源。这里充分体现了先民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人文环境大格局。奠定了传统村落建筑规划空间格局的基础。这种依山傍水、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应当充分借鉴吸收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二)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作用。海南村落大都聚族而居,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众多家庭、家族、宗族连接为若干血缘族群,在基层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社会内在凝聚力和极为严明有效的等级秩序。这种等级制度下所形成的诸如尊老爱幼、睦邻友好之类的优秀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由家训族规逐渐演变而成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乡规民约,很多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对基层的社会自治以及我们所要探索构建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着极大的促进和启示作用。
第三,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再开发价值与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两个方面。
(一)可持续再开发价值。对中国传统村落中的特色非遗文化进行适度合理开发,使其走出传统村落,参与市场经济,为传统村落乃至当地政府和海南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在海南一些村落中,村民传承了先祖世代相传的织造、食品生产、建筑等方面的特殊技艺。在封建社会,或因封建礼教、或因交通闭塞等原因,这些技艺往往只在村子内部本族、本家人之间进行传承。因此,好多技艺都因为单一、保守的传承方式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对这些特殊技艺进行改良和推广,使之与工业化的生产相结合,生产出符合现代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商品。
(二)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对海南传统村落的非遗文化保护不能“一刀切”,一味封闭。农耕文明烙印、不可再生属性、原创特色和人文内涵使其天然成为了所在地区潜在的特色旅游资源,对海南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在充分保护前提下进行科学规划和打造营销,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对推动当地百姓脱贫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鉴于海南传统村落非遗文化的特殊价值,建议以立法形式加强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已经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河南、贵州、广西等不少省市也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制定也应尽快纳入立法规划,组织实施。海南传统村落非遗文化保护应当成为《条例》的重要内容。只有以立法保护传统村落非遗文化,才能充分保障非遗文化保护开发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立法重点包括应将发展非遗文化的原则、重点保护内容、开发规划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对传统村落的村规民约进行研究,用法律的语言将之条文化;明确对保护、维持和破坏非遗文化的奖惩措施;鼓励信贷等投资方面的优惠措施以激励非遗文化走向生产和旅游开发等。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