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宪春
数据可视化报道:主流媒体“大数据”突破途径
□ 文/高宪春
数据可视化思维、多媒体数据呈现、GIS精准数据聚合、移动化数据个性满足等,是当前媒体努力转型的方向,也是传统媒体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的主要集中途径,数据可视化报道可以使受众从数据的聚合和链接中,实现由信息流向影响流的转变,有效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可视化报道 主流媒体 互联网+ 关系链接
运用数据可视化报道正逐渐成为当前主流媒体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实现报道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主流媒体实现大数据突破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借鉴国内外数据可视化报道的相关实践经验,对此进行探讨。
在国内也有许多媒体做过数据新闻,但通常停留在静态“图片+文字”方式上,或是用有限的数据来讲述一件事情(或是意义)。这实质上是数字报道(DigitalReport),而不是数据报道(DataReport),更非数字可视化报道。前者是以“数字信息”为核心,后者关注的是“数字聚合的关系”,是以“数据”为核心。因此,这些媒体虽然有了数据的意识,但缺少整体性数字信息聚合的分析,缺少对数据扩展聚合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也缺少数据链关系的形象展示,仍旧是传统新闻报道的思维模式。真正的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1]
主流媒体报道不是对这些数字信息的任意截取——这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是从宏观与中观层面把握数据所体现的事实和真相。这就需要从业者对数据要有敏感度,要有横向-共时性和纵向-历时性的数据聚合思维,将特定事件的报道置于大数据中。互联网+背景下,新闻编辑室和新闻现场越来越近,它们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这正是因为数据发挥了巨大作用,进而对社会某一方面的趋势、动态和结构性进行准确报道。
因此,数据可视化思维落脚于数字信息的聚合。这不是简单地将类似事件罗列,更不是数字展示,而是从数据聚合中发掘其新价值。如某地青菜价格上涨的数据可视化报道,将历年的菜价作成数据图表,或是加上菜价上涨后的影响等是惯常的思维方式,而大数据思维不是止于此:一种方式,它可以将本地、国内、国际等实时菜价及波动趋向聚合,让受众了解菜价波动的趋向和原因;另一种方式,则是将菜价上涨与人们外出就餐频次、发生的卫生纠纷等联系起来,说明两者的关联等。简言之,大数据思维关注的是数据所体现出来的“关系链接”,而不是单纯的事件报道,在数据可视化报道思维中,单一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不同数字信息的聚合、链接,进行有效而合理的可视化呈现才是关键。
以《卫报》《纽约时报》等数据可视化报道的方法为参照,具体步骤如下:1.在不同网络终端上制定新闻报道的主题;2.围绕主题进行相关数字信息的收集;3.进行受众多元数据偏好的聚合;4.聚合数据可视化的多媒体终端展示;5.与受众互动,完善数据可视化报道。多媒体数据聚合不同于传统报道的数字主观组合呈现,改变了以往基于媒体的单一数据展示,基于事件的多元数据聚合,呈现适合受众信息偏好的数据可视化报道。简而言之,多元信息数据聚合的可视化媒体报道适应多元信息数据偏好的受众个性化需求。
这种多元数据聚合不是随意的组合,而是适应受众的多媒体接收端的聚合呈现。多媒体的核心在于,互联网+构架起来的平台或渠道整合带来了内容呈现的多元可能,由此单一报道形式不可能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在不同平台上的碎片化报道,可以整体上形成完整的信息聚合。就报道产生的影响而言,受众的媒体触达是前提,而不同平台提供了不同媒体触达的可能,不同的媒体又有着不同的内容偏向——正如伊尼斯所说,不同媒体会有着不同内容的传播偏好。“主流媒体”不再是诸如电视、广播、党报等界限明确的单一媒体称谓,而是多种媒体技术的综合呈现,从而得以同时在固定端的网站、电视、广播、党报和移动端的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同时呈现相关内容——这并非是“一菜多吃的不同版本呈现”,而是与“多菜聚合的自助盛宴”。作为一种常态的新闻报道方式,关键在于“能否基于读者的不同地域和兴趣图谱,来进行个性化推荐和新闻定制,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性报道三个方面”[2]数字传播的关键在于报道的起始阶段就要考虑的这一事件(人物)背后的数据链条,以及与其他事件(人物)关系链条。孤立的报道事件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主流媒体需要用数据链条与关系链条来支撑报道的内容,并用可视化的报道予以呈现。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收集、分析、聚合,形成数据可视化,实现用户的精准投放。真正的好新闻是价值与实施的结合。要做好数据报道,不仅仅需要找到有价值的数字信息,更需要使这些数字信息传播出去,将多元化数字信息进行多元化聚合。通过可视化编辑软件的加工,使每条数字信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体现出的发展趋向等都变得视觉化。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终端的阅读、点击和浏览等,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或是给受众提供获得信息的途径。受众体验到新闻的魅力,才能够持续接触报道,接触媒体,才能谈到影响力。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报道影响受众从数据呈现到社会行动,进而对实践层面发挥实质性作用。
从大数据思维到大数据内容链条的聚合,新闻报道由媒体的专业人员的把关转为大数据的多元呈现。面对着由于专业人员自身的观点和立场,99%的信息被排除在报道范畴外,怀特曾十分惊叹和惋惜。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性和价值不再局限于少数人那里,丰富多样的内容都能够得以展现,有效利用、挖掘海量数据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价值。数据可视化新闻报道就是要为受众筛选并展现数据聚合关键的部分,再尽可能多地找寻正确的信息和合适的采访对象,然后将数据信息与受众的特定场景需求匹配,完成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报道。从普通的出租车、公交车、火车、飞机等时刻数据信息,到政府、国家、全球的动态数据信息,都是主流媒体所能提供的数据范畴。
正是基于GIS,数据可视化报道将受众的数据信息需求与所在的具体场景进行了匹配,使主流媒体对丰富多元化数字信息进行聚合,有了更多的精准度。通过投送不同数据到有需求的受众那里,主流媒体可以降低受众超负荷信息和过多数据的压力。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报道将冷冰冰的数据及信息赋予了人文气息,以丰富的设计语言和交互方式进行表达,使复杂的信息数据化、简单化,避免单一枯燥的数据呈现,将信息清晰、高效地传递给受众。
移动互联已经成为媒体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各种便携式终端,解放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也使人们更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尤其移动互联网应用本身就充满了创新。它为主流媒体提供了多种可能,得以将碎片化而又多元化的信息流聚合,实现向影响流的转变,将好的内容与想法相结合,以可视化的数据展示,形成优秀的数据可视化产品。VR、AR等将报道的逼真度推向新的高度,也将受众对数据可视化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移动互联”的各种终端对信息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需求,单一形式的报道、或者静态的报道都很难吸引受众去浏览、关注新闻。
数据可视化重在多层面的展示,而不是说教。主流媒体适应移动互联发展趋向,就需要简洁性、直观性、数据可视化来展示。好的设计是简洁的,会使受众对数据的呈现产生好感。如果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信息的表达,那么就会生成“图表垃圾”。不要让繁琐的修饰掩盖了大数据其本身的价值。大数据要保持简洁,颜色协调,过程清晰,文字有效。
数据可视化报道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目前主流媒体的数据呈现还大多停留在统计图的层面,一般是主持人静态化的播报或图表报道,不能够满足受众主动参与信息获取的需求。相对那些传统的统计图式报道,数据可视化报道在不同的终端上得以展示,会同时存在不同的进入界面,这就需要适应不同界面的数据化报道。更为重要的是,受众可以在不同终端界面上进行数据交流和纠正,使报道更趋完善——互联网+背景下,主流媒体数据报道的影响力来源于受众信任度,数据可视化报道将受众吸引到不同的入口,参与到数据可视化报道过程中,这正是互联网+的本质:分享、参与。数据可视化报道体现了报业转型所具有的“多元、延展、分化、专业、集聚、精细”特征,实现了主流媒体的平台再造、范式转换、重心下移、专业精耕等转变。[3]
数据可视化报道更具美感。色彩丰富、表现简洁、点击便捷的报道更符合受众择选报道阅读的动机。但数据报道通常是众多数据的展示,略显枯燥。这就需要将传统的统计图方法变得更具色彩性、丰富性,针对不同的数据报道内容,选择最佳的“信息+数据+方式”组合,如饼图通俗易懂,直观明了,点状分布图、直方图、示意图则有较广的适用范围等等。大数据就是灵活整合、利用各类软件,使原本单调、冗杂的信息变得迷人、易懂,数据可视化的魅力就在于此。
(作者是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传播研究”<项目号:14TQB002>阶段性成果,徐州市重点立项课题《如何引导利用自媒体》<项目号:16XSS-03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方洁,颜东.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
[2]喻国明.从精确新闻到大数据新闻[J].青年记者,2015(1).
[3]陈国权.报业转型新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9.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