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德金
·一得录·也谈讲好故事,做优秀记者
⊙ 徐德金
互联网使传播变得简单方便,各种表达也往往莫衷一是。而这时候,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更需要把事实真相说清楚、讲明白。
所以,当“自媒体”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生活的时候,媒体还是要沉下心去做新闻,并且为新闻正名。走基层也好,走上层也罢,不在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而在于能否写出鲜活的、有价值的东西出来。
讲故事大概是西方媒体较早倡导并擅长的。
“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威廉·布隆代尔这样写道。他是《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
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能来自采访,而不是会议通稿、政府简报,或者专家所言。“专家是指那种知道123种恋爱方法,却根本不认识女人的人”,这位头版撰稿人说的非常刻薄。
新华社通稿《“消失”中的海峡——两岸社会融合悄然提速》获得2013年度福建对外好新闻一等奖,这篇通讯的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台北姑娘黄良玉几年前跨越台湾海峡到广东,意外收获一段两岸婚姻,她与河南小伙子任贵生情定终身,婚后定居高雄。“近日带着3岁多的女儿来厦门参加第五届海峡论坛时,她告诉记者,一家人未来也许回到大陆发展。”一篇1450多字的通讯稿,讲了3个故事,1名国台办官员、1名学者的言论观点,另外还穿插了3个背景资料的数据,给人的感觉是故事真实,叙述简洁,内容饱满,主题突出——台海两岸社会融合日趋增强。稿件署3个记者的名字,可见采访前做了功课、采访后进行了烹调加工。
事实上,故事是所有阅读者都喜欢看的。会不会讲故事,取决于有没有采访。“好的作家一般都会使用三个证据来说明观点”,有观点有故事,与只有观点而没有故事,同样的题材,其差距显而易见。
作家用许许多多的故事建构了丰富的社会矛盾、冲突、死亡、情感、思想等等,但作家的批判性与记者的批判性区别在于后者更加直抵生活但风险更大。
“记者的职责就是要从各种推断中筛选出事实,并向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新闻:政治的幻象》的作者班尼特在其书中引述了美国同行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包含三层内容:记者的深入采访、记者对采访内容的准确判断、记者选择准确信息提供给公众。
高明的对外报道重点在于要如何讲好故事。“筛选出事实,并向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你不能强加于人,只能用这些信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
所以,一名优秀记者,从从业理想,到职业操守,再到记者职责,需要走的路漫长而艰辛,就算走得很通顺,或者几乎就要登顶了,还必须始终要看到:还有一里地的距离。
(作者是中新社福建分社社长)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