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谡的清谈误国谈起

2017-11-23 04:01孔见
中华魂 2017年9期
关键词:赵括书本知识马谡

文/孔见

读史札记

从马谡的清谈误国谈起

文/孔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既是对我们现实工作的警示,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大家熟知的戏曲《失街亭》,讲的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用人不当、空谈误国的教训。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他少时就表现出才气过人,有比较丰富的书本知识,并好谈论军事,深得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喜爱。刘备却看出此人的弱点,他临死前曾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望加注意。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委以参军之职。诸葛亮喜爱和重用马谡也有他的片面经验,马谡毕竟读了许多书,两人谈论军旅之事很是投机,而且马谡的书本知识也对诸葛亮用兵起过一定的作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进军云南,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此时马谡建议: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人心归顺,才能服人,才能免除后患。这个正确的意见,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于是有了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使西南边境获得安定;但诸葛亮忽略了马谡缺乏实践经验、好夸夸其谈的毛病。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祁山,攻打曹魏,意在北定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这时,诸葛亮不听有的将领的劝告和用人建议,任用马谡为先锋。

马谡自恃精通兵法,实际上没有实战经验,缺乏临阵指挥和应变能力,他既不遵诸葛亮所授的机宜,也不听副将王平的正确意见,率军抢据远离水道的街亭山头。结果,被魏将张隔断水源,四面包围,蜀军大败,只有副将王平带领余部千余人,临机应变,得以退却。这次街亭失利,迫使诸葛亮退兵汉中,并按照军法把负有战败责任的马谡杀了,诸葛亮也在惋惜和自责的复杂心情下痛哭了一场。

像马谡这样空谈家误事误国的教训,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战国时期,赵奢是赵国的名将,在救韩拒秦中立下赫赫战功,赵王赐其为马服君。他的儿子赵括自幼聪慧,攻读兵法,能说得头头是道,几乎无人能说得过他。然而,知子莫若父,赵奢对夫人说:打仗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可是赵括说的那样轻易,今后如用他作将军,赵国军队必败在他手里。赵奢死后,公元前260年,秦军大举攻赵,赵国派老将廉颇拒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廉颇富有作战经验,他见秦军来势凶猛,决定坚壁固守,决不应战,等待秦军士气疲惫,再利用对方弱点伺机破敌。这个符合实际的正确策略,使秦军陷于被动。于是,他们派人到处散布秦军最怕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如果此人为将,秦军必败。赵王听信谣言,下令召回廉颇,改派赵括为拒秦大将。

这时,重病中的大臣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持反对态度。蔺相如明确表示,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书传,不会在战争中运用,不会随机应变,万万不可为将。赵母深明大义,明确对赵王说,赵括不可为将,她把赵括和他的父亲对比:赵奢为将时同将士团结无间,赵括受命后威风凛凛,将士不敢仰视;赵奢将所有赏赐都分给将士,赵括则将赏赐都留在家里;赵奢奉命率军,不问家事,赵括则成天买田产、房屋。父子不同心,不能让他带兵。赵王不听。结果,赵括到前线后,不问实际情况,完全改变廉颇的策略和军令,按书本知识行事。秦将白起知悉后,用计从后方切断赵军粮道,把赵国大军分隔为二,使赵军军心涣散,粮草断绝,情况危急。赵括无奈只好亲自带领精兵搏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40万降兵全部遭到白起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马谡和赵括这两个事例,颇发人深思。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两人相隔数百年,却有许多相同之处。应该说,他们都是聪明过人,都饱读兵书,但在战争中都是失败者。这说明,只有书本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实践知识,不向实际学习,还不能说是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他们只会卖弄书本知识,夸夸其谈,轻视实践,蔑视群众,自以为是,主观主义,这种人在实际中没有不失败的。像诸葛亮这样被认为是智慧化身的统帅,在马谡身上也犯了主观片面的错误,更何况我们呢。使用好干部,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在这里,重要的是要全面了解干部,善于在实践中培养干部,切忌主观、片面和私心。

猜你喜欢
赵括书本知识马谡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十四)
给作文时思路阻塞的学生开个“处方”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