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旭
南方多没人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苏东坡《日喻》)
【故事大意】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规律、技巧。(他们)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船来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寻找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原因,用他的话到河里去试验,没有不溺水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活用点拨】
实践出真知。毛主席曾说:“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只知道游泳的方法,不下水实践是肯定学不会游泳的。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方法固然重要,但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将其内化,转为己用。
学习无捷径,欲速则不达。“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强调了学会潜水并非朝夕之功,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北方勇士“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说明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会以失败告终。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萬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故事大意】
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跟他匹敌。(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有生命危险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并调换了军中的官吏。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奇兵,假装失败逃跑,却断绝他的粮道,把赵括的军队一分为二,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活用点拨】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德国作家歌德曾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赵括熟读兵法,但不会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也缺少实战经验,所以必然导致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经验共提升。
脚踏实地,活学活用。赵括读了几本书,“以天下莫能当”,就开始不切实际地夸夸其谈。他没有脚踏实地将理论付诸实践来积累经验,而是自作主张,“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抓住了他的特点,“佯败走,而绝其粮道”,最后赵括被射杀,且数十万之众全被秦军活埋。《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情况瞬息万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而是生搬硬套书上的知识,那么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