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令
摘 要:通过对武夷山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现状资源本底进行摸底调查,并对其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植被型组成及其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预测其植被演替总体趋势,为更好保护黄龙岩的自然资源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夷山;黄龙岩;保护区;植被;初探
中图分类号 Q94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6-119-03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egetation in Huanglongyan Provincial-level Natural Reserve in Wuyishan and its General Succession Trend
Chen Yaling
(Wuyishan City Forestry Bureau,Wuyishan 354300,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vegetation resources in the Huanglongyan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of Wuyishan,the vegetation type and its distribution,vegetation type composition and it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o predict the general trend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and provide the necessary basic information for protect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Huanglongyan.
Key words:Wuyishan;Huanglongyan;Reserve vegetation;Preliminary exploration
武夷山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位于武夷山市东北部,地跨武夷山岚谷乡横源、岭阳、樟村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5′3.9″~118°11′42.3″、北纬27°57′49.1″~28°03′56.1″,南北长11.3km,东西宽10.8km。保护区总面积4765.16hm2,其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中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闽江上游水源发源地。经科考及调查,同时按《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保护区植被类型分为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8个植被型,29个群系49个群丛,维管束植物169科624属1263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58属127种,裸子植物5科7属8种,被子植物134科569属1128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15科462属954种,单子叶植物19科107属174种)。森林是保护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区现有森林植被以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植被为主。其天然林面积为4480.6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4.02%;阔叶林面积4480.63hm2,占林地总面积的94.02%。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主峰黄冈山东北部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1-2]。
1 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
按《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植被类型分为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8个植被型。温性针叶林主要是黄山松林,主要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的山脊一直到1785m的山顶;暖性针叶林主要是马尾松林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于岭阳杨家、百米落锅等地,群落面积较小;针阔混交林是保护区内植被分布的过度型,主要有黄山松、小叶青冈林、黄山松甜槠林、黄山松江南山柳林,多位于黄山松林天然分布的下方;常绿阔叶林,这是保护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型,其主要植被由少叶黄杞林、米槠林、甜槠林、青冈林、乌冈栎林、红楠林、薄叶润楠林、细柄阿丁枫林、猴欢喜林组成;落叶阔叶林主要由亮叶桦林、亮叶水青冈林、黄山木兰林、毛红椿林、南酸枣林、青榨槭林、赤杨叶林组成,其特点是面积分布少且较为分散;竹林主要为毛竹等杂竹组成,主要分布于海拔500~900m的东源坑、岭下家等地、面积也不大;灌丛均分布于海拔高或土地贫瘠的山坡上,主要由山胡椒、圆锥绣球、胡枝子、细齿叶柃、猴头杜鹃、云锦杜鹃、鹿角杜鹃、马银花、映山红、华山矾、枇杷叶紫珠等灌丛组成,草丛主要分布于路边、山坡林缘荒野地带,面积极少,由芦丛,五节芒丛,芒草丛构成[2-4]。
2 植被类型组成及其结构特点
2.1 植被类型种类组成特点 经过调查发现,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特点是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山茶科、胡桃科为建群种的优势种或亚优势种为主,同时其乔木层主要常绿树种是以甜槠、米槠、青冈栎、乌冈栎、小叶青冈、红楠、薄叶润楠、少叶黄杞、细柄覃树、猴欢喜、深山含笑等多概率出现,落叶树种常以南酸枣、赤杨叶、亮叶桦、亮叶水青冈、黄山木兰、毛红椿等为相伴,针叶树种主要是马尾松、黄山松、少量杉木、局部分布的毛竹等竹类相间,灌木层主要以杜鹃属、柃木属、紫金牛属、山矾属、冬青类、乌药、长圆叶鼠刺、杜茎山、大叶黄瑞木构成,同时灌木层不少種类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第二亚层,草本层多以狗脊、芒萁、紫萁、里白蕨类植物等及禾本科、莎草科、茜草科、野牡丹科、菊科等草本为主,其层间植物主要以葡萄科、薯蓣科、猕猴桃科、防已科、崖豆藤属、庭藤、络石、南五味子、钩藤等相佐。
植被型种类组成特点还随海拔升高有所变化。在海拔1000m以下沟谷,历史上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以青冈林、米槠林、甜槠林等壳斗科乔木所构成的顶级群落常绿阔叶林的乔木层组成主要演变为以木荷、赤杨叶、山合欢、枫香、南酸枣、罗浮栲等优势种。灌木多以杜鹃、山苍子、绒毛润楠等为主、层间种类还较丰富。而对同一海拔的次生林落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则多以细柄蕈树林、薄叶润楠、红楠林、南酸枣林为主,其灌木层以毛冬青、长圆叶鼠刺等为主、灌丛以及胡枝子灌丛、马银花灌丛、杜鹃灌丛构成。endprint
在海拔1000~1500m地段,保留了较大面积的典型天然黄山松林。其乔木层主要有黄山松、甜槠、南酸枣、乳源木莲、蓝果树,灌木层组成主要为杜鹃、马银花等,草本以淡竹叶、里白、狗脊等为主。
2.2 植被型群内结构特点 黄龙岩植被层内结构层次明显,从垂直结构上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从下坡的15~25m、到中坡的10~15m、到上坡6~10m、总盖度60%~90%。一般分成2亚层,极少可分3亚层。高度与盖度不尽相同。第一亚层以建群种优势种或亚优势种为主,其林冠层多相续连接。第二、三亚层在第一亚层的下方主要以耐阴的中小乔木为主,树冠不相互连接。灌木层是指5m以下,主要是1~3m的灌木或小乔木为主。草本层主要是1m以下的草本植物,少达到3m以上,有的草本层也能再分亚层。灌草层以集群分布为特征,且各层盖度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形成盖度高低不一。层间植物以藤本占主要优势,且随海拔升高层间植物有减少趋势。总体上看随着海拔升高,林分逐步矮化、植物种类逐渐减少,植物结构越简单,层间结构越难区分。
2.3 植被型群落的季节变化特点 黄龙岩植被外貌较为整齐,阔叶树树冠呈半圆形,形成不连续的波状起伏。外貌常绿,显暗绿色,群落季节变化不显著,春季有些植物生长嫩叶,显现着淡绿色斑块,壳斗科的植物白花、杜鹃属红、粉、白花点缀其间,夏季一片浓绿;秋来落叶树种黄、红的落叶点缀其间;冬季落叶树种的光枝若隐若现于暗绿色的林中;针叶树树冠塔状尖型仅春季抽稍出现一片翠绿,其余一片浓绿。
2.4 植被型主要优势群落特点
2.4.1 黄山松林群落特点 该群落外貌较整齐,郁闭度0.7左右。乔木层为黄山松,平均树高11.0m,平均胸径15.8cm,伴生种多为甜槠、小叶青冈、木荷、乌冈栎、小果南烛;灌木层高度1.5m左右。主要有过路惊、杜鹃、丁香杜鹃、马醉木、朱砂根、老鼠矢、长圆叶鼠刺、石斑木、胡枝子、树参、山橿、腋毛泡花树,以及多穗石栎、甜槠、木荷、乌冈栎等的小苗;草本层盖以45%左右,主要以芒萁、淡竹叶、山类芦为主。
2.4.2 马尾松林群落特点 该群落外貌较整齐,翠绿色,郁闭度0.7左右。乔木层为马尾松,平均高12.5m,平均胸径20.0cm,伴生种赤杨叶、枫香树、杨梅;灌木层高度1.5m左右。主要有胡枝子、檵木、盐肤木、大叶白纸扇、六月雪、截叶铁扫帚、山合欢、茶、中华石楠、野柿、白背叶、圆锥绣球、楤木、小蜡、福建山樱花、天仙果、醉鱼草、棕榈,以及赤杨叶、枫香树等的小苗;层间植物较发达,主要种类有葡蟠、鸡屎藤、高梁泡、金樱子、尾叶那藤、凌霄、异色猕猴桃等;草本层盖度在60%左右。主要以芒萁、蕨等为主,伴生草本有五节芒、奇蒿、微糙三脉紫菀、糯米团、林泽兰、白花败酱、星宿菜、龙芽草、毛茛、管花马兜铃等。
2.4.3 米槠林群落特点 该群落外貌整齐,层林丰富,郁闭度0.7左右。土壤为粗骨性红壤。群落乔木层为米槠,平均高14.0m,平均胸径32.0cm,伴生种有罗浮栲、青冈、甜槠、少叶黄杞、银钟花、山矾;灌木层高度1.5m左右,以马银花、细齿叶柃为优势,伴生种有乌冈栎、毛冬青、浙江红山茶、鹿角杜鹃、丁香杜鹃、乌饭树、长圆叶鼠刺、窄基红褐柃、树参、草珊瑚、朱砂根等;层间植物有薯蓣、山莓、香花崖豆藤、梨叶悬钩子、菝葜等;草本层较稀疏,盖度在40%左右,主要有芒萁、里白、狗脊蕨、淡竹葉等。
2.4.4 甜槠林群落特点 该群落外貌参差不齐,为典型的复层林,郁闭度0.7左右。土壤为粗骨性红壤。群落乔木层为甜槠,平均高12.0m,平均胸径11.5cm,伴生种有杨梅、木荷、杉木、赤杨叶、山合欢、枫香树、南酸枣;灌木层高度1.5m左右,主要以乌冈栎、丁香杜鹃、杜鹃为主,伴生种有大叶青冈、窄基红褐柃、山橿、赤杨叶、山苍子、胡枝子、腋毛泡花树、绒毛润楠、野漆、中国绣球等;层间植物有庭藤、薯蓣等;草本层盖度35%,主要以芒萁为主,伴生种有淡竹叶、狗脊蕨、芒、里白、紫萁、杏香兔儿风等。
2.4.5 乌冈栎林群落特点 该乌冈栎小乔木群落,平均高6.5m,平均胸径8.0cm,伴生种有山乌桕、石楠、黄檀、盐肤木、油桐、苦枥木;灌木层高度1.2m左右,主要以檵木为主,伴生种有黄檀、胡枝子、黄栀子、紫弹、豆腐柴、白马骨、白花荛花等;层间植物较发达,主要种类有庭藤、乌蔹莓、寒莓、杠香藤、鸡屎藤、长叶猕猴桃、小果蔷薇等;草本层盖度在45%左右,主要以山类芦为主,伴生种有淡竹叶、微糙三脉紫菀等。
3 其他植被型组成及其结构特点
3.1 针阔混交林 这是黄龙岩植物随海拔高度升高逐渐演替由常绿阔林向针叶林过度的一个植物类型,坡下部阔叶树的比重大,针叶树的比重小,随着海拔升高越往上坡方向针叶树比重高且树木逐步矮化,其组成结构与常绿阔叶林类似,但其生长土地贫瘠,林中稀阔。
3.2 落叶阔叶林 零星分布在各海拔的植被,其高度在7~18m。建群种以南酸枣、赤杨叶、亮叶桦、亮叶水青冈、黄山木兰、毛红椿。因林内透光好其灌木层草本层较复杂,盖度也大。
3.3 竹林 层高10~12m,秆径6~13cm,盖度为75%~95%。灌木层高度1.2m左右,以檵木、毛冬青为主,层间植物较发达,主要种类有海金沙、有葡蟠、山莓、高梁泡、野蔷薇、钩藤、鸡屎藤、毛花猕猴桃、广东蛇葡萄、乌蔹莓、菝葜等;草本层盖度45%,主要以芒萁、荩草为主。
3.4 灌草丛 群落较为单一,分层不明显,都生长于林缘、岩石地、山披上,高度在1~3m,盖度在0.4~0.6,层内结构密,不易分层。其建群种为山胡椒、圆锥绣球、胡枝子、细齿叶柃、猴头杜鹃、云锦杜鹃、鹿角杜鹃、马银花、映山红、华山矾、枇杷叶紫珠、山类芦、五节芒、芒。
4 黄龙岩的植被演替趋势
黄龙岩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历史上由于林木采伐、真菌生产和采集、木炭烧制、毛竹经营等生产方式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使现有植被处于群落过度状态,没有达到群落稳定的顶级状态。需经过严格保护,严禁人类活动,使植被自然演替。其主要趋势是:针叶林、竹林向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再向常绿阔叶林演替。若保护不力,则可能发生逆演替:常绿阔叶林退化为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进一步退化为针叶林、竹林再退化为灌丛、草丛直至退为裸地,导致植被丧失难以恢复,生态恶化。因此建立保护区对黄龙岩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促进植被自然演替,不受人为干扰,对优化武夷山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夷山黄龙岩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2015.3.
[2]中国植被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林鹏.福建植被.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何建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5]东北林学院.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12.
(责编:徐焕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