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广东 佛山 528000)
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
杨婷婷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分析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月发生临床检验危急值的患者200例,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10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管理,实验组患者则选择PDCA循环法管理,观察比较管理效果。结果在登记率、登记合格率、抢救成功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检验危急值回报时间、医疗干预时间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检验危急值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能让患者的安全得以保证,让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持续改进危急值质量管理。
PDCA循环法;临床检验危急值;血常规;管理
当出现临床检验危急值时,则表示患者生命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对于临床医生来讲如果能及时获得准确的检验信息,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则能对患者生命进行有效挽救,相反则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错失最佳的抢救时机,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本研究主要分析了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效果。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月发生临床检验危急值的患者200例,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63例、37例;患者年龄为15岁-72岁,平均年龄为(64.1±5.7)岁;39例患者为电解质危急值,37例患者为血常规危急值,10例患者为凝血功能危急值,5例患者为血气危急值,9例患者为其他。实验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61例、39例;患者年龄为17岁-74岁,平均年龄为(64.5±5.2)岁;43例患者为电解质危急值,35例患者为血常规危急值,10例患者为凝血功能危急值,4例患者为血气危急值,8例患者为其他。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管理:当患者检验数据为危急值时,检验科人员应向上级人员及时报告,核对确认后应和临床医师及时电话联系,并认真记录,形成书面报告。实验组患者则选择PDCA循环法,具体的内容如下:①计划阶段(plan):由检验科、护理部等临床科室的人员组成PDCA管理小组;组织开展专题会议,对危急值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对常见问题进行查找,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②实施阶段(do):组织开展小组会议,对危急值管理的意义进行强调,对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认真落实改革方案。对危急值报告的操作程序和制度进行学习,加强培训工作,让医务人员能掌握和了解危急值范围,对自身职责进行明确,PDCA管理小组应加强监督工作。③检查阶段(check):安排专门的人员来考核和检查危急值的管理状况,详细记录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向质量管理小组及时反馈考核结果。④处理阶段(action):对于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小组应认真分析原因,对操作流程和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同时组织实施。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危急值上报时间和危急值登记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并对患者的干预措施实施时间、抢救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危急值登记情况和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在登记率、登记合格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危急值登记情况和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2.2 危急值回报时间、医疗干预时间比较 在临床检验危急值回报时间、医疗干预时间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危急值回报时间、医疗干预时间、抢救效果比较(Mean±SD)
危急值管理的过程比较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员,需要医务部、临床科室以及检验科等部门的相互协作,对管理方法的要求也更高。PDCA循环法作为质量管理方法,是通过评估管理现状,对原因进行查找和分析,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并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对流程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估,通过不断的循环让工作流程的效果显著提高。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登记率、登记合格率、抢救成功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检验危急值回报时间、医疗干预时间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在临床检验危急值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能让患者的安全得以保证,让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持续改进危急值质量管理。
[1]胡云岚,陈信良,李学成,等.PDCA循环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 110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