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婷壹
浅析韵律美及其在建筑中的感知体验与存在方式
黄婷壹
韵律的基本要素是重复,这种重复以线性重复和循环往复两种形式存在。韵律之所以产生美感,一方面是由于重复产生的均匀节律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另一方便是由于重复的节律与观感者的内心或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在节律产生“共振”进而引发共鸣所带来的美感。韵律美首先存在于大自然的原生状态中,同时也存在于各种艺术门类中,其中也包括建筑艺术。在建筑中的体现主要有三个层面:建筑单体,建筑群落,城市肌理。其体现方式仍然是通过相似元素的线性重复或空间体验的循环往复得以体现。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建筑和音乐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却可以相互转化比拟。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有共同的特性,韵律美。本文拟对韵律的产生,韵律美的感知,及它在建筑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和论述。
韵律是构成系统的诸元素形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也是使一系列并不相连贯的感受获得规律化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韵律的基本要素就是重复,此处所说的重复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它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基础的线性重复,第二个则指的是一种循环往复。
线性重复。线性的重复指的是某种相同的要素反复发生。例如每三个数字中的第三个数字都是1,并不断的重复,如631451681941571871531…那么在这组数字中就出现了每三个数字尾数为1的重复。
循环往复。循环往复的实质也是相同要素的反复,只是这些相同的要素之前有着同样的规律,并且能够以循环的方式首尾相接,在循环的过程中便产生了变化的方向性。我们同样以数字来举例,例如13579135791357913579…,或者010101010101…。这时这种规律的增长然后归零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规律。
当我们了解了韵律及其是如何产生的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韵律是如何产生美感的,即韵律美的产生。
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重复,即重复的元素有一定相似性,过发生相似元素的间隔相同、相近或富有规律。这样的形式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均匀节律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就像是101010101就比毫无规律的数字更具有形式美,同样每秒一下的拍掌声就比杂乱的拍掌声更具有均匀节律所带来的形式美。
共鸣在物理学上的定义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而我们此处所指的共鸣则是一种内心感知上的共鸣,它和物理学上共振的产生源于同样的内在特征即两种不同的事物间产生相同规律的节律或印象,如人在看到与自己儿时所属环境相似的风景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的产生是由于眼前的风景与儿时的记忆有某种印象上的相似性,而此时产生的共鸣,会让人觉得眼前的风景比实际更美。而这种印象的相似性抽象成相似的均匀节律时,就产生了相似的韵律,例如人们在和着相同节奏的拍手声唱歌时会觉得歌曲更美,因为这时拍手与唱歌的节拍相同,从而产生共鸣,既而产生美感。因此,韵律因引发共鸣而产生韵律美。
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韵律美,造物主赋予大自然以富有均匀节律的韵律美,例如连绵不绝的山脉,海浪以均匀的节律击打沙滩,斑马身上的纹路,这些都属于大自然中的线性重复所产生的韵律美。另外,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都属于循环往复所产生的韵律美。因此,韵律首先源于大自然的原生规律。
韵律是一种能够被感知的美学规律,也是各个艺术门类之间产生联系桥梁。
各种艺术门类包括建筑,都以不同的方式蕴含着韵律美的特性。
诗歌中的韵律美体现于平仄的对仗和韵脚的重复。中国的古典文学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两种。在《旧唐书·元稹传》有记载道,“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即有韵文相较于无韵文来说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从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诗经·国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苍”“霜”“方”韵母的重复就使得诗文在朗诵时具有韵律美,从而更好地抒发情感,使人产生共鸣。
音乐中的韵律美在线性重复和循环往复中均有所体现。音乐中的线性重复主要体现在节奏上,即整首乐曲中的节奏以相同时间单元的重复组成,从而形成节拍,例如我们常说的3/4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的不断重复,形成整首乐曲的基调,从而产生韵律美。另外音乐在循环往复层面上主要体现于音乐的情绪一般会从序曲、前奏等初步产生渐渐达到高潮,情绪也随之加强,最后进入尾声,情绪重新归于平和,从而产生一种循环的往复,这也同样是韵律美的一种体现。
舞蹈的动作要合着音乐的节律来完成,即舞蹈是音乐的和声,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因此舞蹈动作同样是富有韵律美的,且这种韵律美是在与音乐的共鸣中产生的。
建筑中的韵律美依然体现在重复上,而这种重复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即单元的相似,间距的和规律性,节奏的和逻辑性。
下面主要从建筑单体,建筑群落,及城市肌理三个层面来看建筑中的韵律美。
研究建筑中的韵律美不仅让我们可以换一种视角去欣赏和感受建筑,还可以让我们借助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视角去设计更易于使人们产生美的共鸣的建筑!
建筑单体中富于韵律的美学特征早在中西方古典建筑中已有体现,例如在梁思成先生对于天宁寺塔的研究中就将塔的立面美学特征借助音乐的方式加以分析,从而辅助观者对其韵律美的感知,如图1,在此图中,左边是梁思成先生所绘制的塔,而右边是诠释其立面特征的无线谱,在这个五线谱中,以4/4拍为其节奏的主基调。以一个全音符也就是四拍的音符来代表塔身主题的部分,以多个四分音符来代表每一层塔檐,并组合在一起,直到塔尖的部分运用了符点进行节奏的切割从而塑造出塔尖的收合感。
因此,在此塔中观者可以通过其立面中的相似单元即塔檐的重复感受到其均匀节律带来的韵律美,同时,又在这塔的总体造型中感受到塔基的沉着,塔身的稳健,并进一步在连续的塔檐中得到发展,最终升华于塔尖处。而这样的一种观感体验就是一种循环往复的重复,它是建筑中韵律美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在建筑群落中,建筑按照一定的设计逻辑进行合理的平面排布,在实现功能流线合理性的同时追求富于美感的空间体验。而韵律美就是其空间体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以北京明清故宫为例进行分析,京明清故宫是中国皇家建筑的代表,它具有坐北朝南、门堂之制、前朝后寝、左祖右舍等特性。它不仅彰显的皇家建筑的气势,更蕴含了深厚且多层次的韵律美,使人们行走于其中有着非凡的体验感。
北京明清故宫中所蕴含的韵律美首先体现在其相似元素的线形重复上,例如在其基本特性门堂之制中,一门一进的这样组合就是一种重复。除此之外,故宫的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以及外朝和内廷之间,也有重复和呼应的效果。
除了线形重复的体现外,故宫所蕴含的韵律美更多的体现在其中轴线的空间体验中所呈现出的一种起承转合的韵味,也就是韵律美中重复的第二种体现形式,循环往复。此处我们用音乐做一个简单的比拟,借助音乐的思考方式来辅助,音乐属于一种时间的艺术,而建筑属于一种空间的艺术,所以我们如果用两个坐标系来表示建筑和音乐的话,在音乐中横轴就表示的是时间,而纵轴就表示的是声响。也就是说在这一秒和下一秒,随着时间的延展,串联起整个乐曲,而这个乐曲又会形成一种音乐场,使聆听的人们为之动容。在建筑中呢,我们则用横轴来表示人们前进的流线,用纵轴来表示空间的变换,这样的话,随着人们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空间会延展出不同的变换,从而连贯起来形成一种建筑场,让行走于其中的人们被建筑场所感动。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建筑和音乐是有体位上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用聆听音乐的方式来感受建筑。即人们由南向北行走于故宫的中轴线上,就好像是聆听一首乐曲的起承转合一般。
故宫中轴线上的具体的布局是这样:从南侧的大清门经过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午门,这一段相当于整个故宫主题铺展之前的序曲和前奏了。从午门进入宫城以内,有外朝和内廷。外朝和内廷的形制也是有所相似的,在外朝中三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坐落于土字形的基台上,形成整个故宫的主题,而在后庭中,后三宫,也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同样坐落在土字形的基台上,形成了主题以外的变奏,并形成大同小异的这样一种效果。当人们经历完主题和变奏之后,会来到御花园和神武门,这个时候心情是放松的,也就是进入了整个乐曲的尾声,从神武门向北,登上景山,可以回望整个故宫的全貌,这里,就可以称之为整个乐曲的回响了。也就是说,在人们游览整个故宫的中轴线时,体会到了序曲、前奏、主题、变奏、尾声和回响,整个乐曲的效果。
通过北京明清故宫布局特征及中轴线的空间体验分析,可以进一步感受建筑群落中的韵律美,在相似元素的线性重复和空间体验的循环往复两个层面上得以体现。
在整个城市肌理中重复的元素也是随处可见的,尤其是高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一些“标准化”设计给城市面貌带来了千篇一律的特质,这样的城市肌理不免显得有些单调乏味。在另一种情况下,城市肌理的样貌体现着各建筑单体的个异性,它们的排布没有统一的节律或规则,它们的形态张扬个性不能相互融合和呼应,这时便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如果城市中建筑单体的排布追寻韵律美的特质,在建筑立面千变万化的特异性中寻找富于均匀节律的和谐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即城市肌理中的韵律美。
早在维特挪威的《建筑十书》中就有记载说,坚固、适用、美观是建筑的三个要素。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筑体验中追求其美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韵律美则是蕴含于建筑单体,建筑群落,城市肌理的重要美学特性。因此,研究韵律美的产生与感知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赏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它能够作为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间产生联系的一座桥梁,使人们可以利用其它艺术门类的思考方式进行建筑创作和赏析,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激发建筑创作灵感,提升建筑赏析的敏感度,从而更好地设计和感知建筑。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