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双重带状疱疹1例

2017-11-22 01:49张琰彬瞿奕曹蒂莲王莉
关键词:皮肤性病三叉神经神经节

张琰彬,瞿奕,曹蒂莲,王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上海 200137)

单侧双重带状疱疹1例

张琰彬,瞿奕,曹蒂莲,王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上海 200137)

报道1例单侧双重带状疱疹。患者男,76岁,右侧头面部及胸背部先后出现群集性水疱伴触痛6 d。查体:右侧头面部及胸背部见红斑、群集性米粒至绿豆大丘疱疹、水疱,涉及右侧三叉神经眼支、胸6神经。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单侧双重带状疱疹。同时对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等做一介绍。

单侧双重带状疱疹;蛇串疮;临床表现

1 临床资料

2016年11月9日初诊:患者男,76岁,因“右侧头面部群集性水疱伴触痛5 d”至我科就诊。患者5 d前偶觉头顶皮肤起疹,自行涂抹糠酸莫米松后,皮疹蔓延至右侧前额及上眼睑部,今日出现成簇性水疱,伴疼痛。曾于2008年行二尖瓣换瓣手术,否认带状疱疹、肝炎、结核、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亦无自身免疫、恶性肿瘤等病史。手术前有长期吸烟饮酒史,吸烟3包/d,后戒烟戒酒,平素喜食肥厚。查体:右侧头顶、前额部大片红斑,皮疹鲜红,多发米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疱壁紧张,部分融合成大疱,右上眼睑红肿;视觉模拟评分(VAS):5分,睡眠质量评分(QS):2分。患者急躁、易怒,舌质黯红,苔白腻,脉结代。诊断: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治疗:盐酸伐昔洛韦片300 mg/次,口服2次/d,腺苷钴胺1 mg/次,口服3次/d;氦氖激光照射。中医治疗: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 g、黄芩9 g、生栀子15 g、大青叶 15 g、贯众炭 15 g、蒲公英 15 g、鱼腥草 15 g(后下)、生地黄 15 g、赤芍 15 g、郁金 15g、蝉蜕 9 g、僵蚕 9 g、升麻 9 g、柴胡 10 g。7 剂,水煎温服,2 次/d。炉甘石洗剂混匀外涂,4次/d。

2 d后患者胸背部再次出现群集性水疱伴触痛。查体:头面部皮损大致如前,胸背部皮肤潮红,见大片红斑、成簇性小水疱,见图1、2。VAS评分6分,QS评分2分。舌脉同前。诊断:单侧双重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眼支、胸6神经)。西医治疗方案不变,中医治疗:上方加入延胡索15 g、川楝子12 g、香附12 g;同时配合针刺、放血疗法。

至2016年12月2日患者头面部水疱均结痂脱落,尚遗留轻度不适。VAS评分1分,QS评分3分。1周后再次随访,皮损已消退,局部遗留少量色素沉着,无后遗神经痛,全身未见新发皮疹。

图1 右侧头面及躯干部皮损

图2 右侧躯干部皮损

2 讨论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属中医学“蛇串疮”等范畴,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VZV多侵犯一侧某1个神经节段,表现为对应皮节区的神经痛与水疱疹,同时累及2个或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临床甚为少见,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低于0.5%,且大部分局限于2个皮区,位于身体同侧者称为单侧双重带状疱疹,双侧者为双侧双重带状疱疹[1]。累及多个神经节段者称为多节段带状疱疹,受累神经区域节段性损害以外有20个以上水痘样皮疹称为播散性带状疱疹[2]。本例患者皮损位于右侧头面部及腰腹部,表现为沿神经区域分布的群集性水疱,相当于右侧三叉神经眼支及胸6神经节段,故诊断为“单侧双重带状疱疹”。

根据已有案例报道,老年人、基础疾病多(HIV感染[3]、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如SLE等[2]、有手术史、糖尿病[4]、结核[5]等)是发生特殊类型HZ的重要诱因。皮疹多位于胸腰部及头面部,不同部位皮损出现的次序、间隔时间无明显规律。其疼痛程度、病程、治疗以及预后可与普通带状疱疹无明显差异。既往大量研究表明,T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异常等与HZ的发生、复发关系密切[6],但进一步观察HZ与特殊类型HZ免疫功能差异的报道并不多见。一项回顾性研究[7]显示:泛发型较局限型HZ患者CD4+T淋巴细胞显著降低,CD8+T细胞有升高趋势,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提示前者的免疫功能低于后者,且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是导致泛发的重要原因。但这尚不能解释免疫正常人群亦可出现特殊类型HZ的现象[8-11],推测可能与发病前免疫水平相对低下等有关。

带状疱疹临床治疗通常包括:抗病毒、止痛、提高免疫力、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和营养神经等。严重的神经痛是HZ的治疗难点,结合中医药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本病常因湿热火毒内蕴而发,病位主要在肝胆,多属实证、热证。病程前期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为主,旨在利湿热泻火,解毒通络,同时需根据皮损部位予以灵活配伍。疾病后期应抓住“热病易耗气阴,不荣则痛”的病机,宜治以理气活血,养阴通络。疼痛甚者常兼有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通络法当贯穿始终,若结合针刺则疗效更著,予局部围刺配合远端取穴,既可箍集围聚、收束疮毒,又能疏通脉络,理气止痛。取肝、胆、三焦经之井穴放血,可清泻火热、引邪外散,加强止痛效果。

本案例患者的病程较长,疼痛程度较重,可能与高龄、免疫力低下、前期症状不典型未及时就诊、累及三叉神经眼支等因素有关。临床若遇此类患者,一旦诊断为带状疱疹,应尽早接受规范化诊治,并结合中医药、针灸以及外治理疗等综合手段以缩短病程、改善症状。

[1]张云青,谢淑霞,尹颂超,等.双侧双重带状疱疹1例[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3,20(3):194-195.

[2]黄灵,廉成翔,吴宁俊,等.狼疮性肾炎患者并发双侧带状疱疹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1):54-55.

[3]陈建华,樊萍,黄瑛,等.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92例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0,32(1):46-48.

[4]何勤,罗玉华,凌淑清.同患两处神经节段的带状疱疹1例[J].皮肤病与性病,1998,21(1):46.

[5]徐艳艳,陈晓红,杨莹,等.双侧多节段带状疱疹合并肺结核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6,38(2):154-156.

[6]张美芳,马静,杨励.带状疱疹患者血清Th细胞因子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2008,22(12):721-725.

[7]沈芳,谢韶琼.泛发性带状疱疹患者21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2):136-138,185.

[8]杨素清,丁黎薇.同侧多神经根同发带状疱疹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11):739.

[9]刘藕根,刘志刚,姜美英.泛发性带状疱疹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1):99.

[10]张玉萍,杨国玲.双侧对称性带状疱疹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2):138-139.

[11]徐皓,程随涛,韩华,等.双侧对称性带状疱疹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8):716.

R752.1+2

B

1672-0709(2017)05-0450-02

2016-12-28)

猜你喜欢
皮肤性病三叉神经神经节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MRI融合技术提高三叉神经痛伽马刀治疗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探讨
Seminar联合CBL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实行新的投稿费用优惠政策/《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投稿方式及稿件处理流程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疼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