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与金融排斥在中国的现状

2017-11-22 01:09向雷博语汤沛东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2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机构金融

◎向雷博语 汤沛东

普惠金融与金融排斥在中国的现状

◎向雷博语1汤沛东2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但是在现行世界范围内各国的金融体系都具有金融排斥这样一个特征,金融排斥是指在长期形成的制度和体系下金融所发挥的作用事非平衡性的,这样的非平衡性就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向强势领域倾斜,从而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的现象在各国的表现都特别明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能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在2005年,继小额贷款、微型金融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理念——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从更深一步的角度来看待与解决这一问题。从2005年提出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时间,这十二年中各个国家与地区以普惠金融为出发点做了许多尝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对世界普惠金融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本文就是以此来探究的。

自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以来,各国各地区开始了对普惠金融的不断探索与研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 “普惠金融” 写入党的执政纲领,提出要 “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体现了普惠金融在中国的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在中国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有三个普惠金融的文件提交峰会讨论,这一举措更加体现了中国关于对普惠金融的重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为了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但是随着各种金融产业的创新,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也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随之而来,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孕育而生为更多的群众提供贷款等金融业务,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坏账率、缺乏监管的市场、信息的极度不透明与大量的庞氏骗局,这样的发展给人民群众与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利。所以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成为了一项国际性巨大疑问。

发展原因

中国的金融改革根本上是以市场化为导向,构建制度性框架和重塑金融机构微观机制的历程。但在这些过程中引发了一些负面的政策效应,强化了中国金融的“双重二元结构”,而当金融改革转入微观,金融机构真正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化道路后,在市场化原则的支配下,处于“自利”动机,主导性商业金融机构避开了高风险、低盈利低弱势领域,从而导致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金融困境尤为突出。

纵观我国金融现状,由于双重二次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金融资源的相对过剩与短缺并存。如何改进金融系统、调整金融发展战略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成为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共同开启了“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2010年初,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普惠金融协调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至此普惠金融体系构建进入政府视角。

近年,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小微金融等开始积极寻求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模式,创新业务发展,为普惠金融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市场创新注入活力,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扩大金融市场。

2014年3月,首届以普惠金融为主题的大型论坛在北京召开,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由此可见,普惠金融已经开始从一种学术理念转变为社会共识和政府行动,构建普惠金融的条件日益成熟。所以为了减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并探讨如何在不影响效率的同时,使发展的机会更加公平,发展的成果,并帮助各类社会弱势群体走上自我发展的康庄大道,发展了普惠金融。

存在问题

宏观结构的缺失。由于中国的金融发展是与国有企业改革一起进行,两者互相联系也互相牵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支持国企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导向,并形成了以国有制银行为主体的高度集中的银行结构,这也成了中国金融的总要特征。并正因为这些国有制银行拥有国家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相对而言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而当这样的情况发展的后果是则是使大量金融资源全部流向了那些大企业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却缺乏这样的支持。这样的发展中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样的资金配置并不完全是市场运作。但是,随着财政配置资源的逐步减弱,金融的功能并未能及时跟进,集中化的金融结构造成了一些领域的金融空白,特别是大量的非国有企业和农村的有效的金融支持。

1996年之前,农村银行系统负责了农村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直接领导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基层服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国有制政府性的农村金融网络。但是,尽管政府一直在尝试去引导农村金融更加的完善信用体系更加健全,并能促进农村金融业更好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结构性缺失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

为了修正这样的过于集中的金融结构,政府开始将希望寄托于中小金融机构上,如一些农村商业银行或城镇银行,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与贷款问题。所以,在政府的扶持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迅速成长,然而这样的金融机构依然不能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因为这样的金融机构一直处于较低层的金融体系中不能得到大量的金融资源,并且随着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在当地立足后开始向其他地区发展,并在商业模式上与大银行靠拢,偏离的其最初设立的为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市市民与“三农”服务的方向。

这样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因为市场的原因无法一直服务于“三农”、地方经济、中小企业等用户,这样的金融模式能否持续成为了一个疑问。

化解金融风险而产生了的副作用。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出现了挤兑、非法集资、违法违规经营等一系列乱象。并且在亚洲金融风暴后,中国将金融安全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很好得抑制了一些金融风险,但是也加剧了我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结构,使金融排斥现象更加地突出。但是,又因为一些无法由正规金融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非正规的金融市场来解决的这样的现象使国家对这样金融方式的监管不能完全封锁非正规金融现象。

在1978年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据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多政金融公司相继成立,完善了中国金融系统结构。然而中国农业银行也不在专项面向农村地区开始向商业方面转型,由于这样等一些原因,使原本处于弱势低农村金融更加弱势,并在之后的发展中,各个金融机构开始形成“脱农”这一现象,加重了中国的金融排斥问题。

互联网等新型金融的崛起。 随着手机的逐步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新型的金融模式开始在互联网上面寻求发展,于是大量的互联网借贷和金融公司开始出现。正如上文所示正规金融并不能解决有社会上所有金融问题,所以在政府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有了各种形式的金融模式,这样可以对正规金融其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伴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上开始出现“金融脱媒”,而且出现了脱离传统媒介或正规渠道的现象,这样的大规模、大范围、深影响的冲击对传统金融行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影子银行”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影子银行”的出现对现有的金融格局和金融监管都构成强大的冲击,迫使后者做出适应性变化。

所以“新金融”借助着互联网的发展开始对传统金融公司的核心业务进行冲击同时也使其能够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互联网平台不再只是从技术上帮助传统金融机构从线下走上线上的辅助者,而是开始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凭借着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更加便携的交易方式,互联网金融将与传统金融机构争夺客源,并且相比而言互联网金融对小额贷款者有更强大的吸引力。

“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突破了传统银行的局限,如区域局限、门槛限制、额度限制等,使金融活动更加普及化,可以看出金融体系等改革正在进行。

正如本文所提到,纵观我国金融现状,由于金融排斥问题的存在,导致一方面,金融资源大量聚集于优势领域,另一方面,继续资源的弱势领域却很难得到资金,所以地下金融才可以这样大量繁衍,并对正规金融秩序有一定的影响,使金融效率低下。而互联网金融的加入无疑是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多思路,当然也为政府监管提供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好新兴金融模式对传统模式的挑战是当下重要的一个问题。并且,如何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推动金融资源向弱势领域方面配置,解决当由金融排斥造成的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借贷困难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是一个重大挑战。

(作者单位:1.重庆市第一中学;2.北京华夏人才技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机构金融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