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建议

2017-11-22 21:13:58黄洪珍胡潇雨
新闻前哨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社科

◎黄洪珍 胡潇雨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建议

◎黄洪珍 胡潇雨

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或院系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多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创设,并且当时都是设在文学或艺术学门类下。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新闻业面临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唯有通过挖掘学科资源,调整教师队伍,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实践,以适应当前传媒市场的变革。

新闻传播教育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至1999年,5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每年平均增加10个左右。[1]湖南高校中,最早创办新闻学专业的是湖南师范大学,于1992年在中文系创办,其次是湖南大学,于1995年创办。2000年至2002年,3年间全国共增加新闻学类专业204个,每年平均增加68个。[2]中南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就是2002年在中文系创办的。2003年,全国新增加专业点100个。高校扩招之后,湖南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很多二本院校也开办了新闻传播学专业或院系。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新闻业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很快延伸至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如果我们还在固守新闻传播教育的旧有模式,将难以跟上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当下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

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新闻与传播事业是当时的朝阳产业,新闻学专业能够吸引优质的生源,新闻与传播学科成为当时高校热衷开设的重点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一)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回顾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起始主要是新闻学教育,有的至今仍然还在沿袭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闻行业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批量生产变为定制生产;“媒介融合”“互联网思维”“用户联结”成为传统媒体转型路径的重要理念。这些变化,造就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媒介环境,也使得“新闻教育中原先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当下的媒体实践和社会需求之间,正在出现更大的裂隙”。[3]新闻学与传播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向传播学与传媒学方向演变。“传播与传媒研究至少需要三大学科集群的支持,一个是传播学科群(包括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一个是传媒经济学科群(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一个是信息科学技术群(包括统计学、信息技术、数据挖掘、视觉设计等)。”[4]

显然,新闻传播教育的内涵在新媒体语境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发布的内容,目前国内新闻与传播院系设置的新闻传播学类一级学科设在文学门类下,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5个专业,新设了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两个专业。而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则设在艺术学门类下,新设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育部虽然新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以及数字出版、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这三个专业,但地方高校真正申报了这个三个本科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以湖南为例,一本以上院校,目前仅湖南师范大学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仅中南大学有数字出版专业。全省尚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开设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而传媒市场上恰恰最缺少的就是这三个专业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向传播学和传媒学方向演变,互联网改变了传媒业的运作方式,也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不管是对于媒介本身来说,还是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显然,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传媒市场的变革。

(二)研究生培养情况

以湖南为例,湖南高校中有“双一流”大学2所(分别是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这2所高校都有新闻传播类硕士生(包括学硕与专硕)教育。目前,在湖南拥有新闻传播类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院校有4所 (除以上2所高校外,还有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

从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情况来看,湖南高校新闻传播类硕士主要在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下面设置。如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12年正式招生,已经设置了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影视文化产业学三个方向。此外,该校广播电视专业硕士,即广播电视MFA,于2017年开始招生。

博士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博士生教育不仅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而且也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科研力量。国外一些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对学校研究成果的贡献率能够达到60—80%。因此,抓好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既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指标,也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保障。[5]目前湖南高校中开展新闻传播类博士教育的有4所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而且这4所高校都是以二级学科博士点为主,博士点基本是依托文学、哲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博士点招生。其中,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始培养文化产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院,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拥有一个文化传播二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招生),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方向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拥有哲学与媒介文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得)。

2010年后,由于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申报工作基本停滞,加之新闻与传播学属于新兴学科,在与其它学科竞争时处于弱势,所以在湖南,真正拥有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尚无一所高校。博士生培养还受到很多限制,只能采取“寄人篱下”的方式曲线培养。

(三)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院系学科点建设与研究特色

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院系目前很少获得国家级的学科资源。以湖南为例,全省只有中南大学有1个国家级文化品牌研究机构(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湖南大学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中国传播与现代化研究中心。除此以外,湖南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拥有的学科资源主要以“省级”为主,比如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湖南省新闻传播类唯一的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湖南省传媒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社会舆情监测与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则拥有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此外,湘潭大学新闻学专业也是省级特色专业。

2013年,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其后各地宣传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为新闻学院带来了较为丰厚的专业与学术资源。在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全省唯一的部校共建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由湖南省委宣传部与湖南师范大学共建)。湖南日报社开发的新闻客户端“新湖南”,就是该报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部校共建过程中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了老师在教中探索、学生在学中实践、媒体在合作中壮大的多赢局面,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

(四)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院系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情况

目前国家社科基金有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等类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湖南全省高校共获得新闻学与传播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5项,其中湖南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项;湖南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项;湘潭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中南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衡阳师范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湖南科技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长沙理工大学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南理工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南商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截至目前为止,全省其他高校均未获得新闻学与传播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二’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基础薄弱,缺少历史积淀

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比较年轻,难以与哲学、历史等学科地位相抗衡。湖南的院校除湖南师范大学等少数几个外,新闻传播学专业或院系均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创办的。如湖南科技大学于2004年开设新闻学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从原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抽调。因为新闻学专业尽管有着学科的独立性,但新闻从业人员无论是策划、采编还是写作,都有赖于汉语言文学这一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在职攻读新闻传播学硕士博士。由于传媒业比较发达,当时创办新闻与传播类专业既能赶时髦,又能吸引优质生源。湖南科技大学第一届新闻学专业大约54名学生,2007年正式成立新闻系,2008年接受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检查验收预评估,新闻传播教育至今刚好走过十年风雨路。

从湖南的高校来看,由于当时扩招的原因,加上新闻传播学科壁垒不高;一些院校在没有师资和硬件(比如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匆忙上马新闻学专业,有的只有几个中文专业的老师就开始挂牌招生。没有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不少院校根本没有形成有实力的教学与科研团队,更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科研方向和学术传统。

(二)科研实力悬殊,教学内容陈旧

湖南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主要集中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少数985、211院校,大部分普通院校(非985、211)新闻与传播学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几率不高。除湘潭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以外,全省其他高校无一所高校超过3项。总体上看,绝大多数湖南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还没有形成研究特色,全省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在实力和影响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悬殊。

在本科教学方面,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逐渐陈旧,课程都是围绕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的新闻生产过程来开设。但是,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建议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行“双一流”计划,湖南高校中之前已经进入 “双一流”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鼓励中青年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经过5至10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拿出一批有份量的教学和教改成果。

(一)挖掘学科资源,培养文理交叉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与传播学科是一门应用为主、交叉性强的学科,往往需要文理渗透,而高校现有的学科土壤,恰恰能够给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输送营养。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为传统媒体输送人才的新闻学开始萎缩,但为社会提供传播人才的传播学却快速成长。新闻与传播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整合校内的学科资源,形成一些新闻心理学、新闻社会学、新闻管理学、新闻文化学、网络传播学、传播科技史等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实行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信息等自然科学学科的大跨度交叉,实行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的紧密结合,培养出既有扎实人文功底、深厚的传播理论基础,又能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调整教师队伍,重构一套宽口径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未来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增加网络传播教学的比重,实现从单学科教育向学科综合教育的转变,这就需要从校内外引进有计算机网络、电信等工科背景的教师。这些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再学习之后,可从事多媒体制作,网络传播、网页制作、大数据挖掘等课程的教学。与此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工作,比如出国进修,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操作模式,以更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对相近专业课进行合并,对相应的课时、学分进行大幅度的缩减,以便为文理交叉培养模式的课程模块设置腾出空间。比如网络新闻专业的技术核心课程可设置新媒体试听节目制作、试听新媒体导论、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应用软件开发基础、网络编辑与策划、动画制作与网页设计、信息网络管理概论、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传播、网络广告综合实践等课程。

因此,为体现“文理渗透”的办学思路,需重构一套宽口径的新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新的课程体系框架应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二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三是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分配上,要加大选修课的比重,而且,学生必须在自然科学课程类中选修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从而避免文理科课程分而不交、交而不合、合而不融的尴尬局面。

(三)创新教学实践,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全新培养体系

1、培养方案实现教学计划结构的突破。

课程体系由原来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交叉课程组成,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交叉的递进型课程体系。基于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的人才需求,按照文理交叉、专业交叉的培养目标,根据媒体融合的业务流程,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融媒体思维与技能。从而弱化专业边界,体现媒体融合时代的人才培养特色。

迫于学科排名的压力,现在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明显压过了教书育人的工作。相对而言,湖南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历史短,教师队伍相对年轻,新闻与传播院系应针对新媒体的特点,制订全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认真修订教学计划,策划并编写创新型教材。教学内容注重技术、思想和表达的结合,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数据挖掘、数据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深度挖掘、追求真相、巧妙叙事的能力,以契合纸媒放弃碎片、主攻深度的主流趋势。[6]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建。

师资队伍水平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新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新闻专业是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而高校当前人才引进往往更加看重教育背景和学历学位,对实践工作经验要求并不高,人才引进渠道单一,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比较薄弱。湖南高校中学术型高校少,应用型高校多,而应用型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媒体的应用型人才。拓宽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引进渠道的主要途径,就是积极从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引进师资,或者从业界聘请兼职教师,从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与策划等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没有新闻业界工作经历的业务课教师,可派往新闻单位实训半年至一年,或者吸引业界资深人士到院系挂职。这样可以使得新闻传播教育密切追踪业界实践,人才培养做到适销对路。

3、融媒型实验程序的改变。

改变以往业务实验课各立门户不相关联的做法,根据融合媒体新闻业务流程,对实验程序进行调整设计。建设全天候、开放型、示范性的综合实验中心。同一个选题,从策划到拍摄、采访、编辑、制作、评论等环节,让学生进行全链条式实验。通过媒体融合全流程一体化教学和实验的培养,使学生在复合能力的竞技实验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注释:

[1][2]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403-404页.

[3]陈昌凤、王宇琦:《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析》,《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7期

[4][6]谭天:《从 “新闻学与传播学”到 “传播学与传媒学”》,《新闻记者》2015年第12期,第38-42页

[5]骆正林:《我国师范类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新闻大学》2017年第 1期

(黄洪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胡潇雨: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14级学生)

猜你喜欢
新闻学传播学社科
社科成功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