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杨力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对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作出了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其中蕴含了习近平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明确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二是深刻总结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三是回应民族理论政策认识上的分歧;四是完善与发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这些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谱写了民族理论政策的新篇章、开拓了民族工作的新境界。
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民族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中央政治局相关同志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状况,调查研究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先后召开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对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做出了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明确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二是深刻总结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三是回应民族理论政策认识上的分歧;四是完善与发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加强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的梳理与研究,能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依据。”[1]633当前表现在我国民族方面的实际情况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当前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都是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民族工作展开的基本依据。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因
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各民族相互合作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各民族互通有无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各民族取长补短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相互交流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多民族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再经过延绵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在“华夏”中心与“四夷”边缘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期间,虽边疆少数民族的后裔入主中原,但他们“称中国位号,方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2]46。使得中华帝国得以重建与再统一。1840年以后的百年之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祖国核心区域遭遇了相同的历史命运,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团结奋斗,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共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新中国。因此,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历史基因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前提。习近平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3]。并要求,“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4]。
(二)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自古以来,祖国的辽阔疆域上就生活着多个民族。据相关文献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2]18。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五方之民”及其后裔在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4]。1793年,马噶尔尼使团访华,中国开始由“中心—边缘”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逐渐认识了现代民族意义。他们为了救亡图存,致力于将中国客观上存在的众多民族整合成一个现代民族,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涵义。“我们中国……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族、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5]622。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为了更好地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在考虑聚居地域、经济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后,到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基诺族,由此确立中华民族是由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组成。
20世纪8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学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习近平对此表示认同,并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5]29。同时,也明确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3]
(三)当前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
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它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之间关系等问题,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此具有多重属性。在人类不同的历史阶段,民族问题有不同的内容,这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征。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6]。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大多数民族地区由政策上的内陆腹地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发展机遇不断增多,但同时其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弊端也呈现出来。
二是“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6]。从纵向比较看,各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从横向上比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这种落后既体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也体现为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三是“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6]。从1980年第一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政策,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民族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6]。新的历史阶段,在人口区域流动频率加大、互联网信息交流便利等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加之各民族本身存在差异性,使得涉及民族因素的纠纷与矛盾发生率上升。
五是“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6]。党和国家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三股势力”所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态势。然而,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破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图谋加剧、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差距等原因,使局部地区的敌我矛盾比较尖锐。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出来的结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工作方面的实际相结合,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通过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确立了以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理念的民族理论政策,并构建了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问题解决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张通过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改变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制方面的建设,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三个离不开”思想,同时,他们还以国际的视野来考察民族问题,丰富了对民族问题的理解。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并提出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关于“民族”的新定义。
在这些正确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民族工作成绩显著,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4]。
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领导民族工作所形成的基本经验,认为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与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因为它集中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这一民族工作领域的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他们还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与当前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拓展,同时也对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进行了阐述,即“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5]50-52。并明确了坚持这条道路的具体路径与主要任务。即“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法律、基本制度以及体制机制”[7]。与“要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7]。
通常人们习惯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叠加起来,统称为“民族理论政策”。然而,理论与政策之间有天然的界限,将二者合在一起使用,难免会产生歧义,而且这种用法在其他领域也鲜有出现。但考察中共的相关文献与领导人的讲话,可以发现中共中央在谈到民族理论问题时,一般使用的是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或“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在民族工作中,理论与政策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界限相对模糊。在学术研究中,民族理论政策主要回答的是在民族领域中客观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可以构成学术体系。因此,合称为“民族理论政策”符合实际需要。[8]
关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评价,敌对势力一直以来都是持诋毁的态度。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天安门金水桥事件以及昆明“4·1”事件发生后,国内外敌对势力又开始“兴风作浪”,致使社会上、党内外围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认为党的民族政策照搬了苏联模式,主张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产生的,不仅区别于苏联模式,也是对我国历史传统的超越。习近平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摒弃,是对‘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超越”[6]。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法律,这充分的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因此,习近平义正词严驳斥,“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9]。
二是主张取消民族身份,通过忽略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来解决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对统一的塑造,不是建立在主观的整合的基础之上,而是在各民族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基础上逐渐实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民族理论政策曾经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主观上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给民族关系的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教训惨痛,应该引以为鉴。主张取消民族身份的观点不符合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产生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看到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方面犯了“急性病”。因此,习近平认为,“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36。
三是把多民族当作“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这些都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习近平认为,“多民族是我国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5]22。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都无法避免民族问题,况且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及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没有“麻烦”这一说。中华民族是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如兄弟姐妹,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造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此把少数民族当“外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四是认为我国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照顾和优惠太多。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发展起点较低、自然禀赋较差、历史欠账较多,同时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其人口总数约占总人口的8%左右,这些人口分布在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并且民族自治地方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4%。因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加之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5]20。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与中华民族的进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因此,给予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照顾与优惠不存在多与少的问题。
五是认为目前我国的民族关系一团糟。这种想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近年我国局部地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与暴恐事件发生率上升。有些人以偏概全地看待这个问题,因而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我国目前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局部出现的问题不能掩盖整体的发展成绩。为此,习近平指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5]101。
总体而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回应这些分歧时,主要是根据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与我国民族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回应。在回应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旗帜鲜明地阐明原则性的问题,二是对于社会上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涉及民族工作的一些具体政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社会上议论较多的一些具体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5]64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与发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与共同繁荣。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问题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所以民族理论政策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这些阶段性特征相结合,完善与发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源头与根本,完善与发展民族理论政策首先应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党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统一,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丰富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认为其体现了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法律因素与制度因素的有机统一。
新的历史阶段,为了纠正社会上存在的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上的偏差,防止在实践上出现错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认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4]。国家的统一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没有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也要保障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单一民族的地方自治,也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统一。
2.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治体系建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加强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治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实施的法治保障。因此,习近平指出,“要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落实好,要加强对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的研究”[5]83。
3.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10]3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民族工作领域,就是要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各项权利的制度保障,因此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关键就是要“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4]。
(二)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
1.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对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影响。近代,各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胆敢侵略我们的国家,肆意蹂躏各民族同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各民族之间不团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经过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国家和人民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年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因此,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4]。
2.多措并举维护民族团结
对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具体路径,习近平认为,一是争取人心,“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4]。民族团结工作就是要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团结,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心与心的相通。因此民族团结工作就是争取人心的工作,争取人心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之策。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是民族团结的前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能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矛盾,增进感情。三是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将促进民族团结纳入法治的轨道,各族群众才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自觉地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5]123。
(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深化对“三交”的认识
几千年以来,我国各个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对于这一发展的客观趋势,2010年,中央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深化了对“三交”理念的认识,他认为“三交”是“历史趋势,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5]107。促进“三交”的原则是“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5]107。
2.构建促进各民族“三交”的网络平台
近年来,网络逐步成为社会成员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有效地使用网络平台非常重要。这个信息平台用好了,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工具。许多促进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与人物,经过网络平台的宣传,成为人们纷纷效仿的楷模。这个信息交流平台用不好,就会成为破坏民族团结的不良因素。如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敌对分子在网络平台上的煽动。因此,习近平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造谣生事、挑动民族情绪的行为,鼓励有利于密切各民族感情、增进各民族了解的做法,把网络建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网”[5]120。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力度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4]。城市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城市民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召开首次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并且对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态度上,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关门主义,而是要求流出地与流入地要两头对接。二是将社区建设作为打造城市“三交”平台的主要抓手。“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4]三是城市工作要围绕各民族群众。“要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4]。
(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1.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意义重大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6]139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依然较落后,各族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这些都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温床,物质方面的问题、由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只能靠加快发展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实现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5]142。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环节。
2.在民族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差别化的要求与政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要在全国范围内消除贫困。目前,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有11个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或包含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发展起点低、发展基础差。要想在规定的时间里,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建成同一标准的小康是不现实的。为此,国家将这些地方的发展目标设置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2]207。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为了不使任何一个民族掉队、不使任何一个民族地区继续落后,中共对于民族地区的政策也是结合当地的实际,量身定做,精准到人,使党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各族群众的实际利益。
十八大以来,为了做好新疆与西藏及四省藏区的发展稳定工作,中央先后召开了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新疆与西藏及四省藏区的发展稳定问题,在中央对民族地区一般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给予了更多的优惠政策。
3.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152提高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任务,只有民族地区的民生得到改善,各族群众才会安居乐业,国家边防稳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民生,主要着力点为:一是不断加快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发展总量,改善发展质量,不断增加就业与人民群众的收入,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基础;二是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兜住各民族群众生活的底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重视精神方面的问题
1.精神力量对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解决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5]249民族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做人的工作,人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追求。注重物质问题而忽视精神问题,那么物质方面的成就终究会被掩盖。只有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统筹解决,民族工作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工作的路径
用精神的力量推动民族工作是根本之策。习近平认为,其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对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二要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六)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1.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我国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群众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有力保障。当前,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否有力是影响我国民族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5]299因此,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有力领导。
2.扭住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抓手
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抓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地区的群众与党打交道是通过与基层党组织交往实现的,基层党组织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各族群众对党的判断。因此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干部与民族群众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他们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为此我们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培养,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在新时期“五好”干部要求的基础上加上了“三个特别”的要求,形成了“5+3”民族干部的新标准,“民族地区的好干部,既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诚”[5]30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对于做好新的历史阶段的民族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正本清源,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集磅礴力量。当前,我国在民族理论政策的认识上,受到右与“左”两方面错误思想的干扰。具体表现为:一是受到西方民族思想理论的影响,用西方民族理论的解释框架来解释中国的民族问题;二是急切的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一劳永逸的解决民族问题,在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上犯有急性病。这两种错误思想有一种共同的本质特征,即否定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人的思想意识和各种信息舆论构成的社会生态,是不可能处于真空状态的,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占领、腐朽错误的思想意识形态必然会乘虚而入,给我们的思想意识造成混乱。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首先明确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产生的基本依据,肯定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贯彻实施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对于民族理论政策方面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也毫不回避,并提出了完善与发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路径,同时,对党内外、社会上出现的关于民族理论政策错误的认识给予了严肃的回应。实现了对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正本清源、凝聚了党内外在民族理论政策上的共识、统一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汇集起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
第二,站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观察与处理民族问题,既依靠物质力量,又依靠精神力量,丰富与发展民族理论政策,谱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篇章。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共同繁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观察与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比较重视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强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中华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这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二是在回应党内外关于民族理论政策错误的认识时,着重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三是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融入民族理论政策的完善与发展进程之中。同时,习近平认为,物质力量依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与历史任务,他主张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习近平在注重物质力量的同时,对于精神的力量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精神力量在解决民族问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把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放在了民族工作的突出位置。这些都从不同维度丰富与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为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第三,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于现实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境界。中华民族延绵5000多年的文明,在“华夏”中心与“四夷”边缘的互动过程中,历代王朝中央政府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作用,对后世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实践中,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党内外在民族理论政策认识方面的分歧以及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要求,致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党在民族工作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方面的实际相结合,在继承传统与求是创新中,拓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这条道路涵盖了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制度与法律等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新形势下党做好民族工的基本原则。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郝时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N].人民日报,2015-10-2.
[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9-30.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6]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求是,2014(12).
[7]筑就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纪实[N].人民日报,2014-9-28.
[8]王希恩.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十年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9]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N].中国民族报,2014-11-7.
[1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XI JINPING’S BASIC THOUGHTS ABOUT ETHNIC WORKS AND ITS SIGNIFICANCE SINCE THE 18THCONGRESS OF CCP
Yang Liyuan
From the 18th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thnic works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new ideas,judgments and understandings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to realize the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makes new decisions and arrangement as well as puts new requirements for ethnic works under the new settings,which contains the basic ideas of Xi Jinping in the light of ethnic work.These basic ideas i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firstly,explaining the basis of China’s national work;secondly,summary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s national work;thirdly,responding to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national policy;fourthly,perfecting and developing CPC’s ethnic theory and polic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basic ideas,the CCP has further developed the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and opened up new plane attained of ethnic work
Xi Jinping;ethnic issues;ethnic policy;ethnic work;ethnic theory
D633【文献识别码】A
1004-454X(2017)03-0032-009
﹝责任编辑:陈家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与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研究”(6XDJ013)。
【作 者】杨力源,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