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时”与“空”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文坛产生了两个以地域(更准确地说是城市)为中心的文学流派,即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派文学”和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文学”。文学批评家对两派文学也进行了对比,总结其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文学观,其中以徐懋庸最有代表性。徐懋庸在《“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中说:“文坛上倘真有‘海派’与‘京派’之别,那末我以为‘商业竞卖’是前者的特征,‘名士才情’却是后者的特征。”两派以各自的文学主张和文本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京沪两地新作家群体的迅速成长,批评界又提出“京味文学”和“海味文学”的新说法,其中京味文学以刘心武、王朔等为代表;王安忆的小说凭借大气、自然、明快的风格成为新海派文学的领军人物。
在改革开放的全新政策下,成长起一批新型城市,其中尤以深圳最为突出,成为中国一个新的城市地标,与北京、上海遥相呼应。但是,与作家们对北京、上海的城市书写已成“流派”或表现出浓郁的城市“味道”相比,还没有几部能呈现深圳城市特性、深圳人性格风貌的文学作品出现,而深圳作为一座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其市民文化与心理、生存模式都有其明显的深圳特色,成为深圳的文化符号,尽管还不能以某个关键词为其命名,但对深圳的城市书写是不能缺位的。
本期,我们的“作家在线”栏目谈论的是邓一光南下深圳后的文学写作,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圳城市书写。这次他把书写的对象转向他“定居”的深圳,而他的深圳城市书写已经开始触及深圳的城市特性,他也开始被认为是深圳文学书写的代表,尽管他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说:“我不会成为我生活的城市的代言人,以城市的立场,以及别的什么人的立场写下任何文字。我只写我认知中的生活,这个认知与其说依赖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不如说依赖于对城市特征密码的好奇心、对城市生活细节的追索欲望,以及借助想象力而企图展开的精神建构,所以,我写的不是深圳,是我的深圳。”
文学因其地域特性被命名、被研究、被阅读,已有很长的时间。而从作家的出生时段被命名是近年来才有的事,最初是“80后作家”,接着就有60后、70后作家的提法等。这种从出生年代而被归类和命名的方法尽管有些简单和粗暴,但毕竟为观察作家的写作提供了一种路径。短短几年,80后作家已出现多种走向,而90后作家已成为“文学新青年”的主力。这期,何平教授组织了一批稿件,对几位90后诗人进行了点评、呈现,让我们看到诗歌这一日益被边缘化的文学品种正在被更年轻的一代诗人热爱着、创作着和阅读着。
312176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