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启发

2017-11-21 22:22陈献志
新课程·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生

陈献志

摘 要:目前,小学数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对于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落实好小学数学在学生生活中的运用思考成为教学重点,它是开发智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生活琐事的重要思维模式。主要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启发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启发

从小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乐思好学,借助学生喜欢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融合不同的形式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能自主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学习模仿能力是小学生的优势,对于直观看到、闻到、听到、摸到的感兴趣事物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就好比你问一个一年级的学生1加3等于几,他会一边挠头,一边很痛苦地思考,半天也思考不出来是多少,最后可能因为回答不出来大哭一场。但是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三块糖,问他现在手里有几块糖,他会兴高采烈地说四块糖。这就源于孩子的思维模式往往与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果让他们凭空想象计算,他们只会一头雾水,这是缺乏数学思维的表现。因为年龄较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比较单一,需要事件或事物的牵引来理解数学,所以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优势,教师利用学生的直观思维模式,运用协助牵引教学的方法,更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的抽象概括运算能力较弱,可以借助实物来进行牵引,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思维模式锻炼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比如说,在除法运算课程中,第一节课就是认识除法的“平均分”,对于“平均分”概念学生学习理解速度慢,且容易出现误区,一旦进入思维误区,就很难转换过来。那么,用糖果进行牵引教学可以从开始就实现正确的引导教学,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思维观念。

二、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提供发散思维空间,让学生乐思

对于不同性格、不同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喜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根据不同学生的喜好,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成为关键。通过趣味性地发散思维训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爱上思考探究。

比方说出一道题:200克的糖果是5元,那么1000克的糖果是多少元?正常情况下学生会用5除以200得到0.025,再用0.025乘上1000得到25元的答案,答案很正确,但是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去找寻其他的解答方法。这时候会有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1000克是200克的5倍,那么价格也应该是5倍,就用5乘上5得到25元的答案。换了一种思维方式,計算方法却更加便捷,提供发散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爱上数学学习。

(二)借助喜闻乐见的情景,让学生善思

在小学数学中的概率学习课程中,可以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引导。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对抽象概念中的数学知识不能真正理解应用,因此借用学生经常玩或见到的事物进行情景教学,激活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顺利理解数学含义。

比方说,在生活中,小学生经常会在课余时间玩剪刀、石头、布的猜拳游戏,那么这个游戏公不公平,胜的概率和输的概率是否一样呢?学生的答案各有不同,问其原因也不能说明白。这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将10个人分成5组,每组两个人一对一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每组进行20局的比赛,最后统计输赢比率,答案是很公平,概率相同。这就是通过学生经常会见到和参与的游戏情景进行实践互动,让学生善于思考,从思考中明白数学原理。

(三)融合不同思考角度的尝试,让学生会思

途径和方向也是思考的重要条件,如果顺向思维能够非常顺利地解答问题,反过来逆向思维就不一定能够解答出问题。不同的条件和途径是决定学生数学思维灵活的关键,也是学生会思考,多样化思考方式的练习方式。

例如:一个工厂装配一批电脑,16天完成了工程总量的4/5,那么还需要几天才可完工?首先给的条件是16天、工程总量的4/5,学生大部分都会用16除以4/5来得到总共需要要的天数,减去16就是还需的天数。那么换一种思维方式,不用减法的方式得到最后所需天数,而是用另外的一种思考方式,用总天数20乘以还剩下的工程量1/5得到还需天数,虽然结果一样,但是思维模式大大不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生活实际案例来设置问题,学生可以切身实际地感受问题,并能自主进行数学思维的思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不断尝试和挑战,提高发散思维,塑造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王成营.数学符号意义及其获得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3(7).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