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严重缺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种短视行为,必须加以纠正。为此,要争取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如果我们仅仅抓住单纯的知识点不放,全仰靠着打时间仗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在具体的技能培养上,也多是凭借着机械训练,那么,我们说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自欺欺人。所以说,我们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带来真正提升,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下面,笔者就结合小学语文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诱导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
就我们现在手头所用的教材来说,编录的课文可以说篇篇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品,不光是学生喜欢,我们教师也是非常喜欢。笔者经过对小学阶段教材中的有关文章进行研究认为,我们不妨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维方面的训练。
比如,教学记叙文等文章时,我们就可以结合记叙文的特点,侧重于对学生思维求异性的训练;而对于选入教材中的大量诗歌而言,教学时我们不妨多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性方面的训练。
而就具体训练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思维训练,我们大都可以从弄清某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入手,以相关的文字材料为凭借,诱导和启发学生在大脑之中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或者勾起对某一时间或空间点曾经的记忆。
比方说,对于一个字的书写和识记。而就识记而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认识加上记住。这里我们不妨从意义入手,强化学生的意义识记。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做好理解,因为这里所说的理解是这种意义识记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我们都知道,理解也不是毫无章法的,它是通过思维来进行。比如,我们指导学生写字,就要首先让他们认真仔细地对某一个汉字进行观察。到底观察什么呢?主要就是这些字的笔画、笔顺,当然还包括这些字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其实这种要求之中本身就包含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例如“火”字,第四笔应该写什么,我们就要让学生明确,之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
二、适切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
一般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质,离不开我们教师恰到好处的点醒。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到这个目的。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的内心情感荡起微波,从而唤醒他们的已有认知。
教学《负荆请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这一课,笔者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品质。为此,笔者紧紧围绕这篇剧本中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句,引导他们反复地进行诵读。比如,第一幕中“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蔺相如的心胸之大。由此及彼,我们这时不妨引导学生做一番自我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感受到做人要不计个人恩怨,要识大体。对于第二幕,笔者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在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前提出具体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出人物各自的特点,比如,谁是真诚的?谁是宽容的?
这样的设计,通过学生的模仿式诵读,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直覺思维,把他们置身于这一情景剧的人物和具体事件中,让他们感受到人物是鲜活的、活脱脱的,而事件的情节又是生动的、可感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建议学生品读课本的插图,要求他们一边读一边揣测剧中人物在那时候都表现出来怎样的神情,而复杂的神情背后又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这样的活动,就有利于诱导学生突破惯常思维,体会因人而异的个性解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平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
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走过场,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时空平台。这一平台的创设要顾及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呢?笔者认为一要做到全方位;二要做到多角度;三要做到多层次。搭建好了这一平台,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中寻找到智慧的活水,自由想象,大胆表达。
还以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为例,在揭示课题这一环节,笔者就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设计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概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就能抓住课文的行文思路呢?笔者在学生充分的发问之后,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去写作,他们该怎样取舍,怎样组合,最后会形成怎样的写作提纲。
这样的一个活动设计,给了学生自由发问的机会,这样他们可以充分质疑。同时,通过“列写作提纲”的活动,有利于将学生独特性的感受或心理通过他们个性化渠道表现出来。这样,就在恰当的时空内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按钮,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综上所述,就小学教育而言,针对小学生自身的普遍特点,我们课堂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求异思维等能力。而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容易操作。为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倾向于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柯金良.“回归生活 发展个性”[J].吉林教育,2010(11):95.
[2]李丽媛.“阅读教学要‘多想”[J].新课程,2009(1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