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7-11-21 01:02李爱红
新课程·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倾听数学课堂小组合作

李爱红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可是许多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尴尬。通过选取几个常见的教学现象谈一些见解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对策;小组合作;深层探究;倾听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听,我们的孩子在辩论争鸣;看,我们的学生正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顿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时不时传来学生语惊四座的回答。但是小学数学课堂也出现了很多尴尬,我们看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热闹的同时,也应看到学生的放纵……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从形式走向实质

[现象]在教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二)”时,我导入新课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通过折一折等方法找出圆的对称轴。我很快就发现有些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没有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学生也喜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有效地交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其次,教师要在自己“教”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时候,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偏离学习的主题。

[对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课堂的一些情况要有预见性:有些知识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有些知识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前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2)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增强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使小组形成“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

二、探究要深层次的

[现象]教师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但是大多数学生是看着黑板说学会了“板书”的知识,有些教师这时候也一味地肯定。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意味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很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学生的差异性注定会出现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认知,这时候教师如果不进行点拨,很多时候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几乎又回到了原点,忽视了学生已经获得的数学信息。

[对策]要解决上述的数学问题,我觉得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1)“眼”中有学生。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识,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让学生听有所悟,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成为师生传递知识、沟通情感的场所。(2)教学要有的放矢。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3)心中有课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对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了然于胸。

三、交流的时候要学会倾听

[现象]我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说:“你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他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当老师说:“××,你说!”其他没有叫到的同學依然举着双手,有些按耐不住直接喊着长方形面积=长×宽,此时此刻全班沸腾……

[分析]学习数学应该是愉悦的,学生要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现自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也存在个性差异,这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想法,进而达到尊重他人,取长补短的目的。但是如果老师过于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忘记引导学生去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高效课堂也无从谈起。

[对策]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倾听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虚心、用心、耐心和细心。虚心就是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能够虚心接受并且能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用心就是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不盲目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有选择地接受;耐心就是发现对方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一定让对方把话说完,再表达自己的意见;细心就是要认真听、听完整老师或同学的发言。课堂上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更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更多地思考。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感受和无穷的体验。我们在辛勤付出的时候,积累着实践探索带来的喜悦。

参考文献:

童子双,周佩青,钱丽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台出版社,2008-0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倾听数学课堂小组合作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