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链接:
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策展团队:Bisi Silva、崔灿灿、王庆松
开幕时间:2017年4月28日
展览时间:2017年4月28日—7月28日
展览地点: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纪实性影像在历史长河中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媒介,影像的力量一直发挥着导向性作用——不光是传递先祖的智慧结晶,它还对于那些重要决策性失败导致的历史教训给予我们警示。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加上照相机、手机普遍地被人们使用,审视图像对于我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无法避而不谈的社会议题、人性问题也在纪实影像的“火眼金睛”下,被探析得清清楚楚。人们逐渐接受图像带来的传递信息便捷的现实,影像艺术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内,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2017年4月28日,“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在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由尼日利亚策展人Bisi Silva、中国策展人崔灿灿、中国艺术家王庆松组成的策划团队举办的。策划团队经过一年的讨论,为本届双年展定下主题“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一主题比喻再高的建筑都要从平地建起,事物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展览的主题,它隐喻了影像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每一块砖、每一个基础的不断确认与强调;也象征了影像艺术在今天无所不在的现实,以及它对各行业所起的或明或暗的影响。同时,它也彰显了本届双年展全面进入公共文化的雄心与壮志。
本届双年展以影像和摄影媒介作为呈现对象,呈献了数量可观的影像、装置及图像等内容,其中不乏形式新颖的影像作品。并广泛地使用美术馆的空间与场馆,开辟新的展示形式。这些场馆把来自全球各地、不同年龄艺术家的作品汇聚在一起,艺术作品在不同的主题中形成新的叙事关系,呈现影像艺术在各个系统中所发挥的影响与价值。展览的主要内容分为主题展和特别项目两部分,主题展分为五个单元,“影像与电影艺术”“影像与视觉传达”“影像与书籍、经典杂志、网络”“影像与在地时间、自我组织、实验空间”“影像与现当代艺术”。这五个单元,聚焦影像艺术与不同系统所发生的奇妙关系,影像艺术既激活了各个社会领域的发展,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身,赋予影像艺术全新的属性。单元之间,文献相互交叉,作品互为补充,组成丰富而又繁杂的文化线索。
特别项目为观众呈现了钟维兴的“凝视——当代摄影大师肖像”,展出了钟维兴自2015年以来开始拍摄的大师系列肖像中的20余件作品,从不同视角呈现镜头下有别于人们头脑定式及大众媒体锻造之下的“大师”形象。面对不同的标签,钟维兴更强调忘却身份的定义——“包括我镜头前的对象,他们在镜头面前抛却已有的社会标签或者外界强加的思维定式,摄影让我们回归到常态的对话,这是心和心的交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双年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为了提高艺术家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本届双年展提供奖项和丰厚的奖金,展览将设立影像艺术大奖及相关奖项,由五位重要的评论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等组成评审委员会。在双年展进行的90天中,不定期地举办圆桌会议和工作坊讨论,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的巡演、展播、再创作。这也体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宗旨,即将艺术的展示和传播、应用带到社会的第一线,强化双年展和不同地区艺术实践的关系。
本次摘冠的艺术家是何云昌,艺术家厉槟源、芦笛获得银奖,艺术家华伟成、赵赵、冯琳获得铜奖。华人将前三个奖项承包下来,华人的艺术视角已经更具专业化与多元化。这些年,影像艺术发展的成就看得见、摸得着。影像艺术的“高楼”也越建越高,但影像艺术又应如何定位?影像艺术又与大众摄影有什么区别?
德国观念艺术代表人物波伊斯主张“人人都是艺术家”,摄影术的普及以及照相机、录像机的批量生产都促进了影像在人群中的传播,但同时也使得人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像艺术。但近年来对于艺术的理解愈加扭曲,也使得人们对于艺术的参与与认可大大降低,所以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也想通过打破这种模糊不清的边界使得更多人得以进入这个圈子里来,但同时也选出优秀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在人群中展示出来,代表当代艺术的学术地位。
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王庆松更倾向于从艺术家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挑选和判断。“不同于专业策展人,我更期望在高高在上的当代艺术和大众摄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打破这种边界,做一个更有意思的展览。所以,我一直坚持选拔方式上以邀请为主,但一定要保留征集作品——我们不仅需要经典,也需要未来未知的可能。影像艺术门槛不高,我希望通过这种交流让大家了解一种标准,而不是制造排斥。这个展览有当代艺术中的影像摄影作品,也有一些摄影协会的‘玩儿家’,还有‘一带一路’的内容,这种多元本身就是真实的,它很像一个社会生态或社会普查的样子。”
崔灿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这个双年展并不是简单地只针对大众,而是具备某种学术门槛。而学术门槛,或是这一届双年展最为核心的定位,是“试图打破传统的各种界限,重新塑造一个杂交地带,从而产生各种可能性,真正指向未来”。对于观者来说,这种“杂交性”拓宽了对于影像的认知,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像语境——当影像改变了社会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认知时,其意义远不止媒介本身。艺术并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事物,而应是人们公认的东西,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在人群中产生共鸣,通过比较,才能更加懂得艺术作品的可贵。由于语境描述的缺席,确实会让不少的中国观众只能单纯从图像本身出发,以一种猎奇的心态观赏。大众摄影与当代艺术的每一次碰撞,都是为了使得当代艺术更加具体也更加真实。
何云昌 同名同姓——李刚 摄影 120×173cm
何云昌获得金奖
策展人崔灿灿
策展人王庆松
长江当代美术馆馆长邹玲讲话
王庆松也说道:“如果问到,什么是摄影的春天,我想这一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我们都愿为之而努力。”影像艺术是崛起的新兴艺术,它的发展就像是高楼的建成,从平地一砖一瓦砌上去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影像的高楼需要由来自各领域的“砖瓦”共同堆砌而成,影像的边界也在堆砌中显现并逐步确立。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是忍受孤独的过程,并且结果是无法预料的。影像艺术更是如此,发展时间短,普及面又小,不仅是对影像艺术家的考验,也是对当代艺术的考验。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的金奖得主何云昌说:“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几十年以来,影像及观念摄影的核心理念、丰富的手法,以及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是非常可观的,但这些却与它所处的社会地位并不匹配,它依然缺少社会参与和支持。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对于摄影及影像艺术家的支持是真实的,这是巨大的社会情怀和实打实的付出。获得金奖我感到非常开心!这些奖金不仅能让艺术家过得好一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继续创作提供帮助。”
罗兰·巴特认为,摄影的本质是“新奇”,而这次展览,给不同年龄、不同创作方式与媒介的艺术家或摄影家们带来的是另一种体量巨大、挑战旧有观念的“新奇”。每一次新的挑战都是艺术家们检验自己艺术作品的机会,通过不断的磨合,影像艺术的“高楼”还会越砌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