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章炼 梁锐记
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钟章炼 梁锐记
目的 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使用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方法 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 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43, 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 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心率以及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 对于加快病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疗效显著, 可推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参附注射液;Ⅱ型呼吸衰竭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医的“肺胀、肺肾气虚证”标准以及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各33例。其中, 观察组男15例, 女18例;年龄最大69岁, 最小40岁, 平均年龄(55.13±4.76)岁。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最大70岁, 最小41岁, 平均年龄(56.09±4.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抗感染, 多索茶碱针、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盐酸氨溴索等药物以解痉平喘, 抗炎, 化痰止咳等对症支持治疗。另外,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 对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根据患者面部特征使用适当的面罩;其中, 无创通气设置:选用ST、BIPAP模式, 依据患者病情及配合情况调节吸气压(IPAP)、呼气压(EPAP) 参数, 氧流量起始参数为5~10 L/min, 该参数逐渐降低, 氧流量保持外周血氧饱和度≥90%, 呼吸频率参数为12~18次/min的水平, 直到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出现好转,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疗程为7 d。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首先, 常规药物治疗及无创呼吸机的治疗步骤与对照组相同。其次, 对患者采取参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51020664)进行治疗, 使用剂量50 ml/次, 1次/d;同时与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混合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疗程为7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心率及呼吸频率。其中, 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aO2以及PaCO2。另对患者的治疗有效性进行评价, 包括无效、有效、显效三个等级指标[2];其中, 显效指患者的气喘、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大幅改善, 肺部不存在哮鸣音, 且能自主活动;有效指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仍存在较轻微哮鸣音, 生活60%活动能自理;无效指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PaO2为(53.24±2.46)mm Hg (1 mm Hg=0.133 kPa)、PaCO2为 (67.09±2.11)mm Hg,对照组患者的PaO2为(54.08±3.21)mm Hg、PaCO2为(68.15±3.07)mm Hg, 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aO2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PaCO2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对比( x-±s)
2.2 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2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患者中显效8例, 有效17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43,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具有关资料统计, 该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通常表现为呼吸系统障碍, 对患者生存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良影响。Ⅱ型呼吸衰竭则是呼吸系统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该疾病往往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并发疾病出现,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 不利于疾病恢复[3-5]。近年来, 有研究表明在无创呼吸机基础上采用参附注射液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本研究通过实践对比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应传统中医肺胀病, 在辨证论治中属于“肺肾气虚”, 由于肺肾衰竭, 气失所主, 气不归根所致, 而参附注射液具有益气扶阳固脱之功,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6-8]。现代研究参附注射液主要由黑附片以及红参的提取物混合构成, 具有较为明显的心率减缓功效, 并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的血管阻力, 减轻心脏负荷, 并达到进一步促进肺部血液循环的效果。无创呼吸机对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与参附注射液联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积极意义[9-12]。
从本研究的具体结果可知,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aO2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PaCO2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 高于对照组的75.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43, P<0.05)。证明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基础上采用参附注射液进行治疗, 对于患者症状的减轻、病情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参附注射液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可推广。
[1]闵军, 林萍清, 李成, 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3例.福建中医药, 2014, 45(4):28-2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9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46(13):260-261.
[3] 戚黎明.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研究.中外医疗, 2016, 35(1):37-38.
[4]张秀敏, 武海燕, 孙晓娟.ICU 无创呼吸机对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 22(14):1499-1501.
[5] 董晓娜.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 8(5):87-90.
[6]杨利, 刘金丽, 王春媛, 等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33(24):3343-3344.
[7]柴玉兰, 曹玉萍, 陈文英.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5):545-546.
[8] 刘云.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2例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1):29-31.
[9] 白敏.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效果探讨.药物与人, 2014(6):50.
[10] 黄柳秋, 李少军.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临床分析.华西医学, 2014(10):1810-1813.
[11] 王晓红, 高颖.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1):81-83.
[12] 周大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2(3):283-2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61
529500 阳江市中医医院内四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并发的一种严重综合疾病, 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情通常处于危重期[1]。该疾病患者通常具有呼吸系统障碍, 因此, 无创呼吸机作为辅助呼吸的重要仪器, 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关键意义。近期, 有研究表明在无创呼吸机治疗基础上结合参附注射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性。对此, 本研究也展开试验、分析, 并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2017-09-12]